索引号 | 001008003001017/2008-40455 |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布机构 |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文物局) |
生成日期 | 2008-03-2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 |
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思路 2006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区委关于加快文化大区建设的决定,为我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今年我们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制订实施五大文化工程,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现将2006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制度,转变作风,进一步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深化效能革命,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我们制定并修改完善了一系列的制度: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劳动纪律若干规定、公车管理制度、2006年文广新系统党组织和干部理论学习意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计划、文广新系统信息考核办法、办公会议制度、学习制度等等,并根据新的“三定方案”,重新制定了各科室工作职责、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对每位工作人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把责任落实到人。为加强财务管理,我们设计了车辆维修、电脑维修审批表,严格报批手续。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改变了过去以人管人为现在的以制度管人,机关效能建设得到深化,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为提高文广新系统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不同层次各类文化人才作用,努力形成一支与建设文化大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干部队伍,我们积极作好人才登记工作,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实行动态管理,为人才的充分使用和合理流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至2006年12月底区文广新系统现有高级职称专业人员6名,中级职称专业人员30名,今年取得中级职称的 3人,取得初级职称的6人(高级职称的评审结果还未公布)。组织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人员通过资格审查、考试、体检、考核等程序,大队符合条件的12名队员已顺利过渡为公务员,其中5名干部被任命为副主任科员,7名干部被任命为科员。我们还组织了局机关第三轮中层及中层以下干部聘任工作,使各项各种得以顺利进行。此外今年我们接收了2名军转干部,向社会公开招录法律、新闻专业执法人员各1名,充实了执法队伍的力量。同时区文化馆招收了舞蹈、声乐、实用美术、文秘等4名专业人员,协助市歌舞团选调1名、招收3名舞蹈演员,充实了专业人才队伍。先后举办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培训和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培训。成功举办了全区首届文化站干部岗位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展示了我区文化站干部的业务能力,有力地推进了我区基层文化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为我区实施“文化人才工程”迈出了崭新的步伐。 另外,我们进一步健全群团组织,增强文广新系统的凝聚力。经过四个多月的筹备工作,召开了鹿城区文广新系统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执委会。从此,区文广新系统妇委会将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挥妇女工作积极性,增强妇女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还了组织开展了建党85周年系列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到福建宁德革命老区进行纪念“七一”机关党员活动,到下派社区指导员所在的欧洲城社区慰问老党员。并圆满完成了人大、政协议案、提案的答复,捐集10万元到苍南县进行救灾慰问,到岙底乡田塘村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并送上慰问金2万元,积极开展无偿献血等工作。今年我局评为全省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先进集体、温州市第二届艺术节组织奖、温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优秀组织奖、全省地卫专项整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案件卷宗评比优秀单位等。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繁荣群众文化,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一年来,我们积极深入开展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群众文化的繁荣。 1、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局先后主办和协办了第二届百名公德标兵表彰暨文艺演出、全区反腐倡廉文艺晚会、禁毒宣传、平安家庭创建启动仪式等文艺演出、世界第五届女子地掷球锦标赛开幕式晚会、江心屿金秋文化节开幕式及10场广场文艺演出、江心屿灯光艺术表演音乐制作合成,举办“文化名人社区行”系列讲座等大型活动。组织文化干部到藤桥镇、上戍乡等地进行三下乡文艺演出,在临江镇举行鹿城区第三批先进教育巡回文艺演出,承办“倡导文明殡葬,构建和谐社会”的殡葬改革文艺晚会等等,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为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我们还组织鹿城区民工艺术团到温州儿童福利院、市公交公司演出,为庆祝民工艺术团成立一周年,开展“迎五一贺团庆”文艺演出。中国鞋都文化广场自开放以来,积极策划并组织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丰富了外来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一个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文化平台,激发了他们热爱鹿城、建设鹿城的热情,构筑和谐的人文环境。去年,我们还启动农村数字电影2131工程。 1—12月份共完成文化下乡进社区60场,组织送电影下基层263场(不包括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场次),全区基层文化活动达969次,观众达40万余人。 2、创作文艺精品,积极参加各类艺术赛事。根据中央、省、市、区的工作要求,我们组织召开了全区文艺创作座谈会,开展创作调研,及时了解创作动态。组织市歌舞团、区文化馆、市少艺校等做好省“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立项申报工作。今年上报项目共10项。区童声合唱团参加世界合唱比赛并荣获银奖,此外,我们组织选送的文艺节目获全国奖共11项;由市歌舞团选送的《耕耘绿的世界》、区文化馆选送的《你就是英雄》等单位选送的文艺节目参加比赛共获省级奖10项;市歌舞团对具有温州地域特色的民歌《对鸟》进行改革创新,在原创的基础上打造出原生态组合《对鸟》,在2006年CCTV青歌赛浙江赛区取得组合银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在2006年浙江省“生态杯”原创歌曲大赛中,由卢桂芳作曲的《耕耘绿的世界》获创作、演唱双金奖;谢益新作曲的《绿心》获创作金奖、演唱银奖。区文化馆创作选送的音乐剧《好书记郑九万》和朗诵剧《你就是英雄》获浙江省“平安浙江”文艺汇演金奖。2006年全区文化艺术创作共获省级以上奖项42项,其中国际奖1项,国家级奖17项,省级金奖9项,银奖5 项;我区参赛温州市第二届艺术节共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 3、开展民间文化普查,积极参加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展览。