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01/2012-00283 | ||
组配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12-01-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12年1月5日在温州市鹿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朱崇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大会的区政协委员和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区七届政府和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区七届政府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三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保投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克服资源环境要素的制约和局部金融风波的冲击,凝心聚力,迎难而上,顺利完成了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夯实了鹿城转型发展的基础。预计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44亿元,同比增长7.5%;财政总收入39.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8.4%;外贸出口总额34.5亿美元,同比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亿元,同比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600元,同比各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9%;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5.3%、13.9%、11.1%、8.9%。 (一)致力于抓投入促发展,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以空前的力度掀起大投入大建设热潮,2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51.8亿元,“双十大工程”扎实推进,沿江防洪堤鹿城段、绕北高速安置房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仰义至双屿段公路改建、104国道西过境公路改建鹿城段、金温铁路扩能改造鹿城段、永川路地块市政道路、汇昌河水上公园C3景观绿化、七都标准堤塘3个堤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同比增长80.9%,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市第二、第三。深入推进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和“双百”行动,解决历年遗留项目18个,完成“拔钉清障”168户,清理“转而未供”土地7608亩,为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致力于抓引导促转型,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把推进服务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系列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深入实施楼宇经济新三年行动计划,建成10个楼宇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创成新城大厦、高联大厦、华盟商务广场、工人文化宫大厦4幢税收超亿元楼宇,超额完成既定目标。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5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突破70%,达到全市总量30%以上,生产总值、外贸出口总额、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项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市首位。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轻工产业园、中国鞋都等重点园区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涂田工业区改造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成全省首个鞋类出口产品检验监管示范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授权专利1490项,工业总产值达到604亿元,同比增长11.6%。农业“两区”建设稳步推进。 (三)致力于抓改革促突破,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深化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村房两改”、“三分三改”和村级组织“转并联”扎实推进,8个农房改造集聚点进场施工,城中村改造前期工作有序开展,92个村“三资”清查和15个农村新社区组织建设全面完成。深入推进行政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顺利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和政府机构改革,原21个街道(乡镇)调整为8个街镇,设立八大都市型功能区,撤并21个工程指挥部,新组建3个城建城管类单位,改革街道(虚拟)、镇财政体制,“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全面完成,行政审批效能平均提速60%。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创新,成立鹿城城市发展公司等5家投融资平台,新增1家小额贷款公司。妥善处置局部经济金融问题,政银企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金融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四)致力于抓攻坚促提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以“六城联创”为主抓手,大力开展“绿满鹿城”、“清洁鹿城”等一系列城市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顺利完成去冬今春绿化建设任务,建成5大公园,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46.9公顷,是过去三年总和。强势推进“违必拆、六先拆”,完成拆违220多万平方米,达到拆违总任务量的41.7%,拆除实体围墙6.6万米,完成任务数3倍,清理各类广告81万平方米。全面开展“全城动,垃圾不落地”行动,清除垃圾16.5万立方米,完成营业点卫生整治6000多处,创成市级示范、达标卫生社区44个,取缔市容乱点13个,整治“四小车”9982辆,主城区全面禁摊,市容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致力于抓服务促和谐,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充分,竣工及在建校舍11.6万平方米,建成街镇综合文化站8个、联村新社区农村文化活动室15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任务基本完成,成功举办区第七届运动会,顺利通过全国市(县)科技进步考核、首批省级旅游经济强区复核验收,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等称号。平安建设扎实推进,中央省市交办的16件信访积案全部报结,社会治安状况及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形势保持平稳,圆满处置“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民族、宗教、民政、老龄(老干部)、外事、侨务、对台、双拥、人民武装、档案、人防、地方志、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红十字会、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健康发展。 (六)致力于抓作风促落实,创先争优氛围更加浓厚。