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01/2015-00378 | ||
组配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15-03-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5年2月3日在温州市鹿城区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鹿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朱崇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鹿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以赴兴实体、强投入、优环境、攻改革、惠民生、促和谐,全区经济社会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获得了9项国家级、11项省级荣誉。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2亿元,增长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6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8亿元,增长9.1%;出口总额35.5亿美元,下降0.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9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34元,分别增长8.5%、10.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削减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5%、1.5%、2%和4%。主要工作及成效如下: (一)抓转型、促发展。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推动都市经济跨越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好“四换三名”“三转一市”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入围省“机器换人”百项示范项目企业占全市四分之一,完成工业用地二次开发项目30个,荣获省级“腾笼换鸟”先进区,通过国家级出口鞋类质量安全示范区验收;区网络经济行业协会成立,温州国际鞋城、中国鞋都鞋革城顺利开业,网络经济零售额136.8亿元;个转企、小升规、企转股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02.8%、102%、200%,新增企业注册数和资本金实现双上升。文创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浙江创意园、黎明·92文创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区,5个项目被列为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楼宇总部经济加快发展,建立商务楼宇信息网,世贸中心大厦竣工验收,税收“千万元楼”“亿元楼”数量稳步增长。时尚城区建设率先发力。谋划“一江一带两中心七板块多极点”时尚产业发展格局、“三圈四带”月光经济发展布局和58个重点实施项目,环五马时尚商圈建设列入全市时尚之都战略布局核心项目,A378时尚产业园项目顺利签约,旅游收入全市首位。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挂牌成立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创成专用设备制造业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在全省排名位次提升21位。企业帮扶有序推进。把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重中之重,深化“走企连心解难”系列活动,推行网格化服务模式,建立区领导联系银行机制,区处置办进入实体化运作,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实现双下降。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建成市级农业精品园1个,创成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家,特色农产品直销中心投入运营。 (二)抓投资、强后劲。深入实施赶超发展三年超千亿投资计划,强化项目推进的要素、机制保障,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6亿元、增长16.5%,其中区级投资154.2亿元、增长48.3%,重点建设投资和争取上级资金均创历史新高。投资结构更加优化。项目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增速分别高出全市平均2.3个、25.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企稳回暖,同比增长7.4%,工业投资完成率全市第一,工业技改投资占比全省同类地区第一。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全市首批百亿重大工程集体开工,仰义林里低丘缓坡利用项目开工建设,104国道西过境鹿城段、双屿至藤桥公路、瓯江治理一期、戍浦江河道整治等项目加快推进,绕城高速公路北线鹿城段及配套工程、鞋都三期出入口立交桥等项目竣工验收,仰义至双屿公路改建工程双屿段基本贯通,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鹿城段实现通车。“3+1”亮点区块持续攻坚。滨江商务区拆征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中央绿轴重点区块拆征完成,双屿“一都两园三城”建设加速推进,中央涂等重点区块拆建全面铺开,双屿被列入省级“腾笼换鸟”、低端块状行业综合整治试点。产业平台加快搭建。“五园”建设扎实推进,国际轻工淘宝城、网络经济青年创业园、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商产业平台和鹿翔小微园、嵇师小微园主体工程完工,科技创新小微园开工建设,创成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6个。深化“资本鹿城、回家发展”。建立温商服务中心和温商信息数据库,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83个,到位资金99.8亿元、居三区两市首位。要素保障积极有效。完成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6007亩、地下空间开发利用32.7万平方米、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193万平方米,落实村二三产规划用地指标507亩,永川路(二期)项目政策处理全面完成,39个城建类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化解。 (三)抓整治、美环境。围绕“两美”鹿城建设目标,加快城区品质提升。“五水共治”掀起热潮。深入实施系统治水“六大工程”,实行“四级河长制”“河道警长制”,建立全国首个区级环境监察重案组,强化涉水污染行为打击,重点河段水质实现常态化监测,“两河”整治任务超额完成,九山河(内河)、瓯江(郭公山至杨府山段)达到可游泳标准。七都、仰义、藤桥污水管网建设全面铺开,七都标准堤塘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出效,污水处理率全市第一,重金属污染防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分别通过省级、市级验收。“三改一拆”强势推进。