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01/2010-27346 | ||
组配分类 | 区政府和区府办文件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公室(区外事办、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生成日期 | 2010-10-1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温鹿政办〔2010〕126号 | ||
温鹿政办〔2010〕126号
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鹿城区服装产业调整提升方案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鹿城区服装产业调整和提升方案》已经七届区政府2010年第11次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七月三十日
(此件公开发布) 鹿城区服装产业调整提升方案
一、产业基础 服装产业是鹿城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市场化孕育较早、组织类型分化较为明显的产业之一。鹿城服装产业有优良的传统,从二十多年前前店后厂作坊,到以市场为中心的集聚,再嬗变到如今注重产品质量的品牌经营和规模经营。 目前鹿城服装制造以男装、正装、休闲装为主体,以虚拟经营与精工制造为主要依托,女装、童装、针织内衣共同发展。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服装制造业工业总产值32亿元,现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浙江名牌4个和浙江著名商标1个。服装商贸以百货商场(专卖店)、精品服装零售(专卖店)、中低档服装批零销售、特色街、专业市场、大众服装批发等相结合;外贸服装已销往欧洲、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产品以女装、内衣和休闲服居多。 作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活必需品和时尚产品,服装产业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居民消费分层且价值取向多元,但产业进入的门槛较低,市场要素流动较快。因鹿城硬要素、人才制约较为明显,鹿城服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形成的相对优势、集聚优势已缺失。在当前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主要表现为: 1.现实要素支撑制约,生产总量较小、产业链有所分化。包括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大大提高,服装生产成本逐年提高;服装生产集聚度不高,多处于分散状态;服装原辅料市场与制造业衔接不够,缺少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的基础。 2.品牌技术、文化含量较低,粗放型经营居多,整体提升与个别突破都较为困难。产品开发设计和创新的整体技术能力不高,档次偏低;以模仿为主,服装业多数品牌款式趋同,时尚感不足,缺乏自身独特风格。 3.与国内外企业竞争的距离拉长、压力加大。鹿城的服装企业有能力为世界一流品牌加工,却因为缺乏自有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难以自主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流消费市场,以及国内高端消费市场。 4.制造与商贸脱节,商贸的推动作用不强。尽管鹿城也有为数不多的企业既生产又销售,但总体上鹿城服装制造业多数外销,本地市场上多为外地产品,且多达八成的本地生产服装打着外地品牌。 二、服装产业调整提升目标方向 重点巩固与发展精品男装制造,进一步发展女装、休闲装、童装、职业装,鼓励开发环保服装等功能性服装。以品牌企业为龙头,推广虚拟经营、品牌特许经营、经销代理等多种方式开拓市场。改造提升鹿城服装销售网络,提高鹿城服装贸易对周边区域的覆盖面。 着力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推进鹿城服装品牌化、时尚化、国际化,培育打造鹿城服装精品生产、时尚研发设计、销售区域基地,逐步培育和巩固鹿城服装在全市乃至浙西南、闽北地区的研发、生产、销售中心的地位。至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45亿元,再争创浙江名牌2个、浙江著称商标1个、争取1家企业上市。 三、服装产业调整提升主要内容 (一)推进精品化、品牌化发展 1.提高精品生产能力。瞄准精品服装生产具有的高技术含量,积极应用新工艺设计技术、设备应用技术、品质管理技术;注重服装品牌的纵横方向适度延伸,如自然、舒适的设计风格,强调时尚理念、产品内在文化底蕴;持续加大研发设计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和精品制造能力。 2.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一是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借鉴国际名牌服饰统一标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大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推进品牌文化创新。二是着力推进品牌服装制造。支持发展自主品牌的正装、休闲服装,继续培育一批休闲装、女装和童装知名品牌。加强与国际服装知名品牌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提升企业服装档次和品质,促进精品化生产。 (二)推进新型营销网络建设 1.以“温州名品名购”为主要载体,积极组织我区部分优秀品牌服装生产经营企业抱团开拓市场,组建品牌拓展联盟。 2.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保持与香港贸促会等国际商贸组织的密切联系,巩固提升与全球各地经贸联络途径,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3.打造一批服装商贸中心,重点推进万鹰国际服饰文化广场建设,该项目第一期由香港泰申科技集团投资3.8亿元人民币,面积4万余平方米,着力打造成服饰品牌的商贸中心、代理和产品交易中心,为国内外服饰品牌提供一个形象展示基地和完善而便捷的交易场所,使其交易规模化、规范化。