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01/2014-00258 | ||
组配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14-05-2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7日在温州市鹿城区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鹿城区人民政府区长朱崇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大会的区政协委员和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全区人民负重前行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局部金融风波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影响,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十大举措”,全力打好赶超发展“组合拳”,努力完成区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总体平稳,为鹿城“赶超发展、再创辉煌”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预计,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亿元,增长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2亿元,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亿元,增长7%;外贸出口总额35.6亿美元,下降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300元,分别增长9%、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削减2.2%;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1%、2.1%、2.9%、4.1%。荣获首届中国(浙江)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区)。 对照区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12项指标中6项可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目标,6项指标完成情况与年初目标尚有差距。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市里将我区限上投资任务数由353亿元调整为301亿元,受宏观环境和要素瓶颈等制约,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3亿元,虽创历史新高,但完成率仍为87.4%。二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受国际市场低迷和外需不足等影响,外贸进出口同比出现负增长,未完成年初目标。另外,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离完成全年任务数分别还差1.3个、2个、5个、9.5个百分点。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及成效如下: (一)综合举措调控,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全面落实扶工兴贸、“双十条”等各项举措,推出振兴实体经济“1+10”系列政策,深入开展“双服务”、“三千”等活动,下派驻企服务员3810名,解决各类问题5063个,帮助中小企业融资21.3亿元。实施助推小微企业成长的“小巨人”扶持计划,9个小微企业园选址落地,其中4个开工建设。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现代旅游等服务业,继续保持税收亿元楼4幢、千万元楼23幢,旅游人数和旅游业收入均居全市第一,成功举办2013中国(温州)世界吉尼斯高空钢丝争霸赛。加大以温商回归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力度,成立全省首家温商服务中心,共引进项目73个、到位资金44.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3.8%,温州(七都)广场、全球温商总部家园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成功落地。扎实推进“四换三名”、“三转一市”、城市有机更新,完成个转企2168户、规下转规上企业54家、限下转限上企业134家、股改企业13家,城市有机更新项目90个,总部经济园创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浙江创意园、“黎明·92”文创园、欧洲城生活新天地创成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鹿城轻工产业园区申报创建省级高新园。积极推进“空间换地”,实施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征收政策,20家企业进行工业用地二次开发,预计可新增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推动科技与经济互融共进,新增省级研发平台2家,创成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区工程示范区。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加快鹿城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商集聚平台建设,成立鹿城区网络经济局,建立全市首个外贸网商协会、外贸电商联盟、阿里网商学院。深化金融综合改革,鹿城农商银行完成改制,藤桥禽业、柏润鞋业在天津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建成市级农业精品园、示范园各1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无公害农产品5个,无公害整体认证总面积达8428亩,新建粮食功能区5920亩,初步建成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等项目。 (二)优化投资结构,有效投资攻坚提速。围绕市里重点打造“3+1亮点区块”的战略部署,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项目投资由去年的63.4%提高到65.4%,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由去年的19.8%提高到24.2%,完成工业现代化技改投资22亿元,增速在全省同类地区位居前列。强化政府性投资引领作用,4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9.6亿元,330国道仰义至双屿段公路改建工程等8个重大交通项目进度加快,西向排洪等2个水利工程主体顺利完工,电力、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安置房建设保质提速,开工11.1万平方米,竣工9.7万平方米,交钥匙358户,出台全区安置房统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专项规划,完成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4753亩、垦造耕地585亩、村二三产规划用地712亩,地下空间开发利用20万平方米,成功出让七都05-C-01地块等11宗经营性用地。开展破难攻坚八大行动,完善疑难化解“六项机制”,化解重点项目疑难130户,杨府山塗村、双屿中央涂、蒋家桥自然村、永川路等重点区域疑难化解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桥村等14个村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化解。 (三)全面改善环境,城区品质不断提升。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编制水环境治理规划,建设塘河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启动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六大工程”,全域铺开辖区重要河段水质监测,加快推进27个片区污水管网整治,截污纳管工程实现建成区范围全覆盖,并向双屿、仰义等城区西片延伸,完成9条市级挂牌河道整治。深化“联创攻坚”,顺利通过全国、省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和园林城市省级验收、森林城市省级预验收。“三改一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中村改造户数完成率全市第一,完成旧住宅区改造298.4万平方米,拆除违建191.4万平方米,创成无违建道路37条、无违建小区150个。