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17/2014-37341 |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布机构 |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文物局) |
生成日期 | 2014-03-2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温鹿文〔2014〕7号 |
温鹿文 [2014]7号签发人:季新扬 关于上报《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3年工作总结》的报告 鹿城区人民政府: 现将《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3年工作总结》呈上,请审示。 温州市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4年2月14日 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创首善之区,建幸福鹿城”的目标,落实加快文化强区建设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文化建设基础,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强化文化市场服务管理,大力推进“十件实事”的落实,奋力争先,破难攻坚,扎实工作,积极推进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向健康、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完成文化体制改革。 根据《关于批转温州市歌舞团在编人员带编分流方案的通知》(温鹿政发〔2012〕127号)文件精神,我局认真组织各相关单位召开协调会,采取组织需要及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双向选择方式,将歌舞团在编人员分流至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各街道(镇)文化站等单位,至2013年2月底,歌舞团34名正式在编人员(其中2名辞职)全部分流完毕,歌舞团退休人员也由区文化馆接管,其他后续工作也得到妥善处置。 (二)整合资源,免费开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开展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完成五马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区级图书馆、仰义及双屿街道图书馆分馆、34个文化礼堂及21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12月底正式免费开放;建成1个“浙江省文化示范社区(村)”和3个“温州市文化示范社区(村)”,以上文化示范社区均同步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同时顺利完成了藤桥镇山根村等3个室内放映点和仰义街道仰新社区1个室外示范放映点的建设,并通过验收。在6月份公布的《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数据(2012年度)》中,我区排名由去年83名上升到66名,在某几项单项数据排名中,更是迅速攀升到全省前十名。如社区文化室平均面积(排名第1)、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排名第9)等。 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两馆”服务水平,区图书馆安装了纳入全省统一管理的联创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平台、rfid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及博看读报机系统,并完善鹿城区图书馆门户网站;与南郊等3个派出所合作成立“警营图书流通点”,并在6个社区安装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机,以方便社区读者借还图书。 (三)契合需要,增加供给,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一是举办系列重大群文活动。认真贯彻十八大关于坚持“二为”方向及“双百”方针,以民俗节日为契机,以百姓需求为前提,以专业团队为载体,2013年成功举办了鹿城区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建幸福温州,度文明新春”专项活动暨“过大年,看大戏”系列文艺活动,并配合做好温州市首届市民文化艺术节、温商大会文艺演出等主题活动。二是承办“中国梦 创卫在行动”文艺巡演。通过歌舞、小品、配乐诗朗诵、三句半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向群众演绎整治环境卫生、建设整洁、靓丽鹿城的重要意义。创卫巡演历时3个月,共举行8场。三是开展系列全民阅读活动。开展“阅读进社区”、“阅读进企业”、“知识答题闯关夺宝”及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活动,并组织参加温州市第九届未成年读书节系列活动之“我爱我家”读书知识竞赛,获得了二等奖与优秀组织奖。四是实施惠民“三下乡”活动。全区组织文艺下基层演出123场,观众10万多人次;放映公益性数字电影1516场,观众17.5万人次;送书下乡4万余册,共计40多万元。五是打造文艺精品工程。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以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为核心,以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标准,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2013年共获省级奖项14项,市、区级奖项13项,其中区文化馆吴怡创作的《江南花雨》获省级音乐创作(作曲)类金奖,同时完成“鹿城区 瓯越情”文艺精品在央视十一频道的录播工作,共计6场。 (四)创新载体,整合资源,成立艺术总团。 为弥补温州市歌舞团解散后文艺人才不足现象,同时也利用鹿城区拥有声乐、戏曲、书画等630支群众文化社团,基层文艺团队繁荣的优势,我局通过前期多方筹备,在报纸、电台发动宣传,发放《鹿城区文艺总团团员登记表》,以团队推荐、个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整合戏曲、歌舞等艺术团队资源,吸收各街(镇)及社会上艺术水准较高的专业人员成立了鹿城区艺术总团,于2013年10月18日,以获奖精品展示、原创作品打磨、优秀作品借鉴三类演出形式举行了成立授牌仪式暨首场汇报演出。 总团下设青年舞蹈团、流行乐团、声乐队、戏曲票友俱乐部、民乐团、中老年艺术团、少儿艺术团和合唱团等艺术团体,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为宗旨,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群众文艺活动,提高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素质,创建艺术实践平台。 (五)创建品牌,区域联动,开展文化交流。 一是打造广场文化品牌。充分发挥鞋都文化广场、南塘街、温州大剧院前门广场、七都街道吟州老人亭广场等阵地的开放性,以草根明星、群众百姓为主角,以“喜闻乐见,简约易行,广泛参与”为原则,围绕党政中心、时事热点和民生需求,组织举办文化庆祝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并通过经费资助、技艺指导、示范点培育等方式,使广场文化成为百姓文化建设的桥头堡和居民休闲生活的欢乐园。如在南塘连续七天举办的“国庆微舞台”活动,吸引了群众上万人。截至2013年11月底,共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27场。二是完善华盖词场品牌。自2012年7月4日开办华盖公益词场以来,这一颇具地方特色且通俗易懂的文化大餐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好评如潮。