拆除违建80.1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旧住宅区改造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旧厂区改造面积、城中村安全综合整治考核、宗教违建处置数全市第一,七都街道创成无违建街道,“三改一拆”三年总任务提前一年超额完成,荣获全省无违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六城联创”取得突破。深入开展环境治理工作,“两无三化”、智慧城管考核全市第一,新增城市绿地146.6公顷,建成滨水公园10个、城区绿道24.2公里、美丽乡村精品线1条、精品村3个、市级生态村16个,仰义街道创成省级生态街道,“幸福社区”“美丽街区”创建工作考核全市第一,全区空气环境优良率不断提升。完成三大进城口综合整治,“印象南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面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任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顺利通过中央测评组实地考察,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四)抓改革、增活力。落实六大领域50项改革部署,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对外公布,区级部门行政权力从7040项减少到3633项,区级行政审批事项从335项减少到282项。各类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深化金融综合改革“三个先行区”建设,建立金融服务“两库一网”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全国首个民间融资信息服务企业挂牌运营,街镇民间借贷备案便民服务点实现全覆盖,鹿城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的第一批21家村镇银行全部开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模式,建成114个股份经济合作社、8个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服务站,完成76个村的土地确权。深化社会事业领域综合改革,启动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就医模式,引进2家投资超亿元民营医院;率全市之先推行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全面完成社区“三多”清理,建成全省首个由第三方社会组织承接的服务平台。 (五)抓保障、惠民生。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新建专用停车泊位4459个,新增公共自行车1000辆,建成自行车专用道8公里,完成学院路与车站大道交叉口等交通拥堵点改造。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9万人,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新开工保障性安居房2782套,基本建成3196套,完成安置房产权办理4890套、交钥匙451户。城区54个公共场所实现免费无线网络覆盖。全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全面启动“智慧教育城”项目,建成百里路小学勤奋路校区、鞋都三小,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验收。卫计工作不断深化,启动卫生计生机构职能整合,出台失独家庭扶助办法,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打击非法行医经验全省推广,被评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成第二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省级卫生强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成立市民艺术团和区艺术总团,建成街镇综合文化中心2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25个,创成省级文化示范社区(村)、市文化强镇各1个,成功承办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暨温州龙舟文化节,省运会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一。在五年一次的全省国防动员工作评比中荣获先进,创成省级“双拥”模范城区。全力加强社会治理。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全面关停活禽交易市场,创成放心农贸市场5家、数量居全市第一。应急联动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台风洪涝等突发自然灾害有效处置,藤桥镇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镇。“信访攻坚年”活动和消防安全“清剿火患”战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九打九治”行动扎实推进,“四维一体”巡控体系进一步完善,“1+8”基层综治网格化模式全面铺开,基层治理创新信息化工作全省推广,安全生产三项指标连续七年零增长,刑事发案数、两抢发案数、入室盗窃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10.1%、48.7%、17.2%,平安大区实现“五连创”。工青妇、老龄(老干部)、慈善、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科协、工商联、文联、红十字会、社科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有效发挥,新居民服务管理、供销、人防、外事、侨务、档案、关心下一代、地方志等工作稳步推进。 (六)抓作风、提效能。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管理水平。强化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等作风建设有关规定,全面聚焦“四风”问题,落实项目清单、整改销号、进度公示等机制,解决民情问题600多件,清理办公用房2.1万平方米,超标部分全部整改到位,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7.7%,削减部分全部用于“五水共治”。强化依法履职,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建议意见220件、政协提案196件,办理市(区)长专线7252件、网络问政223件。强化法治建设,清理不适宜规范性文件264件,改进不完善政策制度446件,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区、全省创建法治区工作先进单位。强化自身建设,加强廉政勤政教育,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制度管事管人,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存量房产管理系统,节约财政支出1200万元。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出台政府雇员制和临时辅助人员管理办法,严格事业单位空编集中管理调剂使用,实现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拓展“三微”舆情引导系统服务功能,网络问政平台在全市政府系统推广,被评为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优秀单位。 