打好“四边三化”、“两无三化”等环境整治攻坚战,五大山体公园实现开园,完成绿地建设445.8公顷,建成区范围绿地率达到3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1.2平方米。扎实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淘汰关停企业26家、整治提升13家。加大交通治堵力度,广化路南延等3条主干道进场施工,中央大道等11条道路完工,宏源路主车道建成通车,新城站等2座人行过街天桥主体完工,新增专用泊位3828个,建成自行车道环线11.2公里,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覆盖7个街道,率先实现24小时全天候借还车服务。全面开展双屿综合整治七大行动,“减员增效”取得初步成效,企业劳动生产率从原来的5.1万元/人提高到5.6万元/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等规划编制,创成1条精品线、3个精品村、8个市级生态村,完成15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点,建成牛岭循环经济工作者集中管理服务点。 (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事业持续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2.3亿元,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 60.8亿元,为民办实事项目有序推进。省级教育现代化区加快创建,建成广场路小学白鹿洲校区、鞋都三小,率先启动“早教进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日益丰富,成立鹿城区艺术总团,举办全国诗词大赛,重建东瓯王墓、东瓯王庙,建成区级图书馆、35个文化礼堂、21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一批文化项目,创成省级文化示范村1个、市级文化示范社区3个。体育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出台全民健身五年实施计划,推进诸宸棋院建设,承办2013温州龙舟文化节暨塘河龙舟拉力赛,鹿城体育代表团创历届市运会最好成绩,通过省级体育强区复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力推进,17项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区精神卫生中心开工,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加快推进,通过省级卫生区验收、省级卫生强区市级初评。社会保障扩面提质,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4万人,发放市民卡28.7万张。计生、民政、残疾人事业等工作有序推进,建成“1+2+28”卫生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出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1+5”系列文件和失独家庭扶助办法,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创成市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个,成立全省首家特殊家庭依托中心和全国首个有法人资格的业主大会,开工建设区残疾人托安养中心,残疾人庇护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做法全国推广。加快农聚房建设,仰义锦园、藤桥上戍西都锦园等项目结顶。对台交流取得突破,成功举办鹿城台湾两地民间交流十大结对活动。新一轮殡葬改革全市领先。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开展工作,科协、工商联、文联、红十字会、慈善等群众团体作用有效发挥,老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健康发展,新居民服务管理、人防、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双拥”、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坚守平安底线,社会大局总体保持和谐。加强基层组织管理,完成城市社区居委会选举,基本完成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成立鹿城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检测信息,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各项工作,创成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区。做好防旱抗旱及“菲特”等强台风期间的各项防汛抗台工作。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出租房“四色管理”常态机制,探索群租房“公寓式管理”、消防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举措,安全生产三项主要指标连续6年“零增长”。深入推进恶意欠薪、逃废债和暴力讨薪行为的预警、打击工作。不断健全信访维稳机制和应急联动体系,省市区挂牌信访积案全部化解,成功举办“鹿城旋风2013”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综合演练,创成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示范点市级3个、区级22个。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好转,命案破案率全市第一,“两抢”接警数历年最低,平安大区实现“四连创”。 (六)推进政府转型,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坚持依法履职,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意见)157件、政协提案194件,办理市(区)长专线5496件,办结率均为100%。深化审批代办制、跟踪制、模拟审批制“三制联动”,成立区级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取消140个行政审批前置条件,清理92项街镇、社区(村)盖章事项,落实行政审批第三方监督回访制度,群众回访满意率达93.8%,全区行政审批提速50%以上。积极推动政府工作创新,鹿鸣问政等9大亮点工作获得省市领导批示。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估审查和方案优化,节省资金近2亿元。探索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率全市之先整合基层站所。首创微信工作法,建立55个专项工作微信群和区、街镇部门、社区三级微信联动机制。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率先出台政府合同管理办法,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三统一”管理。深入推进作风效能建设,开展“万人评议机关中层和基层站所”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和省委“28条办法”、市委“1+8”实施意见,启动在编不在岗人员清理,完成公务用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产权办理率达95%以上,全区“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3.2%,而民生支出增长2.5%。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区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大力支持、有力监督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全体市民和外来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鹿部队、在鹿各直属单位,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看到,鹿城经济社会发展任重道远,政府工作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还有差距,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有待增强,素质性结构性矛盾有待突破,实体经济振兴任务十分艰巨;投资强度和投资有效性还难以成正比;城市整体环境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人居环境需求仍有差距;要素制约破解未能找到长远有效的解决办法;区本级财政统筹能力有待加强,民生保障体系还需完善;部分干部观念理念还未根本转变,个别干部能力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机关作风和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等。