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04/2012-36237 |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布机构 | 区教育局 |
生成日期 | 2012-01-2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 |
鹿城区2011年教育工作总结 一、教育基本概况 鹿城区现有中小学53所86个校区,其中小学43所75个校区,初中9所9个校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2个校区;此外,鹿城实验中学尚保留高三年段(明年学生毕业后不再续办)。中小学在校生总数66008人,其中小学生60682人,初中生5147人,高中生179人。全区幼儿园112所,在园幼儿 33722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5829人中,非鹿城户口31594人,占47.99%。现有在编教职工4080人,其中,小学教师3005人,初中教师573人,职高教师67人,幼儿园教师349人,直属单位教职工86人。全区共有省特级教师7人,温州市首届教育名家1人,省教坛新秀11人,市名教师6人、市名校长4人、市模范班主任3人,市三坛(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107人,市学科骨干教师136人。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深化集团化办学,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我区除少艺校、少美校和职技校外,现有22所集团学校、幼儿园已经涵盖了区内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并形成“名校带乡校”、“名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名校带民校”四种基本组织形式和紧密型校区、扶助型乡镇分校、合作型联盟校三个层级的管理模式。 今年我们继续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鼓励和引导集团学校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注重提升相对薄弱校区的硬软件水平,尤其是促进教师的有序流动和均衡配置。如水心小学新村校区的交流比例达到该校区专任教师数的30%;百里路小学连续两年将4名公认度高的骨干教师派往西城路校区任教,群众反响很好,西城路校区一年级招生形势喜人,从去年的4个班增至6个班。 今年6月28日和8月1日,建设小学瓯江校区和白鹿外国语校区相继挂牌,建设小学民办教育集团也相应成立,标志着我区在深化集团化办学、推行“名校带民校”模式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建设小学瓯江校区和白鹿外国语校区又都位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温州东片城区,有力地促进了校网布局的优化调整。 一年来,温十七中、水心小学(二校区)、黄龙一小被评定为温州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百里路小学(百里路校区)已接受温州市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并获好评,鹿城实验中学开展创建温州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中央涂小学、正岙小学开展创建温州市农村合格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拓展。 (二)稳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有新突破 我们从2010年起推行招生制度改革,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全面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各学校严格实行常态编班,不准搞重点班、集资班、特长班。今年我们采取了两项新措施:一是调整名校施教区,适度对6大名校集团的施教范围进行调整,扩大名校的招生范围,这也意味着往年名校用来招收“择校生”和“篮子生”的名额被新扩招的辖区生取代;二是名校再扩张,进一步扩大城区6大名校集团办学规模,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首次尝试个别施教区交界处住户“二选一”,即让一些学校交界处的住户可以自主选择就近的一所小学让子女就读。首批两处尝试点分别是:横河南新村、横河北新村、城中景园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可自主选择到蒲鞋市小学龟湖校区或双井头校区入学;皮坊巷以东、丰和巷以南、信河街以西、应道观巷以北范围内及珠冠大厦的适龄儿童,可选择到百里路小学百里校区或广场路小学沧河校区入学。 我们还创新宣传方式和渠道,于7月5日借助鹿城教育网就招生热点问题,与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在线交流,受到好评,《温州日报》、《温州晚报》等新闻媒体予以专题报道。今年的招生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较为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择校热现象有所缓解。 (三)加快校舍建设和改造,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我区学校基本建设全面铺开、力度空前。在业已确定并着手实施的鹿城教育“十大基本建设项目”中,鹿城第二实验小学(新田园二小)已建成投入使用;8月13日,东屿小学、汇昌河小学、鞋都三小同时开工建设;少艺校、建设小学小南校区、仰义一小、鹿城职技校等改扩建工程已经上马;南浦小学西校区、蒲鞋市小学桥儿头校区、上戍中学等改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也已展开。年内将完成黄龙一小等8所学校标准化学校创建;完成20所学校立体绿化工程及全区中小学绿化整体规划。目前,我区初中生均占地面积34.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4.7 平方米。