各位代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务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积极有为、无私奉献的全体市民和外来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鹿部队、在鹿各直属单位,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领导、老同志和参与、关心、支持鹿城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成绩,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增长的刚性要求与转型升级的滞后效应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五个过多依赖”仍然存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依然缓慢。二是换挡升级的阵痛与区域之间的竞争相互交织,金融风险尚未完全消除,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经济增速整体放缓,赶超发展压力加剧。三是民生改善的需求与公共财政的收支难以平衡,主城区人口基数庞大,社会事业支出逐年刚性增长,财政供给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四是工作实绩与预期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尽管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克难奋进,主要经济指标逆势向好,多项指标居全市前列,但仍有部分指标没有达到年初确定的目标。五是整体环境与赶超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干部责任意识、改革意识、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只微笑不服务”和“中梗阻”现象依然时有发生,一些部门和领域“四风”问题、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务必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5年工作总体安排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更是新常态的主动适应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八届八次全会总体部署,围绕“创首善之区、建幸福鹿城”总目标和“三四五”总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克难奋进”主基调,深入实施“五化战略”“十大举措”,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攻坚,坚定不移地突出创新驱动,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加快时尚之都示范区建设、开创鹿城赶超发展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分析发展趋势,建议2015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本质特征,清醒认识赶超发展的平衡点和着力点。 一要理性看待新常态下赶超发展和换挡升级的关系。从宏观形势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主要特点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鹿城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比其他地区更早进入换挡期,预计三到五年后,主城区传统服务业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效益才能充分显现并初具规模。在此期间,我区发展速度将落后于其他地区,这是经济规律作用下转型发展必经的阵痛。我们既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不纠结于一时的增速高低;更要适应规律、运用规律,保持进取心,增强紧迫感,切实肩负起赶超发展的责任担当。 二要科学统筹新常态下赶超发展和稳中求进的关系。从鹿城自身来看,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我们既面临深层次问题先发早发、两链风险持续影响、有效投资增速下滑、要素资源逼近上限等挑战。另一方面,鹿城相对较早进入新常态,面对资源要素瓶颈,率先进行了探索破题,更早积蓄了赶超发展的力量;新常态的到来,将对行政管理方式带来很大的挑战,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依靠土地、资源、要素投入支撑增长的局面,更加有利于我们参与区域竞争;新常态的到来,使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为我们发展时尚产业和月光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鹿城作为温州的中心城区,人才、信息、文化、教育等资源集聚优势仍会长期保持,为赶超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我们既要稳中求进,注重速度和效益的平衡;更要克难奋进,把握新机遇,提升新优势,确保全区经济行稳以致远。 三要准确把握新常态下赶超发展和动力转换的关系。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加剧,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赶超发展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更多地依靠转型效益。我们既要舍得以时间换空间,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克服“五个过多依赖”问题,为今后更加长远的发展夯实基础;更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五化战略”,加快重构核心崛起新动力,在推动赶超发展中开辟新天地。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把握鹿城赶超发展大势和大局的大逻辑。站在新的起跑点,我们必须紧抓四个重点:一要保持定力。树立以时间换效益的理念,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优化服务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气度,努力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加快完成鹿城“赶”与“转”的双重任务。二要改革破局。树立向体制变革要效益的理念,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纵向撬动政府自身改革,横向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破解当前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再创鹿城体制机制新优势。三要创新驱动。树立向产业转型要效益的理念,以“四换三名”“三转一市”等为支撑,优化提升传统轻工产业,做大做强“四新”经济,推动经济换挡转型。四要优势发展。树立向空间布局要效益的理念,把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平台,全域谋划时尚产业,全力打造时尚城区,全面提升集聚辐射功能,努力把鹿城打造成服务全市群众生产生活的商贸休闲之城、服务温州产业升级的辐射示范之城。 具体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时尚产业和月光经济,再造区域发展新优势。围绕有形时尚、无形时尚双轮驱动的理念,发挥城区特色街区和特色项目的布点支撑,以点带面、串珠成线,全力打造温州时尚之都示范区。 推进全域化发展。