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鹿城区统计局 2008年,鹿城区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第三季度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全区上下坚定信心,同心协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采取措施缓解困难影响,全年鹿城经济大局稳定,主要经济指标仍然处在合理增长区间,经济运行与宏观发展的预期方向相符。 一、综 合 据初步核算,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28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9.61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增加值165.36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5:43.7:55.8调整为0.5:41.7:57.8。人均生产总值41165元,增长4.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927美元。 物价水平总体上扬。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5.8%。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六涨二跌”趋势,上涨的六大类有: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等分别比上年上涨12.6%、6.7%、4.6%、3.6%、3.4%和1.0%;下降的两类为:衣着、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6.0%、3.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2.3%。 就业和再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3535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0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3%,处于低失业率的稳定区间,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仍较缓慢,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财政增收乏力,财政支出逐步减弱。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0%,其中农业产值9492万元,增长4.7%;牧业产值17973万元,增长0.9%;渔业产值500万元,增长32.2%。农村经济总收入273.06亿元,增长1.3%。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5万亩,比上年增长0.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8万亩,比上年增长1.3%;粮食作物总产量1.90万吨,比上年增长16.2%。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累计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累计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协会达22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个、无公害农产品4个,新建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基地2个,现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5个,中国绿色食品2个。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新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千百工程全面推进,全年投入整治建设资金2794万元,完成整治村建设17个,示范村建设5个,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3个,小康体育村32个,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村11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全年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29305万元,完成“万里清水河道”整治11.84公里,渠道衬砌4.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平方公里,新增封山抚育林0.8万亩、生物防火林带7.5公里、公益林0.48万亩,四旁植树0.4万株。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稳步推进,完成村级组织换届133个,换届率为93.7%,村务公开规范化建设达标数137个,村务公开达标率为96%;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进,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率达89.8%。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加快,完成农民培训4721人,其中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3500人,转业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02名,专业农民农业技能培训300人,预备劳动力培训人数419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明显放缓。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加剧、工业投资回落、工业品出口增长放慢、石油、煤炭等重要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动荡、市场需求严重不足、企业生产意愿下降等因素影响,全区工业生产增幅回落明显。全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21.06亿元,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9.16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比上年分别回落14.7和18.7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下降。皮鞋2.92亿双,下降1.1%;服装1.05亿件,下降5.8%;眼镜1.35亿副,下降13.9%;锁具1612万把,下降13.4%;程控交换机78.34万线,下降6.5%。 工业经济向规模化发展。全区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7家,实现产值204.85亿元,增长3.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7.0%;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1家,实现产值98.22亿元,增长3.1%。全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仪表仪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四大行业共实现产值238.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66.5%。 工业企业效益下滑明显。全年经济效益综合得分为155.43分,比上年降低28.4分。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9.59亿元,比上年下降0.1%;利税总额27.63亿元,下降6.2%;利润总额15.30亿元,下降9.9%。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发生亏损企业35家,亏损企业亏损额4.14亿元,增长229%;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为37.80亿元,比上年增长9.2%。年末企业应收账款净额41.10亿元,增长7.6%;产成品存货19.18亿元,增长10.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化成本费用上升压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90家,比上年增加6家,实现总产值27.91亿元,比上年增长41.0%;增加值8.76亿元,增长17.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2.3万平方米,增长10.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9.2万平方米,增长3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逐步降温。