以五马、大南商圈和南浦商区等为重点,巩固与提升一批服装服饰特色商业街区。 (三)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1.推广虚拟经营模式、鼓励企业上市。继续推进高邦、拜丽德、北极新秀、贝贝依依等一批虚拟经营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快速成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推进虚拟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和技术服务系统。鼓励支持中心城区企业功能转变,从生产性企业向研发设计销售总部型经济转变。 2.积极鼓励和倡导中小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鹿城服装企业多属中小型,且以加工制造为多,产品研发和营销商贸的能力相对薄弱,企业独立发展壮大,难度大、成本高,要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一批中小企业,为其虚拟经营进行本地化生产,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并鼓励服装侨贸出口。提倡企业研发、营销商贸等环节有效联合,既保持生产环节的灵活、快速,又发挥多方合作及成本省、信息广、实力强、人才多的优势。至2012年,争取培育一家整合多方资源的服装企业集团。 (四)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发展总部经济 基于鹿城土地资源紧缺、制造成本相对较高的实际,应着力改变大规模发展加工制造的常规思维,积极推进骨干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集总部经营、物流、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基地,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商品展示、营销商贸的窗口和平台,使企业把“根”留住。要用最少的土地和人力投入,产出最好的效益,有利于服装企业从生产加工型向营销商贸型的转型和提升。要充分发挥鹿城总部经济园在推进服装产业调整与提升的支撑作用。 四、要素与项目支撑 鹿城服装产业调整和提升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过程,任何一个系统环节的创新都离不开保障要素与项目支撑,各构成要素、项目与整体系统相互依存,又要发挥自身作用。 (一)整合发展要素,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要着力整合产业园区、楼宇资源、基础设施硬件配套资源,整合政府服务与政策保障;全面梳理经济服务政策,深化政府服务方式,政企合力推进服装产业持续壮大。 (二)整合银企合作渠道,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加强对银企合作的政府引导。以政府搭台为中介,缩小金融机构与服装商业企业的沟通距离,促使金融机构重点支持骨干企业、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三)整合企业质量管理要素,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加强服装企业质量管理基础。积极引导服装企业树立全新的质量理念,采用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等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运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6σ”、“5S”等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对市场预测、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推动开展合理化建议、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活动,不断提高服装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四)整合人才要素,智助产业升级转型 树立人才是转型升级最核心支撑力的理念。强化“以才为本”意识,加强服装人才平台建设,挖掘、开发、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重点培养营销管理人才、设计人才和技术人才,提升服装产业的人员综合素质。依托和拓展现有专业院校服装人员培育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满足服装企业对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五、加强服装产业转型工作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定期(每半年一次)听取服装产业发展进展情况,督促各职能部门针对服装产业调整和提升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抓好落实。 (二)加强政策引导 加强对我区服装企业扶持力度,由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等向优势服装企业适当倾斜。加大对技术创新和先进设备引进的扶持力度,支持服装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支持服装企业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服装产业转型的相关政策,宣传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共同推进我区服装产业调整、转型与提升。
附件:1.鹿城区优势服装生产企业一览表 2.鹿城区服装商贸布局一览表 3.鹿城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平台
附件1 鹿城区优势服装生产企业一览表
附件2 鹿城区服装商贸布局一览表
附件3 鹿城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平台
主题词:经济管理 产业 调整 通知 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8月5日印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