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升级任务,鹿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五化战略”、“十大举措”,突出转型升级主线,着力抓改革、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取得积极成效。全年经济运行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为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示范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 我区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克服金融风波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定发展信心,创新发展思路,努力赶超发展,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平稳发展。201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807.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5%(“同比增长”、“同比下降”以下简称“增长”、“下降”),比上年回升2.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创造GDP 3576亿元,年均增长5.7%。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为108416元,增长6.6%,按年平均汇率(1:6.2284)计算,合17408美元,五年年均增长4.7%。 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1.76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46.64亿元,增长9.9%,其中工业增加值168.91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559.39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2:30.7:69.1调整为0.2:30.5:69.3。第二、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2.4%和57.5%,依次拉动经济增长3.2和4.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2482亿元,年均增长4.9%。
2015年鹿城区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
市场物价在调控中回落明显。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7%,涨幅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购进价格指数(IPI)分别下降2.5%和3.7%。
城市市场物价(%) 单位:%
二、农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 我区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方向,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动力,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全区农林牧渔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201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3.1%,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十二五”期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0.5%,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结构由2010年的55.0:0.1:42.8:1.6:0.5调整为2015年的59.7:1.1:36.7:1.8:0.7。201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6%,增速较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841亩,增长2.1%,亩产418公斤,增长6.9%,总产量19583.2吨,增长5.1%。 现代农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共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市级17家,全年产值15.09亿元,税收2405万元;10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涉足电子商务,全年电子商务销售额2590.4万元;全区拥有国家级专业合作社3家、省级3家、市级13家。目前,全区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45000亩,农业标准化率达60.3%,“三品”产地面积13430.5亩,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3个,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产品38个,中国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产品2个、浙江名牌农产品3个,浙江名牌商标产品1个。此外,全年耕、种、收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70%,机耕作业面积3.67万亩,机耕率99%。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全年完成山地造林面积33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面积67公顷,建设森林绿道0.67公里。完成省级公益林扩面区划界定工作,增划面积为26525亩,涉及藤桥镇10个村238个小班,扩面后全区重点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的49.7%。
三、工业和建筑业 我区制定出台一系列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举措,工业经济在严峻的宏观环境下,总体平稳向好。“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757亿元,年均增长2.3%,其中五年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9亿元,年均增长2.0%。2015年全区工业企业总产值533.81亿元,增长7.0%,比上年回升2.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9.13亿元,增长8.9%,增速比上年回升5.1个百分点。2015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4.58亿元,增长6.6%。全区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40.37亿元增加到168.91亿元,年均增长3.9%。 分行业看,全区规上工业24个行业大类中20个行业总产值实现正增长,主导行业中,制鞋业工业总产值增长5.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8.2%和14.7%。分企业类型看,各类企业均平稳增长。全区规上大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85亿元,增长8.6%,中型企业实现产值114.4亿元,增长16.7%,小型企业实现产值126.67亿元,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96.19亿元,增长6.0%,其中完成出口交货值102.48亿元,下降3.6%,占销售产值比重为34.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35亿元,增长3.6%。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5.8%,比上年下滑2.9个百分点。 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三大产业保持较好发展,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全区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三大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98、21.36和16.32亿元,分别增长12.5%、13.2%和11.2%,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6.1%、28.6%和21.9%。实现新产品产值91.44亿元,增长62.4%,比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高53.5个百分点,全区新产品产值率为29.6%。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5年,我区继续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全区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1%,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区拥有专业资质的建筑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149家,比上年减少5家,实现总产值338.37亿元,增长0.2%,其中在外省完成产值131.80亿元,增长12.9%,占总产值的38.9%。签订合同总额618.96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总额293.70亿元,同比增长5.