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更趋严峻,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也逐渐降低,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开低走,逐季回落,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含市直属)131.65亿元,同比下降5.7%,比前三个季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工业性投资14.36亿元,下降26.6%;房地产投资85.81亿元,下降1.9%。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需求旺盛。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市中心商贸圈进一步壮大规范、特色商业街日渐成熟和物价上涨较快等因素的助推下,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02亿元,同比增长19.7%,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增幅创11年以来的新高。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批发零售贸易实现零售额340.05亿元,增长20.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87.2%,大型商场和超市成为销售主渠道,其中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零售额114.37亿元,同比增长24.3%。住宿餐饮实现零售额49.98亿元,增长16.3%,增幅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全年进出口总额2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高出全市增幅9.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20.72亿美元,增长25.3%,高出全市增幅8.0个百分点;进口额1.55亿美元,增长1.1%,高出全市增幅1.6个百分点。出口总额按出口企业类型分,外贸企业11.10亿美元,自营生产企业6.30亿美元,三资企业3.32亿美元,分别增长35.3%、15.4%和11.2%。按出口产品分,鞋类出口9.65亿美元,增长14.0%,占出口总额的46.6%;机电类产品出口5.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6.4%,增长30.1%;服装类出口1.51亿美元,增长14.8%;眼镜类出口1.46亿美元,增长32.7%。按出口国家分,对欧洲出口10.29亿美元,增长24.0%;对亚洲出口4.50亿美元,增长29.9%;对北美洲出口2.29亿美元,增长42.2%;对拉丁美洲出口1.87亿美元,增长27.3%。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家,合同利用外资479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49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旅游业稳步发展。通过打造“文化鹿城、魅力商都”品牌、深化“晚上温州”文章、提升西部农村休闲旅游等一系列旅游活动,提高鹿城旅游知名度,全年接待旅游者692.01万人次,增长16.9%;旅游总收入66.85亿元,增长15.7%。其中,国内旅游者678.52万人次,增长17.0%;国内旅游总收入60.78亿元,增长17.0%;海外入境旅游者13.48万人次,增长11.3%;海外创汇收入8434万美元,增长13.1%。 六、 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2008年,由于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再加上政策性因素影响,全区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全年财政总收入31.96亿元,增长1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82亿元,增长11.0%,增速分别同比回落10.1个和16.5个百分点。其中,营业税受房地产市场交易降温等因素影响,增长明显减慢,增速同比回落32.6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受企业效益下滑影响以及税收政策调整,增速同比回落18.6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27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向社会和民生事业倾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等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3.5%、28.3%和28.7%,增幅分别同比提高24.4个、12.7个、15.7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08年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年末存款余额161.78亿元,比年初增加31.45亿元,增长24.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3.69亿元,比年初增加23.06亿元,增长28.6%。受央行数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后几个月增幅逐月走高,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7.42亿元,比年初增加19.70亿元,增长20.2%。 七、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区市政环卫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翻修城区道路、人行道19条,维修沥青路面39条,更换果壳箱1000余只,新建垃圾坞113座,新增不锈钢垃圾收集车300辆。城区市容市貌品位进一步提高,全区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四级道路平均清洁度分别达到98.39 %、97.37 %、95.45 %、95.81%。西部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在藤桥、上戍、岙底等乡镇新建临时垃圾转运点20座。 历史街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北鹿巷、打绳巷、七枫巷、永宁巷、鼓楼街、晏公殿巷的立面修饰工程顺利完成;人民路亮丽工程已向市民开放;六虹桥路整治工程如期完工;104国道文明创建工程被市创建办誉为“免检工程”;温瑞塘河整治初见成效;桥儿头片区污水整治工程已完成;解南片区、金桥片区等截污工程开展顺利。 积极开展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通过整治制革业为主的有效措施实现COD减排,关停前京、洞桥、十里、岩门和下岸等5个制革基地。全年征收排污费2195 万元,接受信访835件,办结率达100%。出动环境监察人员24438人次,现场检查企业8694家次;监测企业640家次;立案查处109家环境违法企业;依法取缔“十五小”企业86 家。继续推进生态乡(镇)、村创建,建成省级生态乡3个、市级生态镇2个、市级生态村20个;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25个、市级51个、区级103个。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8年我区荣获“浙江省科技强区”称号,成为我省首批的省级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区。全年新增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累计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累计69家;新增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6家,累计培育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0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0家,区级专利示范企业29家;2008年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5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项、国家星火计划1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32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全年专利公告授权数121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4项。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1枚,累计已培育24枚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28个国家免检产品、23个浙江名牌产品、22枚浙江著名商标。