今年我区在前几年的普查工作基础上组织召开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普查工作会议暨业务培训,邀请了省、市专家来讲课,更好地提高此项工作的业务水平;圆满完成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验收工作并顺利地通过了省级验收,积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活动并获市优秀组织奖。我区现共有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间造型艺术类29项,民间表演艺术类2项,民俗类1项,参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13项。与此同时,我区的“拦街福”、“珠灯”二项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米塑等12个项目申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区的临江镇驿头村上报参与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村、街区)的评选。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成功地完成赴西班牙的出访演出任务和赴台湾地区开展艺术教育交流活动。 4、积极开展辅导培训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为配合我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职能作用。组织业务干部下社区、村落进行文艺辅导。选派音乐干部到社区、农村、军营等进行“八荣八耻”歌曲巡回教唱活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组织业务干部分片分组到社区、村等进行声乐、舞蹈、摄影等不同类别的艺术辅导;收集、编印文艺宣传资料发放到基层;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文化阵地活动,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长年为公众免费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促进了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全面带动了我区群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 5、加强调研,夯实基层文化建设基础。通过努力,我区的春秋社区、迎春社区、沁园社区、锦园社区、菱藉社区、桃李社区和上沙村被评为温州市首批文化示范社区(村)。今年又拟定创市级文化示范社区(村)10个,现有21个单位参与区级文化示范社区(村)的创建活动。我局多次组织人员到拟报“金海岸文化网”创建单位的藤桥镇、双潮乡、南浦街道调查研究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目前三个单位创建“金海岸文化网”工程已顺利地通过市验收。藤桥镇还成立了全省第一支农民业余艺术团——“贴心人”艺术团并在全镇巡回演出了5场。双屿镇东海明珠文化工程已顺利通过市级复查,并获合格。 今年我局积极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调研活动。组织召开了企业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到会人员对基层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局主要领导分别到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就文化工作进行调研,从中更好地了解基层的文化需求,以便有的放矢地对基层文化工作开展指导。并根据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完成了我区农村公共文化实施的普查工作。我局紧密配合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先后8次到创文化品牌社区的水心街道菱藕社区进行指导和帮助工作,目前该社区已顺利通过验收;为迎接省级文明城区的复查,我局分三组由局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分赴十二个街道及有关社区进行检前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照标准指导街道、社区落实文化活动室和文体团队的验收指标以及对相关场所进行监管。 另外,我们落实原市少儿图书馆馆址为鹿城第二图书分馆并落实了第一、第二图书分馆的共计10万元的年购书经费。我们对鹿城文化中心大楼的资源进行整合,区文化馆将迁入文化中心二楼办公,原文化馆馆址将作为文化馆培训部和活动室为群众免费开放;鹿城文化中心进行新一轮的对外招商工作,确保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实施文化工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我们以印刷业、会展业、文化旅游等项目为我区文化产业特色业群,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综合实力。拓展“五一”庙会等经贸活动与文化节庆相结合,把会展业融入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等,并推出了藤桥、临江驿头、仰义三个以文化为特色的“农家乐”项目。2006年,我局接收了市辖61家大型娱乐企业:其中KTV53家,舞厅6家、电子游戏2家,文广新企业675家(印刷企业就有614家)。至此,我区文化经营单位已近2000余家。2006年5月我们对鹿城区娱乐协会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局开展对我区文化市场、文化产业调研活动,完成文化产业调研报告一篇。组建上规模的娱乐场所2家, 9月30日对外开放的中国鞋都文化广场是区政府投资4600万元,为鹿城西部40万新温州人打造的精神家园和休闲乐园,是鹿城区八大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也是“文化大区”建设重要工程项目之一。中国鞋都文化广场公益性文化设建图书馆,多功能厅、培训厅、表演厅,国民体质检测中心等。经营性文化产业部设电子信息馆、数字电影厅、量贩KTV、舞厅、旱冰场、医疗保健所、商贸大卖场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及省厅下达的指标,我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启动了8家大型网吧的审批实施方案。同时我们还对全区娱乐业、印刷业等开展年检换证工作。 四、规范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今年我们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大了对文化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对文化市场进行拉网式的清理整顿。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以治乱治散为重点,严格审查经营资格,认真查处违法行为;音像和印刷出版市场,重点打击非法音像制品和盗版图书;娱乐服务场所,本着丰富人民群众文明、健康的娱乐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较好了维护了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把市场繁荣和市场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根据中央、省市的总体部署,开展了“反盗版百日行动”、“集中执法季行动”、省级文明城区迎检工作等,严厉打击娱乐场所、演艺场所、演出市场等违法经营活动,遏制了公开租、售违法音像制品、出版物和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法经营现象。我们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在市场监管、精神产品监管和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都走在全市的前列。全年我局共受理文化市场举报118次,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1561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130家次,查获违法违规单位470家,立案70件,结案69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24957盒,非法图书49955册,电子游戏线路板390片,转灯机75台,地面卫星接收天线264座,取缔无证经营摊点404家,罚没款613400元。 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7年 工作思路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建设文化大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按照市委九届六次全会要求,从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入手,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为核心,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实施文化建设系列工程为抓手,从战略处思考,从实际处着手,从重点处突破,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鹿城作贡献。 (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加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乡镇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下大力气抓好基层文化建设。一是抓好“东海明珠·金海岸文化网”工程,切实加快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全区新建东海文化明珠、金海岸文化明珠工程2个以上。二是抓好文化示范村(社区)工程,推动村级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建有村级文化室的行政村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建设省级和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2个以上。三是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二级中心(基层示范点)2个以上。四是抓好基层文化活动工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将服务农民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点。同时,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举办乡镇文艺汇演,组织鹿城民工艺术团到企业开展演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继续办好节庆主题演出活动和市区广场文化,提高节目水平和质量。举办第四届“晨东杯”民工才艺电视大奖赛;承办浙江省“群星奖”优秀摄影作品展暨全国“群星奖”选拔比赛;“感受鹿城新风貌,美术、书法、摄影大赛”等各类文艺赛事,发挥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特有功能。 (二)抓工程项目实施,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实施农村文化重点工程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全区农村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二是组织文化下乡工程。积极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等送文化下基层系列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推进艺术创作,进一步提高文化影响力 坚持国办院团在精品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抓好规划和创作,进一步推动全区艺术创作生产工作,多出精品;要创新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扩大演出,讲求两个效益。积极鼓励专业艺术团体面向群众,多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和未成年人写好戏、演好戏,鼓励和引导民营剧团发展。创作大型风情舞蹈诗《雁山瓯水》,以温州人的母亲河——瓯江、飞云江流域内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民间的歌舞为创作主线。展现瓯越先民创造的历史辉煌,塑造瓯越儿女博大情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构成当代温州人丰富多彩的和谐家园。创作修改2-3个舞蹈作品参加6-7月全国第六届“荷花奖”舞蹈比赛浙江赛区选拔赛;7-8月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大赛以及9月份文化部全国第八届舞蹈大赛。积极组织温州市童声合唱团进行排练,为参加2008年在奥地利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合唱比赛做充分的准备:进一步加工、编排声乐作品《春到农家》参加全国“群星奖”声乐比赛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评比。积极争取加大对艺术生产的投入,创新艺术生产经费投入机制,用好专项资金,促进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各艺术门类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作繁荣。探索新形势下演出市场的运作模式。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努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区、街道、乡(镇)、村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加强我区文化历史街区、古建筑、古村落、名人故居旧居、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革命纪念地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在“江心屿金秋文化节”的基础上,举办系列文化旅游项目,打造鹿城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鹿城的文化品位。大力加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深入普查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抓好名录申报、管理、普查和验收,档案收集、利用,传承制度建立、实施,各项成果编纂、科研,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及宣传展示、对外交流、队伍建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五)深化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发展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头重点,进一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积极实施“事转企”改革,建立新型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全区各文化事业单位都要深化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品牌,构建平台,引导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开发和发展大众休闲的文化旅游业。日前,《鹿城区旅游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优先发展演出业、电影业、艺术品经营业;加快发展文化会展业、文化信息业、文化中介业,以及科技含量高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引导发展文化娱乐业、音像业、互联网业。举办鹿城区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推介会,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进一步鼓励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等非国有经济成分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对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征用、税收、信贷、上市融资等方面,实行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资源的整合。 (六)坚持“两手抓”,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对娱乐、网吧、印刷新闻出版、传播媒体等行业的管理水平。根据“分级管理,条块结合,逐级负责”的原则,强化依法行政,立足长效,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探索新的工作运行机制,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增挂“区文物监察大队”牌子。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监督检查,坚持暗访督查制度,加强节日期间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常态管理模式。整顿文化市场秩序,巩固网吧专项整治成果,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加强对演艺娱乐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监管,重视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以及音像制品市场的连锁化、规模化经营,促进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温州市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07年2月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