深入开展“互学互比”和“创首善、争一流”思想进位大讨论活动,15个重点项目和18项条线工作全部亮牌上网、进度排名、督考评比,决策部署刚性执行、重点工作倒逼落实机制不断完善,全区上下比学赶超的热潮空前高涨,奋勇争先的生动局面全面形成,“白加黑、五加二”渐成常态,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各位代表,2011年各项任务的胜利完成是过去五年的工作延续和成果积累。回首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我们始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狠抓执行,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七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2011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分别是2006年的1.5倍、1.7倍、1.8倍、1.6倍、1.7倍,人均生产总值连跨5000美元、10000美元两个台阶,达到14000美元。过去的五年,是鹿城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的五年。服务业发展开始由量的扩张迈入品质提升、集聚发展新阶段,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0.5︰48.5︰51.0优化为2011年预计的0.3︰28.5︰71.2,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占比分别位居全省第三、第四,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鞋革、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集聚提升,创品牌、创规模的发展导向更加突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家,产值超亿元企业69家,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字号”品牌39个,省市农业龙头企业15家。过去的五年,是鹿城基础建设更加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强化的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6个,相继建成甬台温铁路鹿城段等重大交通干线和汤家桥北路等一批市政道路,滨江西、牛山北路等片区综合改造全面启动,城市功能和发展承载不断拓展。500千伏乐清电厂至温东变鹿城段等电网工程相继投运,“515”防洪保安工程深入实施,西向排洪、戍浦江河道综合整治等水利工程进展顺利,西部农村供水工程扎实推进,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城市用电、用水、防洪功能进一步增强。过去的五年,是鹿城环境再造更加有力、宜居品质大幅提升的五年。生态区建设持续推进,“四大整治”、“六城联创”等活动掀起了环境再造新热潮,人均公园绿地、住房面积分别达到5.3和28.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2.9%。温瑞塘河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黑臭现象基本消除。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顺利通过两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验收。过去的五年,是鹿城民生导向更加突出、和谐社会加快构建的五年。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财政用于民生支出五年累计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事业更趋均衡优质发展,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均纳入集团化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取消择校费,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70%,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9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新增体育健身活动场所800多处,创成全省教育、科技、旅游、体育四大强区,连续两年获得省级“平安区”称号。过去的五年,是鹿城体制改革更加深入、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的五年。围绕提升行政效能和破解发展制约两大重点,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城建城管体制和民营经济综合配套等系列改革,初步理顺了市与区、区与街镇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规范了关键领域的权力运作,对34个部门单位和121个基层站(所)进行集中评议,行政单位“三公”经费预算三年来每年压缩5%。依法行政能力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加强,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736件、政协委员提案609件,荣获市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单位等称号。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令人鼓舞,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把握发展与稳定、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环境、全局与重点、长远与当前发展的关系,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壮大区域综合实力;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区情,转型发展,确立服务业“首位经济”的鲜明导向,推进强三优二城市有机更新,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才能突破资源环境要素制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始终坚持民生至上,和谐发展,把保障民生视为最大的责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推进公共服务更趋均等化,才能使人民群众平等共享发展成果,保持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必须始终坚持职能转变,创新发展,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思维迎接挑战,切实提升政府抓落实、抓环境的能力,才能破解体制机制束缚,全面激发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经验和启示是广大干部群众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推动鹿城转型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必将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这是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外来建设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鹿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亟待增强,要素制约依然突出,核心产业竞争力仍需增强,局部经济金融问题还将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和品质与标杆城市差距较大,精致高效、常态长效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社会事业发展均衡化程度还不高,公共服务离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政府职能转变仍需加快推进,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务实高效、公正廉洁的人民满意政府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理性面对,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创首善之区 建幸福鹿城”的践行期,是实现城乡一体的攻坚期,是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更是实现核心强化的黄金期。