小学生均占地面积11.7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6.4平方米,均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大力推进教育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制订出台《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完成全区学校1000兆裸光纤改造和检测工作,全区所有中小学仪器配备均达到省I类水平,生均图书拥有量31册,生机比7:1,全面实现班班有多媒体目标,处于全市前列。温十七中、马鞍池小学开展创建市级示范数字化校园。部分农村学校的教育装备配置率因生源缩减,甚至高于城区学校。 (四)着力推进师资培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组织实施名校长培养、名师培养、教师素质提升“三项行动计划”。今年新增温州市教育名家1人、省教坛新秀1人、市教坛新秀21人、市教坛中坚21人。选派16位骨干校(园)长到上海等地名校挂职锻炼,选派11位学科骨干参加温州市“百名领军人物”高级研修班学习,举办区“名师工程”第四期研修班和幼儿园业务园长研修班,设立10余个名师工作室并开展活动。开展教师全员轮训,暑期组织首批共800名教师参加17个学科主题研修项目的培训。开展学科素养提升培训,全区4000多名教师完成24学时的校(园)本培训任务。通过主办、承办各种研讨会和评比活动达到培训教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比如,作为浙师大基础教育研究项目校之一,由城南小学承办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英语教学研讨会;由广场路小学承办的温州市第二届小学课改领航现场会等。今年11月,区教师培训和科研中心作为温州市唯一代表入选第八期中德教师教育合作研究项目单位,开辟了教师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渠道。 针对我区农村初中办学质量相对低迷的短板,着重推广上戍中学“励志教育”和临江中学“有效作业”的成功经验,促使农村初中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明显提高,从而带动全区初中学校的迅速提升,特别是中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从全市排名最末上升至第四名,成绩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今年我区所有推荐参加温州市优质课评比的学科均获得一等奖,小学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小学思品学科还获得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三小”培养工作取得进展,4名学生被评为温州市“小科学家”、“小文学家”和“小数学家”,另有5名初中生和70名小学生获提名奖。 (五)学校特色化发展势头喜人,多元和谐教育生态初显 “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创建活动遍地开花。除了号称“五朵金花”的少艺校、少美校、少泳校、少棋校(建设小学小高桥校区)、少年书法学校(墨池小学)等传统特色学校之外,各中小学、幼儿园都已经着手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如城南小学的器乐教育、百里路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心小学新村校区的科技教育、上戍中学的励志教育、双屿中心小学的乡土教育、丁字桥小学的学陶师陶教育、绣山小学的生命教育、温五幼的“三玩”品牌等都各具特色。 集团学校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引领所辖校区、分校、联盟校的特色化发展。比如瓦市小学(集团),一方面将瓦市校区多年积累形成的菜单式校本课程和营养健康教育特色积极向集团的各校区和分校辐射;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与鼓励各校区和联盟校根据自身实际办出特色,目前墨池小学、少年游泳学校以及育英校区的乒乓球教育特色初显,中山校区的舞蹈教育特色正在起步。再如水心小学(集团),以创建书香校园为主轴在各校区、分校、联盟校整体推进,辅之以一校区的国防教育、二校区的环境教育、三校区的“六自”教育、新村校区的科技教育和临江分校的草根教育,形成主次分明、形态多样的和谐教育生态。 各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马鞍池小学、仰义一小、南浦小学被评定为温州市体育特色学校,其中马鞍池小学、仰义一小被推荐申报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南浦小学被评为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黄龙三小、鞋都一小和华电幼儿园、广电幼儿园开展创建省、市级绿色学校;鹿城实验中学、南汇小学、温五幼等学校、幼儿园开展创建市、区级示范家长学校;墨池小学、双潮小学等学校开展创建温州市信息化建设达标Ⅰ类学校;百里路小学、仰义二小开展创建市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上戍中学、绣山小学、双屿小学开展创建温州市德育特色学校;光明小学、黄龙二小创建温州市文明学校,并将于近期接受市级评估。 (六)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致力提升学生全面素质 我们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体育科技艺术读书等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在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艺2+1项目,争取年内创成省级“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继续以“四个节”(即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为抓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体育、艺术、读书和学生社团活动。 深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积极与温州市图书馆、温州市少儿图书馆合作,在绣山小学、临江中学、温一幼等学校、幼儿园设立“温州市图书馆分馆”、“温州市少儿图书馆分馆(或流通点)”;今年5月19日在瓦市小学江滨校区举行了7所市少儿图书馆学校分馆的授牌仪式;今后将分批向全区学校铺开。