对此,我们一定保持清醒头脑,以对鹿城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快解决这些问题,以更强的执行能力、更高的工作标准和更优的服务效能,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2014年工作总体安排 今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攻坚年,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年。以改革破困局、以创新促发展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强调了市场在基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的改革路线图。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根据“八八战略”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将“六个紧紧围绕”具体化为“八个着眼于”,并从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改革试点、政府职能转变等八个方面排出一批改革项目,以确保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温州模式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并提出了“六大领域四十项改革”。区委八届六次全会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深化细化,力求通过各领域体制机制优势再造再创辉煌。新形势下鹿城再次迎来赶超发展的有利契机,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难度增大、要素保障逐年趋紧、区域竞争不断加剧、民生需求日益提高、社会管理任务艰巨等多重压力,亟需依靠深化改革来破解发展中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今年,我们喜逢鹿城建区30周年,这30年是改革的30年、发展的30年,我们将坚持和巩固30年的改革发展成果,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牢固树立舍我其谁的豪气、守土有责的志气、壮士断腕的勇气、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气,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创新发展,力争在区委部署的“十大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动鹿城“标杆示范、走在前列”。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紧盯“创首善之区、建幸福鹿城”总目标,深入实施“三四五”总战略,以深化改革创新为主线,以改善发展环境为保障,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以保障平安和谐为底线,以强化执行力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应对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风险和挑战,齐心协力落实区委八届六次全会部署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推进鹿城“赶超发展、再创辉煌”。 综合分析发展趋势,建议201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以深化改革创新为主线,全面落实改革各项举措。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六大领域四十项改革”任务,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实施“五大国家级改革试点”为契机,落实深化改革项目责任制,明确重点突破改革项目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深化金融综合改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金融业,建立民间融资征信系统,启动“两库一平台”建设,加快滨江商务区金融集聚区、车站大道金融服务街区和鹿城金融广场建设,推动鹿城农商银行改革创新,引导优质民资发起设立中小银行,重点扶持和培育藤桥禽业等6家拟上市企业,推动企业股改、挂牌和上市。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完善试点学校规范管理工作,引导高端民办教育资源有序进入,做好民办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规划衔接,着力打造一批国际化、品牌化民办名校。加快社会资本办医综合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街镇、村(居)一体化综合管理,深化社区医生和居民的契约服务,全面放开医疗市场,引进港台、外资等力量投资医疗机构。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土地确权工作,开展农村资金互助会、政策性农业保险、信用担保等金融体制改革,全面完成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新增整村土地规模流转3个。建立健全社区扁平化管理体制机制,按照“三化三式”幸福社区创建要求,规范社区运行机制,实行“‘四位一体’+一中心+一张网”社区组织架构,统筹区域内政务和社会治理工作。 坚定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审批事项、前置条件、自由裁量权和申报材料四大清理工作,探索建立部门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审批“案例援引”制度,实行审批工作“全区域实时受理”,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确保审批事项集中度达95%以上,既受理又办理比例达90%以上,独立审批科室设置比例40%以上,真正把行政审批中心打造成“政府服务综合体”。建立健全向社会购买服务机制,深化中介服务改革,规范中介机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确保中介服务提速30%以上,加快形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新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行政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力量下沉。着力防控债务风险,把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范畴,严格政府举债程序。规范政府民商合同,引入仲裁条款,推动仲裁工作有序开展。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街镇机构设置改革,探索“雇员制”引才机制,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方案。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区,完善“五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四不”问题。强化平台建设,以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双屿)示范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藤桥省级高新园区、炬光园省级科技孵化器、科技创新大厦公共服务平台、浙江工贸学院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加强扶持引导,鼓励企业与大院名校结成创新利益共同体,建立区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力争创成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2家以上。加大科研投入,确保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2%以上。推进“智慧城区”建设,104个公共场所无线信号免费覆盖。深入实施“科教人才强区”战略,搭建高层次人才创业投资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人才贡献积分制、人才绿卡等机制。 (二)以兴实体促转型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紧紧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都市经济,优化服务环境,努力打造鹿城经济“升级版”。 大力发展网络经济“一号新产业”。完善网络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搭建政、企、行业协会互动平台,促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依托中国鞋都鞋革城、温州(国际)鞋城、温州电子信息城等专业市场,推动线上线下市场良性互动。