实现核心强化,就是要抢抓市委、市政府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历史性机遇,站在多年积累的先发优势基础上,蓄势而动、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实现由区位中心向都市中心和区域核心的转型跨越。审视未来五年发展形势,我们既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深刻影响,更迎来了总体有利于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国内外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发展将呈现五种趋势,即国际市场陷入低迷、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不确定性长期并存、能源资源竞争更加激烈、保护主义倾向更加突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艰难曲折。国内经济发展将面临四个突出问题,即经济增长存在下行风险、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但是总体而言,“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仍然是中央宏观调控的主基调,“稳中求进、扩大内需”将成为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这为我区加快转型升级、引导温商回归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鹿城发展实际来看,产业空心化、离心化的现象有加剧趋势,“低小散弱”的状况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资金、土地、人才等制约仍然突出,局部金融风波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特别是城市品质与杭甬青厦四地中心城区的差距明显,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较四地中心城区平均值低6591美元、46.8亿元、14.5个百分点、5平方米。但是差距也是优势,差距就是潜力,差距更是动力,鹿城不但具有处于长三角、海西两大经济区交汇地带的区位优势,具有民营经济先发和民间资本集聚优势,更具有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洼地优势,这为我区实现优势发展、核心强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将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用落后鞭策前行,用危机驱动发展,以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决心“学赶杭甬、比追青厦”,以舍我其谁、勇立潮头的气魄争创“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努力开创鹿城科学发展新局面。 根据区第八次党代会的总体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创首善之区 建幸福鹿城”总目标的要求,以建设“宜商宜居、活力时尚”城区为定位,深入实施“三四五”总战略,全力争当政府转型、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三个领先”,加快打造魅力商城、山水名城、创新智城、和谐鹿城“四个城区”,全面实施强三优二、城乡互融、环境优先、文化引领、改革创优“五大战略”, 大力提升产业品质、改善环境品质、优化服务品质、彰显人文品质,举全区之力共同开启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建议到2016年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提升。坚持质量并举、内外并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超过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62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6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5%以上,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城市形象再提升。按照温州“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发展格局,以每年投资率均达50%以上、五年累计2100亿元以上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驱动,深入实施投资总额达910亿元的“双十大工程”,47个城中村改造任务基本完成,90%以上的农村人口实现集聚,城市化水平达到80%。 ——环境品质再提升。率先完成“六城联创”,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达到市定指标。“三生环境”品质媲美杭甬青厦四地中心城区,山水相依、文化荟萃、人与自然交融的城市内涵品位基本形成。 ——创新能力再提升。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社会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较2011年翻一番,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每万人口中人才数达到1300人,新兴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金融生态环境跃居全国同类城区前列,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幸福指数再提升。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左右,全面实现社会事业强区创建“满堂红”目标,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围绕目标任务,新一届政府将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紧紧围绕新型城市化推进,加快构筑城市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更大视野、更大手笔统盘谋划全域发展,将林里片区山坡地、七都岛等战略性生态资源纳入城市开发建设的空间视野,整体规划八大功能区发展架构,通过构筑“一环四高四横五纵十通道”的公路骨架网,承接城市轨道交通网建设,串联八大功能区,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现代化城市框架。深入实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最大限度地引导农民跨街镇集聚,最大限度地促进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村集聚化、半城全城化、村组社区化。探索以“时间换空间”的理念、以“国引民进”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各个领域,通过几年努力形成环境改善、配套完善带来的城市公共资源升值,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 (二)紧紧围绕魅力商城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着眼打造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商贸休闲之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示范之城,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两轮驱动。以“首位经济”发展理念推进服务业提质增量,实施总投资350亿元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打造14个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10大商业综合体,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生产性和科技型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30%以上,着力打造辐射更大范围的区域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楼宇总部基地。