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如举办全区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全员培训,承办全国中小学德育管理与班主任高级研修班等,同时稳步推行中小学“德育导师制”。加快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临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即将投入使用,七都生命教育基地建设也已启动。充分挖掘和利用多方资源,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全方位的中小学德育网络。 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渐入佳境。经省、市对外友协和市教育局的牵线搭桥,9月21日,蒲鞋市小学、城南小学、水心小学分别与马来西亚的坤成第一小学、坤成第二小学、八打灵精武华小结为姊妹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此前,少艺校于2006年和2010年分别与意大利保罗茨落中等学校、荷兰乌特勒支中文学校开展结对互访。少艺校首届华文教育艺术特色班于9月1日举行隆重的开班典礼,招收了来自15个国家的28名华裔儿童,这是我国首个专门对华裔儿童进行全日制华文教育的班级。温十七中、鹿城实验中学、广场路小学、瓦市小学、少泳校、温四幼等学校(幼儿园)均以各种形式与国外中小学开展交流活动。 (七)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目前,我区小学、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率达到97.7%;“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幼儿入园率99.6%;新温州人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高中普职比1:1,均处于全市前列。 学前教育形势喜人。编制完成《鹿城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公办幼儿园建设进展顺利,温一幼亦美园区于今年春季开园,温三幼莲花园区、双潮中心幼儿园等6所公办幼儿园已投入使用。积极创建等级幼儿园,广电总台幼儿园已通过省二级幼儿园验收,早培二幼等4所幼儿园被评定为省三级幼儿园;8所幼儿园准备年内接受评估验收。目前我区省三级以上幼儿园的在园幼儿覆盖率为7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在政府主导下,我们先后利用永东路小学原校舍、南洋新村幼儿园闲置地块、双乐小区幼儿园闲置地块,引入民间资本共计1700万元,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我们还制定出台了《鹿城区经济困难家庭学前教育资助实施办法》,对低保户、烈士、残疾儿童等经济困难家庭每年提供3000元保育费补助和全额营养餐。 职业教育又迈新步。本着“做专做精做强”的办学思路,温十八中更名为温州市鞋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红蜻蜓”、“吉尔达”等知名鞋企开展联合办学,并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办3+2大专班,实训大楼投入使用。目前该校已拥有鞋革专业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市级实训基地1个、示范专业2个。 社区教育发展势头喜人。已成立鹿城社区学院,创办社区学校(分校)150所,创建市一级社区学校3所、市二级社区学校(分校)23所,社区学校(分校)创建率和等级社区学校(分校)创建率均名列,构建起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分校三级网络,实现社区教育全覆盖,为我区争创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打下良好基础。 (八)强化保障督查有力,促进区域教育科学健康发展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今年2月成立区教育护卫大队;按照“三专”要求加强校园保卫队伍建设,即建立专门的安全保卫机构、专业的保安队伍、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公办学校必须按照“2保安1门卫”标准配备专职保安人员。实行学校安全工作月报制度,区教育局每月发布“安全警示”。重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根据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联合区卫生监督所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在各中小学、幼儿园推行“不使用非法添加剂和不滥用添加剂”承诺制度。加强安全培训,如召开全区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现场会暨卫生消毒技术培训会议,开展民办学校负责人消防知识培训等推进中小学、幼儿园“三防”体系建设,实现全球眼监控系统、红外线报警系统、110按钮报警系统全覆盖,物防器材配备达到省定标准。强化安全检查,仅8、9月份就排查安全隐患1000余个,投入整改资金近800万元,整改率100%。开展创建消防安全示范校国家级1所、省级1所、市级4所、区级16所。 结合“创首善,争一流”主题活动和“五型”机关的创建,深化党风廉政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重点加强对九种不良师德行为的预防教育。推行校级领导干部岗位廉政风险教育试点工作,开展校级领导廉政承诺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题教育活动。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文体活动,如5月份组织“党在我心中”全区教职工师德演讲比赛,选送2名教师参加市级比赛并分获金奖、银奖;6月份举办“与党心连心”鹿城区教职工主题书画作品比赛;我区女教师合唱团分别于6月11日和6月26日参加鹿城区、温州市“永远跟党走”大型红歌合唱音乐会,获得好评。 围绕鹿城教育“十大建设发展工程”,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一是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如4月19日召开中小学现代化发展性评价工作推进会,5月17日召开学校创建工作推进会,6月8日召开教师发展工程推进会,9月8日召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会、9月29日召开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推进会。