全面实施时尚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扎实推进时尚智造、消费、品牌、文化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推动各街镇加快打造时尚产业和时尚消费区块,三年内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一江一带两中心七板块多极点”繁荣发展的新格局。整合提升望江路、纱帽河等现有特色商业街,培育南塘风貌街、白鹿洲古玩艺术街等新兴特色商业街,形成“一街一品一特色”时尚街区布局。坚持品质、品牌、品位“三品”齐抓,加快传统产业时尚化改造,依托服装、鞋革、眼镜等行业的工艺基础和制造优势,完善拓展产业链,将中国鞋都打造成为区域性的时尚设计、时尚智造、时尚展示基地,推动轻工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 推进项目化建设。按照“三圈四带”布局,重点推进30个三年内需重点实施的项目。加快环五马商圈建设,启动闻宅步行街改造提升等项目,突出五马街、大南门区块时尚化改造,推进资源整合、业态升级,推动城市商业主中心扩容提质升级,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打造区域性时尚消费中心。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片区综合开发等工作,推进A378时尚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整合七都岛、江心屿、西洲岛、温瑞塘河和瓯江南岸资源,启动九山路自行车道、九山河沿岸建筑景观商业化改造和瓯江异域风情带建设等项目;实施30个城市公园、游园“三化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休闲、夜游功能和文化特色,实现月光经济“五夜”功能业态逸动整合。 推进制度化保障。发挥市、区两级定期研究和联动推进机制,实施时尚环境氛围整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政策激励支持体系建设,搭建重点行业创新服务平台,深化街区空置店铺和闲置楼宇“清零”行动,承办2015温州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活动。积极争取市直单位支持,强化属地服务保障,推进市属在鹿项目建设;加快交通规划、污水管网建设等基础配套改造提升工程,科学规划五马街、信河街等重点街区行车路线,助推人民广场、大南路与马鞍池公园、名城广场等地下空间开发。 (二)突出提质提效和联动发展,开创产业转型新局面。始终以兴实体、促转型为主攻方向,打好“四换三名”“三转一市”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四新”经济不断壮大。 着力化解金融风险。把金融风险作为赶超发展的最大障碍来攻克,组织开展风险防控和“两链”化解攻坚行动,确保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持续双下降,实现从“风险先发地区”到“率先突围地区”转变。统筹运用融资支持、应急转贷、整合重组等处置手段,探索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加大向上争取不良贷款核销力度,推动处置方式多元化、有效化。严厉打击“逃废债”和恶意欠薪行为,完善“诚信红黑榜”制度,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确保金融秩序平稳。 做精做强现代服务业。坚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着力发展总部经济、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医疗健康等经济业态,谋划建设七都“特色小镇”和滨江商务区金融集聚区、吴桥健康产业集聚区等平台,确保新增3家以上重点文化产业园区、5家以上重点文化企业,争创全省文化产业十强县。深入实施“电商换市”,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打造五大电商平台,推动市场模式向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并重发展转变;加快城乡社区“E邮柜”等电子商务投递终端建设,解决电商服务“最后一百米”问题。培育壮大旅游经济,深度整合生态、运动、商贸、休闲等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打造都市旅游目的地。推进传统专业市场“迁改并转”,实行“一场一策”综合整治,协助推进滨江广场、牛山国际、黄龙商贸城建设,加快形成现代服务贸易支撑体系。 着力培育高效经济。注重传统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深入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发挥国家级出口鞋类质量安全示范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等品牌效应,争创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全力推进“四换三名”,加大技改投入,实施30项“机器换人”项目,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双提升。大力实施“腾笼换鸟”,重点推进塘河两岸整体有机更新,稳步推进黎明·92文创园等已经实施项目的扩容升级和现有工业厂区的连片更新,力争完成城市有机更新项目50个、旧厂房改造面积50万平方米。以小微园建设为载体,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鼓励支持科技型、成长型、精专型中小微企业集聚集约发展,重点推进仰义渔渡轻工产业小微园等3个市级示范小微园建设。积极推进“空间换地”,加快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和工业区闲置地利用。以时尚城区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打响时尚鹿城品牌。梯次推进“三转一市”,新增个转企500家、小升规30家、企转股15家,拟上市企业报会1家。支持建筑业做大做强,推动建筑业“工厂化”。大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健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实施“美丽田园”创建行动,构建“一村一品一特色”新格局;大力发展时尚农业,推进藤桥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推动西部传统农业与旅游休闲、体育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打造一批农事景观与自然山水相融相辅、农耕特色与乡村风貌交相映衬的农业项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家,实现农业龙头企业产值15亿元。 (三)突出有效投资和招商引资,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坚持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理念,以结构优化提升效益,以克难攻坚提升速度,以有效投资推动发展,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 全力抓好“温商回归”。深化“资本鹿城、回家发展”,坚持内外温商互动共进,招商引智两手并重,促进贸易回归、资金回流、人才回迁。强化精准招商理念,深化温商信息库建设,实施温商回归“领头雁”工程,引领在外龙头企业回乡发展。充分发挥招商专员作用,落实保姆式协调服务机制,在项目审批、前期推进、要素争取等方面,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员”, 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到底,确保全年引进内资1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全面启动对韩招商引资,深入实施“东引台资”战略,建立行业协会对口交流合作机制和重大对台项目五大机制,实际利用台资1200万美元。