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17.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我区围绕“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总体目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34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2倍,年均增长20.5%。其中,2015年全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28.17亿元,增长7.0%。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全区完成工业性投资52.01亿元,增长18.3%,工业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为15.8%,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44.47亿元,增长21.8%,占工业投资额的85.5%,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266.15亿元,增长4.0%,占全部投资比重的81.1%。“十二五”时期完成工业投资173亿元,年均增长27.4%,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从2010年的12%上升到2015年的15.8%。 全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投资渐趋理性。2015年,全区完成房地产投资87.09亿元,下降11.8%,占投资总额比重为26.5%,比重较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区完成房地产投资509亿元,年均增长7.8%。五年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135.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6.8%,其中201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2.66万平方米,增长49.7%。 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上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引导民间投资的发展。2015年全区完成民间投资109.85亿元,增长15.3%,占限上投资比重为33.5%,较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我区积极引导和扩大需求,大力发展时尚产业、月光经济,建设时尚之都,消费品市场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7.52亿元,增长10.1%,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72亿元,增长11.3%,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回暖趋势较好。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9.13亿元,增长8.2%,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15.7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达3462亿元,年均增长10.6%。 消费结构逐步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消费需求也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一是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持续火爆,2015年实现零售额15.05亿元,增长42.5%;二是药品类消费增长平稳,中西药品类零售额23.69亿元,增长8.6%;三是生活饮食用品类保持较好增长,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1%、8.8%和84.5%;四是鞋服类增势良好,服装类、鞋帽类等商品零售额32.06亿元,增长14.7%;五是汽车消费保持平稳,汽车类零售额44亿元,增长5.2%;六是在智能手机火爆销售的带动下,通讯器材类零售额5.06亿元,增长93.3%。
我区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克服当前较严峻的进出口压力,不断推进我区外贸转型发展。2015年,全区外贸进出口额36.71亿美元,下降2.7%,降幅较上年扩大1.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3.68亿美元,下降4.3%,降幅较上年扩大3.5个百分点,进口3.03亿美元,增长19.7%,比上年回升27.2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全区累计进出口总额约196亿美元,年均增长2.4%;五年累计出口总额180亿美元,年均增长2.6%。 出口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优化。2015年,机电产品增长3.8%,高新技术产品增长1.7%,非机电高新技术商品出口增长9.2%;纺织品增长6.0%,箱包、服装、鞋类出口下降明显,分别下降22.5%、18.6%、7.8%。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家,实际利用外资14633万美元,增长27%。全区累计共引进项目114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8.22亿元,其中省外回归项目76个,引进到位资金69.24亿元。市外房地产项目38个,到位资金108.98亿元。 旅游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2015年,全区接待游客达1166.72万人次,增长14.1%;实现旅游总收入124.98亿元,增长15.2%。全区现有旅行社110家,比上年增加5家;星级饭店24家,比去年减少一家;饭店客房出租率56.7%,比上年下降9.0个百分点,其中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55.6%,比上年下降9.7百分点。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区财政收入结构不断好转,民生支出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区财政总收入42.31亿元,增长5.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58亿元,增长8.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4.42亿元,增长8.0%,税收占比达到88.6%。“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202亿元,年均增长4.7%;累计公共预算收入116亿元,年均增长6.3%。2015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19亿元,增长7.7%,增速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民生支出25.89亿元,占全部支出比重达到78%,较“十一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在民生支出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49.2%、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9.8%、农林水支出增长42.4%,教育支出增长8.6%。
金融业发展稳定。今年以来,央行数次调整金融政策,调整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为经济平稳增长与结构调整提供充足和适度的资金。201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67.33亿元,较年初增加275.28亿元,增长10.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46.85亿元,较年初增加61.29亿元,增长5.6%。存贷款余额增速分别较上年末回升7.8和6.1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增长有所加快,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722.81亿元,较年初增加36.56亿元。不良贷款余额113.4亿元,不良贷款率4.8%,实现连续两年下降。
深化金融改革发展。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运行平稳,2015年全年备案民间借贷6664笔,金额34.91亿元,开业至今累计备案9932笔,金额57.40亿元。全区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家,合计贷款余额13.46亿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1家,注册资本金1亿元,已累计投资达2.75亿元;农村资金互助会2家,累计发放互助金171笔,金额8586.9万元。