这些会议或放眼全局,或着眼某项具体工作,对“十大工程”的实施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二是开展专项督导和随访视导。如4月7日至15日,开展“教育十大建设发展工程”专项督导;9月20日至9月30 日,开展学校现代化建设专项督导;平时还不定期组织开展随访视导。8月份,出台《鹿城区教育督导团管理办法》,成立区教育督导团,进一步加强督导工作。三是严格考核机制。根据督导情况,各工程责任领导、牵头科室(单位)全面及时地掌握工程实施进度和效益情况,并组织力量进行监督检查。工程实施绩效列入责任领导、各科室、学校、幼儿园年度业绩考核范围,与年终奖励直接挂钩。 三、目前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还很重,与“创首善、争一流”的要求仍存在差距,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亟待深入推进,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仍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就学需求。通过集团化办学的不断推进,虽有所好转,但城乡教育发展仍不均衡,城区薄弱学校还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存在,集团学校(幼儿园)各校区(园区)间发展还不平衡,薄弱校区(园区)提升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社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有待提高。 二是校网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东片新城区和西片工业区及部分新宅区配套学校规划布局仍不尽不合理,一些建设项目难以落实。市区学校规模偏小,麻雀型学校为数不少,随着城区框架的拉开和旧城旧村改造的推进,老城区学校密度过大,用地规模小,服务半径重叠;旧城区内的几所名校无法扩建或新建,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在旧城改造中若干迁建学校没有及时建成,导致部分地段学校和幼儿园缺位。新城区或者改造的区块的配套设施未跟上,特别是实施小学招生新政后,东部新城片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矛盾更加明显。 三是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成效需巩固。温州市鞋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更名后,学校专业化特色进一步凸显;下一步,要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职业教育应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在做专、领先上下功夫。社区教育应更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市场需求。 三是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虽然近年来的教育投入很大,实现了“三增长两提高”的目标,但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与瓯海、龙湾相比,我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相对偏低,生均公用经费不足。2010年,我区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为425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605元;今年我区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为450元,比上年提高25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650元,比上年提高45元,均为刚刚达到省定标准。 四是师资队伍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虽然近年来在师资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我区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中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与鹿城作为温州中心城区的地位还不相称,亟待提高。 五是教师编制偏紧问题需引起关注。因历史遗留问题,部分学校农民工编制的在编不在岗的教师比例高,占据正式教师编制。由此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中学超编较严重,我区中学除鹿城职业技术学校外,近两年均未招收新录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区中学的良性发展。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综合学科、特色课程师资不足情况严重,导致综合学科由主课教师兼任现象普遍,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要求适当放宽教师编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利于促进素质教育。 六是民办教育管理尚待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特别是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短期办学行为明显、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给教育整体提升带来不小困难。民办学校、幼儿园管理职责不明,多头管理体制往往导致管理的无序和混乱;民办学校、幼儿园,特别是各类短期培训机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办学质量堪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