以城市有机更新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亩产论英雄”的导向倒逼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实现60%以上的旧工业片区转产第三产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60%以上,重点园区产业集中度达60%以上的“三个60”目标。大力实施“温商回归”工程,倡导“资本鹿城、回家发展”,制定“50100”回归计划,争取五年引进50家企业总部和100亿元区外资本,促成鹿城经济和鹿城人经济的双赢互动。 (三)紧紧围绕山水名城建设,加快塑造城市环境新面貌。坚持把环境作为最大的公共品,精心雕琢,精益求精,通过环境大焕新实现品质大提升。以文化做精城市,编制实施文化强区行动纲要,大力推进文化重点领域改革,精心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园区,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程度,打响“文化鹿城”品牌,让城市更有文化、更有品位。以绿化做活城市,促进山、水“两脉延展”,水系、交通、景观“三网交织”,全面形成“两廊环抱、公园点缀、水系穿城、绿道相连”的绿化格局,共享城市绿色之美。以美化做靓城市,通过“四化一拆”和破难攻坚行动两大主抓手,全方位整治城市环境,实施“鹿城之夜”提升计划,增强城市夜景的服务功能、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共享城市靓丽之美。 (四)紧紧围绕创新智城建设,加快激发改革创优新动力。坚持以“大智鹿城、信息通联”为目标,推进信息型城区、创新型城区、智慧型城区“三区联建”,让城市聪明起来。以编制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十年发展规划为先导,突出无线鹿城、数字鹿城、智慧社区三大重点,实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城管等十项重大信息化行动,形成一套适应智慧鹿城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以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载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金融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社会管理、人才体系建设等十大改革创新,力争建成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为鹿城转型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五)紧紧围绕和谐鹿城建设,加快提升群众生活新品质。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持优质化、均等化方向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区街(镇)合一”管理模式,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扁平化机制,以社区化运作的方式,探索建立统分有序的“大网格+小网格”服务新模式。完善分配调节机制,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体系,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学龄前儿童和新居民等群体的保障服务水平,通过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带动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大幅提升。 三、2012年政府工作重点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进一步夯实“十二五”发展基础、加快转型的关键之年。综合分析当前的发展趋势,建议201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主要约束性指标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3.2%、3.1%、3.0%、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为实现这些目标,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项目带动,持续保持大投入大建设态势。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资增长、实现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400亿元投资总额,60%投资率”的目标任务,实施投资97.7亿元的“十大建设工程”,推动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工建设横渎河西地块改建、洞桥岩门制革基地改建、牛桥底地块安置房和双屿至藤桥公路等13个重大项目,确保七都大桥竣工通车,加快仰义至双屿段公路改建、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鹿城段、江滨路鹿城段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带动42个重点项目和148个政府性投资项目加快推进。着力优化投资结构,降低房地产投资比例,将产业性和平台性投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完善项目推进保障机制。建立重点项目推进专人负责、联席会议、每月通报、问题交办、考评奖惩五项制度,合力突破政策处理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整合发挥现有投融资平台作用,切实增强项目资金平衡能力。加快1540亩“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清理,统筹利用好低丘缓坡资源,启动鹿城实验中学操场等一批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多渠道缓解土地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做好林里片区山坡地、七都岛等大型综合开发项目的包装推介,争取列入省重点工程,加快完善江滨路18、19号等成熟地块的配套设施,统盘谋划各个重点工程项目的配套安置房建设,争取要素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以强三优二城市有机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布局谋划、平台搭建和政策引导,促进服务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互动共融。 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八大都市型功能区的规划定位,整体谋划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鞋革、服装、机械装备、轻工产品四大传统产业为基石,以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休闲旅游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柱,以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品牌会展、服务外包四大新兴产业为龙头的符合鹿城发展实际的现代产业格局。 以服务群众消费为导向,整合五马、大南、欧洲城三大商圈为大五马商圈,整合时代广场、财富中心、温州大道汽车街为大南汇商圈,着力将时尚元素、高端要素融入商圈,推进大五马商圈景区化、休闲化,大南汇商圈高端化、时尚化。以服务产业升级为导向,积极搭建大院名校与产业升级对接平台,重点推进科研单位与鹿城总部经济园、轻工产业园等重点园区的交流合作,着力为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创造条件。 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切实做好规划、引导和服务,着力提高企业入驻率、纳税率和亩产率,新增1幢税收亿元楼和10幢税收千万元楼。加强产业规划,明确各类商务楼宇功能定位,制定进驻楼宇产业目录,大力引入创新型、科技型、领军型企业。开发智能化程度高、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档商务楼宇,建设生活便利、服务完善、管理高效的“楼宇社区”。实施百幢楼宇星级服务计划,发挥楼宇经济服务中心和招商信息库两大平台作用,加强与区外重点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引进企业总部。 深入推进强三优二有机更新。