加快打造网络经济集聚平台,推进藤桥镇门前山等物流仓储基地、双屿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促进新国光电子商务综合产业园、站前电子商务创业园等项目落地,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区。着力培育电子商务领军企业,支持绿森数码、苏宁云商等电商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依托外贸电商联盟、外贸网商协会、阿里网商学院“三位一体”服务平台,着力打造温州首家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深化与工贸学院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温州淘宝大学等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力争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电商培训教育体系。加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力度,力争新增100家以上企业开展网上营销,实现规上限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两年90%、三年95%以上,争取两年时间建成浙南首个网络经济销售额“百亿区”。 强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围绕打造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商贸休闲之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示范之城的目标,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设立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建立服务业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大重点行业、企业培育力度,确保新增一批新兴服务业重点企业,力争限上服务业企业达到550家以上,其中资产规模过亿企业超过50家。坚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文化创意等都市经济业态,探索建立12345楼宇经济发展模式,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着眼打造“四圈四化”,全面整合提升商圈经济,推进社区商业网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全力推进旅游业“一号服务业”发展,加快五马4A级休闲旅游景区创建,整合提升都市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东部滨江旅游带、中部商贸文化片、西部生态农业与乡村风情片”的组团式都市休闲旅游业态。 转型升级都市工业。深化“三千”、“服务保障实体经济发展”活动,完善驻企服务员制度和政企互动平台,全面对接政府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加大风险企业帮扶和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工作力度,坚持分类帮扶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债券银行会商帮扶机制,适当扩大政府应急周转金规模,积极组织出险企业自救。全面推进“三转一市”、“四换三名”,加大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减员增效,力争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完善小微企业园建设扶持、产业准入门槛等政策,确保完成4个计550亩以上小微企业园建设。加快传统产业的扩容升级和新兴产业平台规划建设,争取轻工产业园创成省级高新园、中国鞋都创成省级鞋业集聚群核心区,总部经济园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大城市有机更新力度,着力打造吴桥工业区车谷创意园、鹿城工业区A378产业园、“黎明·92”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完成城市有机更新项目80个、旧厂房改造面积29万平方米,确保更新后旧厂区内土地亩均产出提高20%以上。 创新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力争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6亿元。立足藤桥片丰富自然生态资源,以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林业)精品园和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温州现代农业博览园、农产品小微园和省级特色农业园等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形成西部都市农业产业链。 (三)以有效投资为抓手,加快城市亮点区块建设。抢抓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赶超发展三年超万亿”系列投资工程的契机,适度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亮点区块建设,提升中心城区能级。 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工业投资、实体投资、技改投资力度,鼓励发展都市型工业、高科技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0%以上。扎实推进总投资70.4亿元的区级重点建设项目,承接做好市域铁路S1线、甬台温铁路配套、金温铁路扩能改造、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等鹿城段工程建设,推进双屿至藤桥公路等在建工程、吴滨巷地块安置房等新建工程建设,加快林里片区低丘缓坡开发,实现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鹿城段通车,横渎河西城市综合体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开工。探索政府投资项目发包托管办法,大力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投资总量达到302亿元。 打造亮点区块。牢牢抓住温州打造“3+1”城市亮点区块的机遇,强力推进滨江商务区、城市中央绿轴建设,全面开展双屿综合整治,同时加快七都城市新区、藤桥生态新区等区块建设。协同推进滨江商务区重大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杨府山塗村基本完成拆征工作。加快城市中央绿轴政策处理,主动参与沿侧高端项目招商洽谈。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见成效、争取八年完成整治”的进度要求,分年分步分项实施双屿转型发展“六大工程”,努力将双屿打造成为温州城市西部发展的新亮点。加快温州(七都)广场、未来温州、极地海洋公园等项目进展,着力打造七都温商核心片区商业亮点。加快藤桥新区基础配套和功能延伸,推动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着力引进水上乐园、裸心谷等项目,力争打造温州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强化要素保障。整合包装瓯江绕城高速卧旗山段海塘工程、戍浦江河道整治工程等项目,争取上级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完善项目前期管理体系,探索运行“5+X”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重大政府性投资项目评估审查力度,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完善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制定人均投资考核办法。抢抓低效土地再开发试点的契机,探索开展高层建筑兴办都市工业试点,确保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3500亩以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12万平方米以上、土地转而未供清理率和供而未用开工处置率均达到90%以上。鼓励引导区内企业保留总部税收,跨区域项目合作发展,探索建立中国鞋都-安徽巢湖产业转型升级生产基地。加大破难攻坚力度,完成温化生活区、江滨路鹿城段等重点区域疑难化解任务,确保历史遗留化解率达到90%以上。 (四)以温商回归为重点,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通过实施一系列促进温商回归的“组合拳”,掀起温商回归热潮,推动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互动融合发展。 谋划招商项目。