加快温州中心大厦、横渎河西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发展通用航空等一批产业项目,推进全球温商总部家园、极地海洋公园等项目落地,实现世贸中心大厦、置信广场等重点楼宇运营。 全力推进有效投资。政府投资突出保重点、保续建,民间投资坚持重引导、重结构,深入谋划和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以及技术改造、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资,安排重点项目106个、计划投资60.8亿元。强化重大项目攻坚,承接市域铁路S1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绕城高速西南线等鹿城段工程建设,加快104国道温州西过境公路、双屿至藤桥公路、瓯江路西延等干线公路建设,推进林里片区低丘缓坡利用开发,实现仰义至双屿段公路改建工程全线通车。加大破难攻坚力度,基本完成杨府山塗村、蒲州村、巨一村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全面完成城市中央绿轴范围内房屋征收、安置和有关政策处理工作,全力保障重点项目推进。 全力强化要素保障。抢抓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契机,启动和再开发低效用地区块44个,完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23万平方米,土地转而未供清理率和供而未用开工处置率均达到90%以上。深入抓好前期谋划,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市重点和资金补助范围。总结完善BT项目的融资、建设、监管模式,有效衔接BT融资和公私合作模式(PPP),创新开辟基础建设投融资渠道,切实破解瓶颈制约。 (四)突出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增强赶超发展新活力。以政府自身改革为引领,深入实施50项改革项目,构筑赶超发展新动力。 强化政府自身改革。承接市区财政体制和城市建设管养体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绩效管理,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规范部门权力清单,拓展提升政府服务网功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接落实市区同权扁平化审批,探索政府投资项目竣工验收“三测合一”制度和企业“零地”项目、“负面清单”之外政府不再审批制度。抓好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与用地、用能、用水等资源要素配置相挂钩的综合评价机制。加快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深入推进中介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管控机制,促进中介服务提质提效。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金融综合改革,探索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无形资产、商业保理等新型融资渠道,承接温州民营银行试点工作。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行业性联合组织、区域性合作组织开展内部信用合作,积极落实“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制度,进一步抓好城中村改制和农村土地确权。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推动教育后勤制度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分级诊疗和市区两级医院联体合作模式,畅通公共资源均衡流动。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八倍增、两提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积极培育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物联网等产业,加快创建智慧城区。深化品牌创新、质量创新和标准创新工程,推进科技创新大厦和科技文化融合基地建设,争创市级科技园、省级创新型城区。深入实施“白鹿引才”计划,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推广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模式,加大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完善各类人才特别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五)突出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展现“两美”鹿城新面貌。始终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的追求,统筹打好“五水共治”等组合拳,着力把鹿城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 大力推进美丽浙南水乡建设。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和“消灭黑臭河和劣V类水三年行动计划”,以“河长制”为抓手,科学推进“水岸同治”,加快瓯江治理一期、戍浦江流域综合整治、绕城高速至卧旗山段海塘工程、温瑞塘河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创新第三方参与治水模式,巩固垃圾河整治成果,全面消除黑臭河。执行新《环境保护法》,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依法铁腕治理涉水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涉水污染“零容忍”。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管养,完成藤桥镇中心片区和7个街道截污纳管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强化涉水景观打造,突出抓好塘河生态景观带和水乡文化建设,新建提升滨水公园10个,建成美丽浙南水乡特色示范社区(村)8个、示范项目3个。 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六城联创”攻坚,深化“共建共享、互动互助”公众参与机制和社会行动体系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创成省级生态城区,助推我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好“两无三化”“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持久战,坚持“拆、改、用”结合,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完成旧住宅区改造1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新开工面积60万平方米;依法推进违建拆除工作,创成无违建河道10条。加大交通治堵力度,重点推进七都经四路等10条续建道路和马坑路等6条新建道路,加快城区停车设施建设和老旧住宅区交通微循环改造,新增1000辆公共自行车,进一步缓解出行难、停车难问题。落实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统筹抓好重大污染源、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等治理,进一步改善空气和土壤质量。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古村落保护力度,续建美丽乡村精品线1条、精品村1个,完成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点15个。 