2013年,我局为满足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演出场次由开办之初的每隔一周两场调整为每周的周六、周日上午,逢传统节庆和法定节假日还增加演唱场次,并积极推动社会与企业力量参与。三是抓好微博互动品牌。开通官方微博,及时发布公益活动信息,搭建群众互动平台,通过网上互动、网下交流,有效地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做好文化惠民工作。四是构建文化走亲品牌。在全区推行以文艺演出和特色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走亲”活动,创新“种文化”载体,通过组织开展“非遗走亲”、“曲艺走亲”、“书画走亲”等方式有效推动区域文化交流。2013年,开展区域间文化走亲活动6场,并首次组团参加印尼中爪哇省的第三届婆罗浮屠国际艺术节,创新文化交流平台,展示民族风情文化。 (六)守望非遗,开拓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创新载体,积极推进非遗建设。一是进一步做好非遗项目申报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正积极将7项有价值的非遗项目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6位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为省级,以加大传承保护力度。2013年,瓯菜烹饪技艺传承基地、温州发绣研究所等三个单位被命名为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二是进一步做好非遗活动开展工作。以民俗和重要节庆活动为主题,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进农村”、温州市端午节等传统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同时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向广大人民群众免费推出“非遗”项目现场表演,以拓宽非遗认知群体。2013年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陈忠达亮相央视3频道演唱温州鼓词《武松醉打蒋门神》。三是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出版工作。为丰富鹿城文化历史底蕴,搭建非遗展示平台,以温州老城(鹿城区)的老街景、老景观、典型的民宅古迹为蓝本,以温州特色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为灵魂,编辑出版了地方文献《温州古韵》。 (七)广泛宣传,修缮保护,创建历史文化名城。 一是让·平祖居完成修缮布展,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半年多的修缮布展,6月底全面完成让·平祖居的布展工作,于7月3日举行了开放仪式,前非盟主席让·平携家人亲自前来参加仪式。二是江心屿历史地段保护整治。已经完成江心屿历史地段保护整治设计方案,区旅游局负责与历史地段区域内各驻岛单位就设计方案征求意见及协调工作,区创名办就该工程经费与市创名办对接。江心屿景区管理处已经拆除盆景园南面围墙,北面围墙已经请设计单位设计,等方案定下来后再实施;江心寺改建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正报省文物局审批;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目前先对墙体油漆剥落部分进行了修缮,计划与其他市属文保单位一起于2014年实施外立面的整治。三是夏承焘旧居等三处文保点的腾空。三处文保单位的住户腾空协议签订工作已于2013年9月11年截止,其中夏承焘旧居、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协议签订率达100%,新四军驻温通讯处旧址尚有一户未签订协议。截至2013年11月底,正在确定康乐坊280号(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两户营业房的安置。四是名小吃食街工程建设。与天一角酒园公司学院路店合作,建设列入非遗名录的温州名小吃食街,2013年12月13日已举行授牌开街仪式。五是配合市创名办共同推进历史文化街区(街巷)整治。实施“两纵两横两点”保护整治工程以及谯楼子城墙的征收、动迁工作,配合完成五马、墨池历史文化街区消防隐患整治工作、五马-墨池、庆年坊、城西街、朔门等四大街区主导业态和商业营运策划工作。六是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转发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温政发【2013】30号),成立相应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七是做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调查摸底鹿城辖区内的历史文化村落及各级文保单位,协助、配合市文广新局依法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并结合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项目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设工作。 (八)尽心尽力,因地制宜,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依法审批,把好准入关。完成了承接省、市下放的26项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工作,并依法做好对印刷业、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影等单位的年度审核(换证)工作。截至11月底,受理办结审批件数375件,办结率达到100%,提前办结率为95%。已完成年度核验换证印刷企业396家,出版物经营单位年度核验及换证193家,文化经营单位统计年报308家。二是实事求是,出台相关政策。成立鹿城区文化演出协会,出台了《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加快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网吧连锁经营发展模式,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做活,截至7月底,已领取连锁网吧执照。三是积极扶持,助推产业发展。在摸底了解全区企业和文化园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配合宣传部参与编制鹿城文化产业项目库,制定产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在服务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市场主体,涌现了金牛工贸、宝光印业、红太阳设计、恒隆影城等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发展了近千家经营单位的产业格局;积极推动重点项目的发展,面粉公司总部创意改造项目已由新邦建设投得,整体方案已原则通过,项目审批正在进行中;智慧谷文化园已在进行规划调整,正帮助做好推荐申报认定工作;印象南塘文化村项目已达成框架协议;鹿城科技与文化融合基地、温州铝制品厂文创园等已启动前期招商工作;扬明台海文创园、七都樟里村文化园等正进行文创改造的可行性分析。2013年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顺利摘得“温州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牌子,在市“十大优秀文化温商”评选活动中区属企业主占五席,同时我局荣获优秀组织奖。 (九)规范整治,注重服务,强化文化市场监管服务。 文化市场执法管理规范是基础、安全是基本、创建是机遇、队伍是基石。 一是强化分类监管,确保合法经营。在深化网格化管理基础上,创新性地采取三级监管模式(即从行业类型、场所类型、违法行为上分别进行三级监管),并将“双千双百”(即出动上千人次、检查千家场所、办结百余案件、培育百家示范经营户)工程作为量化工作目标。针对重大节庆、重要活动和敏感时段,进行重点整治和专项督查。