按照“自愿申报、产业导向、政府主导、依法高效”的原则,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率先启动吴桥片区和原鹿城工业区有机更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五大产业提升计划,完善工业企业准入制度,以资源、环境、劳动力和能源四大产出率为主要考量指标,在要素保障上加强管控,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6月底前完成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支持各类企业利用瓯江口新区等区外平台,探索“总部留乡、异地生产”的“飞地”发展模式。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建成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示范点。 (三)深入实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全域一体化进程。按照“整体规划、功能互补、分步实施、组团发展”的思路,推进八大都市型功能区差异发展,形成“一区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村房两改”进度,根据“异地就近、改征结合、户为单位、鼓励连片”的要求,完善城中村改造、农房集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三策合一”政策框架,探索“村房两改”项目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策宣传和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激发农民积极性,实现政府得环境、农民得实惠的目标。启动47个城中村征地和第二批5个农房集聚点建设,确保“村房两改”项目开工230万平方米以上。全力推进“三分三改”,贯彻“1+X”系列政策要求,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80%村的股改、地改,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土地合作社。认真做好村级组织“转并联”工作,逐步以社区格局取代村组为单元的社会组织格局。 (四)持续深化“六城联创”,着力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把“六城联创”作为环境再造的主载体,坚持优化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两手并重,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形象。 突出抓好城市绿化。深入推进“绿满鹿城”行动,重点做好山、水、园、道四篇文章,抓好20条绿道网、21个城区绿地、112个重点绿地的建设和管养,确保新增绿地面积229.2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6平方米。继续深化“五两三结合”,强化“1+6”综合控违机制,抓好“祛疤栽花”和“两拆两绿”,全力攻坚30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力争提前一年完成“违必拆”任务。 突出抓好城市洁化。深化“清洁鹿城”活动,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社区创建与卫生营业点整治覆盖率达到70%以上。抓好环卫设施建设,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建立健全道路清扫保洁管理机制与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确保城市主次干道18小时动态保洁,主要景观道路24小时保洁,实现城区卫生清扫保洁全覆盖。 突出抓好城市亮化。实施瓯江、温瑞塘河两岸“不夜温州游”提升计划,完成望江路景观休闲道亮化工程,做好“一江三岛”规划,把瓯江打造成“不夜温州游”的金色旅游带。鼓励商家设置和提升LED显示屏广告,城区照明设施的完好率、亮灯率分别达到92%、98%以上。加大视觉污染整治力度,确保城区主要道路违法户外广告拆除整改率、小广告清除率均达到99%以上。 突出抓好城市序化。做大做强数字城管主平台,实现全区覆盖,建立数字城管三级处置平台和10支应急处置队伍,制定数字城管考核办法,确保处置和按时处置率、结案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深化市容管控工作,加强现有7个疏导点和新设周末直销点的规范管理,实现城区所有市容乱点全面取缔、主要道路全部创成市容示范路的目标。强化交通管理,抓好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和盲道的建设与管理,新增停车泊位500个,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继续开放停车场所,缓解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通过环境改善、有序管理,不断提升人居舒适度和城市美誉度。 (五)强化改革创新驱动,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顺应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新趋势,扎实推进各大领域的体制改革,强化内外鹿城人互动交流,为新一轮转型发展增添新动力。 加快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制定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高度集成的产业,实现智慧产业年产值10亿元以上。加大科技对智慧城区建设的支撑力度,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经费,发挥现有科技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物联网产业园等智慧产业集聚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特殊紧缺优秀人才继续实行“绿色通道”,重点引进一批领军型、拔尖人才和人才团队。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行动。加快推进滨江金融集聚中心和南汇金融集聚带建设,筹建3家小额贷款公司和1家村镇银行,完成鹿城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革,成立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让”的原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大限度地向民资开放。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组建鹿城区地方金融监管中心,着力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抓好政府机构改革后续工作,按照人随事走、财随事转、权责匹配的原则,理顺区和街镇关系,推进基层站(所)的整合,建立与现行区划相适应的运行格局。加大社区服务布局的调整和资源的整合,把现有168个社区整合为60个左右的大社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标准化、规范化达到100%,建成一批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各类基本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将200多项社会管理权限逐步下移到街镇、社区。 促进内外鹿城人互动发展。贯彻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开放战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搭建内外鹿城人互动平台,做好项目包装和市场推介,争取引进5个以上较大规模的温商回归项目。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进以尼日利亚哈杉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境外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小型跨国公司。把握“世界温商大会”契机,发挥各大温州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在外企业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带回鹿城,助推家乡转型发展。 (六)实施文化强区创建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元素增添三项重点工作,通过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带动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成温州市歌舞团和鹿城文化中心体制改革,组建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强化文化事业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引入民间资本推进鹿城文化中心和鞋都文化广场的改造提升,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加强文化馆、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创建5个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发展文化产业。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大力发展动漫、软件、影视等新型文化产业,突出发挥工贸学院浙江创意园、黎明工业区东瓯智库、原鹿城工业区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三大平台效应,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 增添文化元素。扎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抓好5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工作,挖掘江心屿特色文化内涵,将“诗之岛”打造成繁华都市的心灵栖息地。实施“爱心驿站”创建工程,在商业街区、旅游景点和重要路段统一规划设置50个左右兼具信息导航、公益服务和爱心传递的多功能服务站,由政府无偿提供给残疾人、低收入等弱势群体经营,在增添城市文化元素的同时,保障困难群体生活,体现人文关怀。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防洪避灾等“十大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加快廉租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安置房56万平方米,完成交钥匙9万平方米,启动10个老旧住宅区“平改坡”工作。推进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改扩建小学10所、续建5所,建成藤桥一小、鹿城实验小学、汇昌河小学3所学校。深化卫生强区创建,全面实施医保“一卡通”工程,开工建设区人民医院新大楼,村卫生室和边远地区医疗服务点设置率达到100%。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快以农村新社区为主体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要。健全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完成区计生指导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加大促进就业工作力度,新增就业1.9万人以上。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和10个居家养老示范点。深化国家级药品安全示范区和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发展,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老龄(老干部)、外事、侨务、对台、双拥、人民武装、人防、地方志等工作。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共建共享“平安鹿城”。抓好5个社区的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社团为载体、社工为骨干的“三社互动”工作新机制。扶持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社工队伍,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拓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完善“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机制,落实“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的工作要求,建立融城市管理、安全监管、人口计生、社区服务等工作为一体的大网格体系。突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严打高压态势,深化反“两抢一盗”、“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制,完善隐患动态监控体系,大力整治各类安全隐患。整合信访、行政复议、执法投诉、区长热线等资源,打造民生诉求畅通工程,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巩固平安创建成果。 四、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以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方向,以加强决策力、执行力、统筹力、创造力、公信力建设为重点,以推进职能转变为主线,努力建设更加务实、更加高效、更加公正、更加廉洁的人民满意政府。 善谋全局,提高效能。着眼今后五年的发展大局,按照区第八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理念,统盘谋划八大都市型功能区的发展路径,统筹推进城市建管、产业转型、城乡统筹、民生保障等各项重点工作,促进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效益最大化。组建政府智库和重大决策咨询委,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以“集团化领导、项目化专营、专业化综评、关联化承兑”的模式,纵深推进“五大战略”,组建“1+5”实施领导小组,制定“1+5”实施方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牵头组织、人大、政协监督支持、部门街镇具体实施的合力攻坚态势,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服务基层,夯实基础。政府工作的根基在基层,力量在基层,源泉在基层。牢固树立“基层第一、群众为先”的理念,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权责匹配,完善目标考核办法,将区政府及部门工作的评价权更多地赋予街镇,进一步强化机关服务基层的意识,全面提升街镇的综合调控能力。扎实推进作风转变,把时间精力放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上,对每项重大部署、重点项目均做到监督到岗、分解到人,对落实情况进行实时、实地跟踪督查,克服执行衰减、执行偏差、执行缺位等问题。深化“基层关爱”工程,着力为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待遇改善和工作保障创造条件。 依法行政,公正廉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管理社会事务,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力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法制机构,配强法制队伍,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严格落实勤政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建立项目资金使用评价体系,加大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审计和监察力度,凡属非特殊紧急性、专业性的工程项目,一律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凡属跨区域人事调动,必经区审批小组集体研究决定,事业单位非特殊岗位逢进必考。推进公务消费卡制度和公务用车改革,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削减行政经费,树立政府公正廉洁形象。 各位代表,新起点启迪新征程,新目标昭示新希望,我们深知前进道路充满挑战,更深信美好愿景必定成真。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以更加昂扬的精神迎接挑战,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勤勉工作,为“创首善之区 建幸福鹿城”而努力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