深化“资本鹿城、回家发展”,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总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力争全年引进10个以上较大规模温商回归项目,完成招商引资项目投资50亿元。充分利用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和在外企业家联合会等平台,加大在外温商信息采集力度,加快在外温商信息库建设,力争全年实现入库温商信息2.5万条。全面挖掘招商资源,做大做实招商项目库,确保每个街镇谋划3个以上较大规模、带动性强、增长潜力大的重点招商项目,并以项目化运作模式,由区领导包干负责每个项目从引进到落地直到建成的全过程。 健全招商制度。完善“三招一优”工作办法,发挥温商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制定温商回归奖励细则,开展温商回归功勋人物、典型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切实营造尊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加大招商引资奖惩力度,对招商业绩突出、贡献巨大的单位及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充分发挥温商经济网、信息网和人际网的优势,加强内外温商互动平台和机制建设,推动异地温州商会组团回温投资,注重加强与“温二代”的根脉维系,推动在外鹿城人资本、商机、智力、企业家精神“四回归”。 深化对台合作。整合在台温商、台湾人才工作站等资源和平台,全面实施对台开放战略。切实加强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加大金融服务业、休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都市休闲农业、生态养老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台湾龙岩集团等投资项目落地,建立台商权益保障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台商引得进、留得住。 (五)以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为导向,加快建设美丽鹿城。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深入开展省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启动全国低碳示范城区创建,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考核。 全面加快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坚持标本兼治、治保并重、点面结合,做好“五水共治”文章,扎实推进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大力实施污染源治理、防洪保安等六大工程,推进藤桥、七都等4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27个截污纳管工程和11条黑臭河治理,确保城区污水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95%。加快推进瓯江治理一期工程等独流入海治理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建设,重点做好主塘河生态景观带和水乡文化建设,建成划龙桥河、汇昌河生态景观带河道。加大双屿、仰义水环境治理力度,完善塘河地理信息系统,推进生态河道修复和活水畅江河及水乡信息化工程,建成美丽浙南水乡示范宜居社区(村)8个。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重点以水系为脉络,强力推进“三改一拆”,率先启动沿河8个城中村改造,拆除旧房63.5万平方米、新建70万平方米,创成无违建河道18条、无违建街镇2个,积极创建“无违建区”。扎实推进“四边三化”,建成城区绿地140.4公顷、城区绿道36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1.7平方米。集中开展道路平整、排水设施改造、架空管线“上改下”、城市家具维护保洁、大气污染防治,着力实现建成区范围内“三不见”。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管齐下,逐步解决“垃圾围城”现象。加大交通治堵力度,整治一批断头路、拥堵点,续建、新建市政道路工程项目20个,新增专用停车位2307个,建成停车位信息系统,公共自行车和服务网点再分别增加1000辆、30个。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1条、精品村4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点10个。 纵深推进双屿综合整治。以“人减水清”和“减员增效”为主线,扎实推进产业转型、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七大行动。注重拆改、拆建、拆绿结合,拆征中央涂A-1地块等旧房共计45万平方米,开工76.7万平方米,建成14.9万平方米,完成30人以上群租房违法建筑拆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5%,规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0%。加快推进瓯江路西延等9条市政道路建设,完成鞋都三期立交工程等10条城市道路项目。启动建设岩门滨江居住区和温化生活新区,推进9个农贸市场整治提升,打造丰门河西排至岩门段“万米清水绿道”。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完善环境治理和保护体制机制。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噪音、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和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奖惩制度。完善发展生态经济的激励机制,建立生态补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健全促进生态服务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行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健全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整合提效生态环保领域各种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 (六)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根本,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全力抓好各项民生实事,确保今年新增财力70%用于民生事业,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加快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推进省级文化先进区创建,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抓好华盖词场、南塘舞台、艺术总团、新居民群体、广场文化五条主线发展群众文化,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藤桥镇综合文化中心、市级规范社区文化服务中心25个。深化省级教育现代化区创建,完成温州市建设小学七都校区前期工作,竣工新桥头小学等5个项目,启动“教育智慧城”项目,全面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着力将“早教进社区”打造成我区教育新亮点。 切实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区人民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迁扩建工程建设,推动社区卫生特色服务,创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确保通过省级卫生强区验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监管网格责任,创新监管手段,及时准确发布不合格食品药品信息,落实黑名单制度管理办法和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追究制。推进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做好计生政策衔接工作,推行“人口E通”网格化管理,加快打造“20分钟计生优质服务圈”。全力创建体育现代化城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挖掘体育优势项目资源,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 逐步完善“大社保”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全区安置房源,转变“就地安置”观念,确保如期推进安置房开工项目3个、续建项目10个、竣工项目9个,开工炬光园人才公寓。