截至12月底,2013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459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场所2075家,立案查处73起,结案79起,罚没款678451元。二是开展专项行动,确保场所安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并在全区文化经营场所开展以“除隐患、保安全”、“打非治违”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及查找隐患等各项活动,确保辖区文化市场生产经营活动安全。截至12月底,2013年共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48次,出动254人次,在自查自纠行动中企业自行整改的文化经营场所56家,责令整改的文化经营场所19家,全部自行或强行拆除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19座。三是以各类创建为契机,推进文明单位建设。为推进“文明城区”、“卫生城区”以及“平安鹿城”建设,我们在全区173家网吧及156家娱乐经营场所全面开展自查自纠活动,要求所有经营场所严格对照各类创建标准查找问题,进行整改,认真落实“四大协会”季度理事会议制度分析形势,并建立车载广告、短信平台、电脑桌面、业主QQ群和微信群“四大宣传平台”进行宣传,将网吧、娱乐行业的管理经验向其他行业拓展。同时,为认真解决在创建期间存在的问题及“大市场、小队伍”的矛盾,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着力探讨文化市场量化管理与数字化监管模式,建立完善文化经营场所自我管理制度和执法监管的计划、执行、统计及反馈制度,进一步推进文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四是锻造执法队伍。通过“一周一议题,一月一案件、一季一专题”的案件分析会、理论学习会、专题报告会、系列讨论会等形式及观看警示教育片、腐败案例等举措,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截至12月底,2013年共开展“一周一题”学习活动29次,案件分析8次。 (十)落实要求,真抓实干,开展“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进一步推进软件正版化进程。在2012年区直部门推行软件正版化基础上,开展区委直属各单位部门软件正版化自查和整改工作,落实118多万元购买768套软件,于8月底前全部安装完毕,实现了我区行政机关软件正版化全覆盖。二是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一方面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3.18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宣传周”、“4.26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各类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在辖区居民和学生中开展“提倡正版、助力创新”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另一方面积极与行业协会合作,通过行业年会、各类培训会、车载广告、短信平台等,大力开展对企业负责人的知识产权维权培训。三是进一步推进打击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协管员、义务监督员等社会监督力量,将日常监管和坚决打击相结合,重点打击贩卖盗版图书、盗版教材、教辅、非法制售盗版音像电子制品、非法印刷复制和非法加印、互联网侵权盗版等违法行为。截至12月底,2013年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4898册,光碟9921片,并成功查处了“邓功群非法销售盗版音像【】制品案”、“圣爱医院未经批准委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案”和“徐玉保擅自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案”,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一致认可。 (十一)学思比创,加强自律,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以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为主题,以落实八项规定为契机,深化“勤廉机关”建设,开展“学思比创”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创建。 一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出台了《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劳动纪律若干规定》、《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的办法》等多项规定,进一步推进廉政机关建设;开展“八大阳光工程”建设,多维度监管权力运行;创新学习载体,实行每月由分管领导带头宣讲的理论或业务学习,并继续完善“四个一”活动,建立学分管理、干部参学考勤等学习制度,确保教育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学习实施每季机关干部全员绩效公示制,机关干部会员卡报告清退工作、廉政文化进机关等系列教育活动。二是做好办公楼装修工程。根据区政府的安排,我局严格按照相关程序与规定,从严从简做好新办公楼装修工程及内部办公环境的布置,11月18日,已完成搬迁工作。三是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严格执行“三上门,一沟通制度”,组织精干力量对今年收到的9件提案建议进行答复,实现了人大政协、提案人和承办单位的“三满意”。四是做好公车改革工作。结合单位实际,出台《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认真督促指导各单位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并做好涉改车辆上交前手续清理,圆满完成公车改革工作。五是做好驻企服务工作。落实驻企服务工作制度,全局机关干部共与95家企业进行结对,实地走访调研企业,共收集问题21个。 (十二)培养人才,强化基础,培育基层文化队伍。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岗位培训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组织文化干部赴复旦大学学习、艺术专业人员赴衢州、楠溪江采风、观摩学习等。同时开展对730多名文化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培训,增强了经营业主合法经营的意识。二是开展群众辅导。根据年初下基层反馈的意见和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辅导培训。并组织业务干部分片分组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给予不同的专业辅导。截至12月底,2013年社区文艺骨干培训受益群众达2420人。 一年来,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对照文化强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基层文化设施管理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文艺活动形式有待丰富;三是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待提升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抄:市文广新局,区委办,区府办,区委宣传部,区人大科教文卫委,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局直属各单位 温州市鹿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办公室 2014年2月14日印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