七、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 深入推进“三改一拆”行动。全年共处置违法建筑1873处、计93.89万平方米,制止并拆除新建违建319处、计3.34万平方米。累计创成3个“无违建街道”、17个“无违建社区(村)、51条“无违建河道”。 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全年新建绿地78.6公顷,提升5个街旁(滨水)游园、完成20组花境、3300平方米立体绿化及19公里绿道建设;新建滨水公园8个、改造提升7个;30个城市公园、游园“三化”改造共完成31个;完成28处典型城市受损弃置地或闲置地的绿化或覆绿工作,总覆绿面积约31万平方米。 持续推进市政公用管理。全年建成自行车道8公里,施划人行道临时停车泊位738个,泊位规模达2476个。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275个,投放车辆1.1万辆,总借车量达4393万辆次,日均借车量达5万人次。完成沉陷积水点整治31处,全部低洼片区整治5处。整改盲道约8公里,整治12条道路架空管线,疏浚排水管道743.5公里、污水管网51.6公里,完成桥梁结构定期检测23座、桥梁普查120座。 “五水共治”与污染减排深入推进。加强环境监管,重权打击违法排污,重点河段水质实现常态化监测,九山河(内河)、瓯江(郭公山至杨府山段)达到可游泳标准。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15天,优良率为86.8%。各项减排指标取得预期效果,据初步测算,2015年全区化学需氧量(COD)削减率0.57%、氨氮(NH3-N)削减率0.35%、二氧化硫(SO2)削减率1.5%、氮氧化物(NOX)削减率2.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8.2%,单位GDP能耗降低率4.2%。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全区现有初中8所,在校生0.43万人;小学44所(含83个校区),在校生6.59万人。义务段入学率、三残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率为98.96%。学前教育再创佳绩,现有幼儿园104所,在园幼儿3.59万人,幼儿入园率100.0%,2015年新创成3所一级幼儿园,2个公办园区参加一级复评;新创成1所二级幼儿园,1个公办园区参加二级复评;新创成1所三级幼儿园,等级园覆盖率88%。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区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连续三年实现20位以上的提升幅度,位列全省县(市、区)第20名。科技“八倍增”年度目标全部顺利实现,全年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91.44亿元,增长62.4%,高新技术产值96.29亿元,增长20.7%,发明专利授权数220件,增长41.0%,网上技术市场交易额4.25亿元,增长200%以上,R&D经费7.41亿元,增长10.1%。科技企业新增数创历史新高,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8家,全区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90家。社会创新热情和创新氛围进一步提升,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各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家,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0项科技项目获国家火炬计划、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市激光光电专项等市级以上科技部门支持,建成全区首个市级“创客空间”——“梦创汇”。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年创成1个省级文化强镇、1个省级文化示范社区,2个文化驿站、4个城市书房,1个图书馆分馆,4个图书流通点,11个省级农村电影放映示范点。组织大型文艺演出322场,送戏下乡272场,送电影1925场,送展览讲座420场。文艺创作蓬勃发展,全年创作声乐、舞蹈等文艺作品47个,获省级以上奖项15个。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举办非遗“五进”系列活动共计254场,美丽水乡文化提升工程完成各类投资616万元。文化市场健康平稳有序,2015年共检查文化经营场所2427家,出动1540人次,立案查处违规经营行为69起,销毁各类非法出版物13118册,查处各类侵权盗版案件12起。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稳定持续发展。全区共有2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75所村卫生室、34个医疗服务点。启动实施分级诊疗,区人民医院与市中心医院建立医联体,组建南浦(南郊)、藤桥(岙底)、上戍(临江、双潮)3个医疗集团,创成省级满意乡镇卫生院1家。全面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全年共签约129976人,签约率17.49%,其中重点人群签约74810人。着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医,新设拜耳口腔医院、温州美生健康医院、温州深蓝医院、温州叶同仁中医院4家医疗机构,区属民办医院床位占比达53.6%。创成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积极防控H7N9禽流感、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进行艾滋病检测436585人。创成100家公共场所卫生示范店、1家省级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示范单位。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评估,完成无偿献血8825人次176万毫升,1339对夫妇接受国免孕前优生检查,8154人接受免费婚前检查。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区在国内外大赛上获得世界冠军3个,世锦赛亚军1个,全国性比赛中获得金牌47枚,银牌35枚,铜牌23枚。创建省级体育俱乐部8个,省级体育幼儿示范园1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1个,省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1个,省级职工体育俱乐部1个,省小康体育村2个,省级健身步道1条。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44所,新建健身苑点10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53名,国民体质监测4069人。新建瓯江东、瓯江西和水心湾3段百姓健身塑胶跑道,全程5公里。投资打造七都大桥桥下体育休闲公园,空间面积约2.6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七都环岛自行车健身绿道。新注册运动员500余名,新增训练点4个,向省、市优秀运动队输送32名运动员,升优秀运动队转正运动员3名。
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15年末,全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3.16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6.62万人,比上年增加0.7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7.79万人,比上年增加0.6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3.4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91万人,比上年增加0.3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数22.85万人,比上年增加0.16万人。2015年新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36%,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71人。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全年优待优抚对象2687户,低保对象3878户6127人,城镇低保对象月标准从每人705元提高到765元,农村低保对象月标准从每人515元提高到575元。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4101.8多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093.75万元,惠及5435人次。办理结婚登记5830对,离婚登记1592对,办理事实收养63件。全年全区慈善总会共募集资金1072.19万元。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2015年,全区辖12个街道、2个镇,83个社区、141行政村。全区土地面积290.47平方公里,年末户籍人口74.7万人,比上年增加0.3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7万人,女性人口37.7万人;城镇人口65.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79万人,死亡人口0.42万人。年末暂住人口62.23万人。 全区当年含往年计划生育率91.95%,当年出生人口性别比104.11(女性为100),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86.91%,累计有1159对单方独生父母领取二孩准生证。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592元,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32元,增长9.4%。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优化为1.93: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161元,增长3.7%,恩格尔系数为30.8%,比上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292元,增长11.6%,恩格尔系数为35.6%,比上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的上涨是造成恩格尔系数上升的重要因素。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