大力推进双屿综合整治。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实施以中央涂片区改造为重点的瓯江沿线连片开发,推进鞋都转型升级启动区等平台建设,完成鞋都文化广场提升,力争在城市有机更新上取得新突破。深化丰门河、瓯浦垟河等重点河道治理,完成万米清水绿道建设,开工宁波路二期拆迁安置房等项目,力争在环境综合治理上取得新突破。推进“一都两园三城”建设,联动推进低端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3%,规上企业电商应用全覆盖,力争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火灾等安全事故防控综合治理体系,深化新居民积分制管理,力争在社会管理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六)突出安民惠民和社会治理,切实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抓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对接省市部署和民生诉求,统筹城乡公共服务需求,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深入推进省级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创建,加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完善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区内符合交流条件的校长、骨干教师交流率分别不低于30%和15%,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稳妥推进卫生、计生服务资源整合,大力推动区人民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等一批医疗机构建设,加快优质卫生计生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创成省级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推进文化礼堂提质扩面,整合提升农村30分钟文化圈、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80个市级社区文化中心服务水平。加大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举办区第八届全民运动会。加快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推进安置提速,确保安置房项目开工2个、竣工4个。贯彻落实《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推行“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加大购买社会服务力度,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建立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提升到人的全覆盖。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社会就业。大力推进军地互动发展,切实抓好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支持科协、工商联、文联、社科联、工青妇、老龄(老干部)、红十字会、慈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事业发展,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人防、地方志等工作。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继续推进平安鹿城创建,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涉黑涉拐涉枪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推进村级治理体系建设,落实农村基层作风巡察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信息化、网格化机制,发挥智慧民情处置中心、社会应急联动中心、信访处置中心和社会治理专业化平台作用,加强舆情收集和运用,畅通民情诉求渠道,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完善广场噪音扰民、“地宫”、停车非法收费处置工作机制,妥善解决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依法加强宗教事务和宗教场所管理,保持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电子追溯系统建设,有序开展阳光厨房、平安药房系列创建,全力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紧抓消防安全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预防体系建设,强化重大活动、节假日、人员密集场所等公共安全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平安大区“二次夺鼎”。 (七)突出权力监督和责任担当,塑造法治政府新形象。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决策部署,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能力,为赶超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和良好的法治环境。 强化依法行政。政府带头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动社会各界学法尊法守法。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政府决策更多地定规则、定制度,减少一事一议事项。深化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强化权力监督。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定期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政府工作。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专门监督和审计监督,发挥“三微”舆情引导系统和政务服务网平台作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强化作风效能。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巩固和发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加大正风肃纪力度,深入开展“反庸治懒”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四不”问题。强化执行力建设,前瞻谋划“十三五”发展,研究制定“五化战略”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重点工程建设、金融风险化解等“八大攻坚”行动,确保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着力营造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良好风尚。 同志们,人勤春来早,实干事业兴。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克难奋进,开创新常态下鹿城赶超发展新局面,为“创首善之区、建幸福鹿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