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区认真实施教育发展“五大工程”,教育现代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舍建设及学校文化建设取得新发展,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现有区属幼儿园103所,在园幼儿2.56万人;公办小学60所,在校生5.1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通中学9所,在校生0.75万人。教师队伍不断充实,2008年全区拥有小学专任教师3089人,比上年增加298人;中学专任教师639人,比上年增加108人;幼儿园教职工2743人,比上年增加136人。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全区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3.14亿元,同比增长35.8%。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全区拥有省级教育强乡镇4个,省级以上示范性小学 1 所,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8所,省一级幼儿园8所,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9 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文艺精品共获国际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20项,市级奖项8项。其中,舞蹈《中国福娃迎世界》在澳大利亚CSTD国际青少年舞蹈大赛中获一等奖;群舞《山里的太阳》在华东六省一市舞蹈大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合唱《春天来到我们的战场上》获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第一名;歌曲《海上海》获浙江省新人新作大赛创作金奖。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2008年江心屿金秋文化节系列活动等文艺演出75场,组织开展文艺下基层演出60场,各基层组织文化活动975次,农村数字电影共放映1300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圆满完成,文化遗产保护稳步推进,“竹丝镶嵌”、“十字花绣”、“绸塑”作为浙江省“非遗”代表作品赴澳门参展,“米塑”项目赴台湾参展。成立了温州市图书馆鹿城区鞋都分馆,馆内各类藏书一万余册,改变了鹿城区没有专属图书馆的历史,全区图书室145个,藏书26.4万册。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区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2000余家,其中娱乐业122家,网吧175家,印刷业单位636家,出版物经营单位324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97家,演出场所23家,演出单位13家。2008年文化主管部门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1727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872家次,查获违法违规单位179家。 卫生保健体系日益健全。区属医疗卫生机构29个,其中医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47张,卫生技术人员71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13人,注册护士187人。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3.98万人,参合率99.3%,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566.69万元,44088名参合农民参加了健康体检。妇幼保健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我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4.6%,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4.8%,儿童计划免疫五苗基础免疫接种率95%。率先在全市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婚检率从上年的0.46%提升到60%。 体育强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仰义乡被命名为省级体育强乡;南浦街道文苑社区、水心街道松柏社区被命名为省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藤桥镇石埠村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村级体育俱乐部;育英小学被命名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区新建健身点51个、篮球场27个、羽毛球场2个。成功举办“鹿城杯”中国女子9球精英赛、 迎奥运“金迅达杯”区机关干部趣味运动会、区第二届农民趣味运动会、“双屿杯”象棋、乒乓球邀请赛等活动。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区运动员朱启南、蔡彤彤积极拼搏,夺取2枚银牌。全区运动员在上级各项比赛中获得金牌63枚、银牌57枚、铜牌59枚。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8年末,全区有12个街道、4个镇、5个乡,142个行政村,16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面积294.38平方公里。年末户籍人口69.9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96万人,女性人口35.02万人;非农业人口53.3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460人,死亡人口3544人。全区人口计划生育率91.79%;出生人口性别比111.56(女性为100);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89.95%;累计有71319对一孩父母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03元,比上年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11296元,比上年增长10.7%。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45∶1缩小为2.3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104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879元,增长16.6%。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其中每百户城乡居民拥有家用汽车分别为25和16辆,计算机83和69台,空调机175和129台。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8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55万人,比上年增加1.9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33万人,比上年增加2.0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18.76万人,比上年增加6.7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7.01万人,比上年增加1.27万人。被征地农民参保对象达到4.21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929张。89名农村五保和56名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全年优待优抚对象2294户,低保对象4376户8563人。发放物价补贴472.28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655.6万元,财政安排低保资金1856.93万元。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683个。全区办理结婚登记7114对,离婚1180件。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全区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3270.77万元,创下了鹿城区有史以来发动规模最大、捐赠面最广、捐赠资金最多的记录。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经济指标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