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完善市民卡窗口服务功能。健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工作力度,提供低保高龄老人群体基本养老服务,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0个。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新建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2家。 (七)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平安鹿城建设。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全力实现平安大区“五连创”。 加快三社互动发展。健全“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严格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扩大政府在社区购买服务范围和事项,引入民营公助、公建民营、公建社办等模式,拓宽社区经费来源渠道。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聘任办法,建立工资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实行定向事业单位招考。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建立新录用行政人员到社区锻炼制度,大力培养社区志愿者,成立鹿城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完善社区运行机制,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推行智能化管理和“综治一键通”,形成网格、社区、街镇(部门)、区级领导的四级问题快速处置机制。 深化平安大区创建。加强消防安全和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工作,“零容忍”态度推进重点领域隐患整治,全面推行网格化信息化运行格局,全力打好安全生产“打非治违”、重大事故隐患挂牌整治和“厂中厂”集中整治隐患攻坚战。强化出租房管理,加大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力度,完善四色分类管理制度,基本实现居住意外险全覆盖。深化新居民服务管理,以积分制管理为抓手,推行新居民卡(IC卡)管理,落实梯度服务机制。加强企业法制宣传,强化非公企业工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深化大调解体系建设,拓展外地驻温商会、新经济组织等行业的调解领域,全力打造全域“一小时调解圈”。坚持和发扬“枫桥经验”,健全领导下访接访机制,切实解决一批信访积案。全力防控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重点抓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确保不发生“一票否决”事项。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双拥”、档案、地方志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红十字会、慈善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 三、努力打造务实高效清廉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我们一定加快理念革新和职能转变,深刻理解“温州模式”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转变,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努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整肃政风,提能提效。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敢于负责的境界和勇气,敢于拼搏的激情和豪气,敢于奉献的品格和正气,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坚持把整治“四风”问题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突破口,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实施目标推进、效能加速、群众满意“三大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效能问题,奋力打造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佳、投资环境最好的政务环境。 (二)善做善成,强化执行。大力倡导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作风,在执行上比精神,在落实上比速度。按照“一切工作具体化”的要求,对已经确定的重大事项、重要决策和重点工作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对看准的事紧抓不放,对定下的事一抓到底,高效率、快节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坚决克服不推不动、不催不办的“懒政”现象。建立项目化管理新机制,将区政府班子成员、部门街镇负责人、党员干部与重点企业、重点建设、温商回归项目等重点工作包干捆绑,并与年终考核相挂钩。强化督查考核,对于年初“两会”和区委区政府研究确定的重要事项,实时跟踪进度、严格完成时限、定期开展督查。凡工作落实不力的,以“落实事故”问责处理,克服执行衰减、执行偏差、执行缺位等问题。 (三)依法行政,科学施政。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切实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确保政府的一切工作都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深入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执行区政府议事规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坚持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完善听证制度和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专家论证、群众评议制度,优化政府决策规则和程序。加强对政府行为的事中监督检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司法监督,积极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区长热线的作用,拓宽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渠道,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政府、监督政府。 (四)克勤克俭,廉洁从政。区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廉政建设的系列规定要求,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切实做到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完善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强化对重点领域、重大建设和关键岗位的监管,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勤俭办事,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从严控制公费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将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于支持发展、服务项目和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鹿城正处在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进则倒退,慢进则掉队。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敢为人先、追求一流的精神抓发展,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促落实,朝着“创首善之区、建幸福鹿城”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为鹿城在“赶超发展、再创辉煌”新征程中走在前列而努力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