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区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与对策


鹿城区地处浙江省东南部,是温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中心主城区,全区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但工业仍占有相当比重。2014年至2018年,鹿城区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6.7%,占全区经济总量的占比约为20%,对GDP的年贡献率为19.3%,对全区经济贡献不容忽视。若要进一步扩大全区经济总量,除了做大做强服务业,更要做大做精工业,加快发展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区经济总量的扩大,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带动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工业发展对全区贡献情况

(一)工业对GDP的贡献率显著回升

工业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引擎,据测算,规上、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可以拉动鹿城区GDP增长0.094、0.119个百分点,对GDP的拉动作用远高于批发业(0.069)、零售业(0.057)、营利性服务业(0.032)。从近5年数据看,随着2018年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工业对GDP贡献率迅速回升。

(二)工业税收贡献突出

税务部门数据显示,近5年鹿城区工业企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收入的比重都在25%以上,高于工业占GDP比重;2019年上半年工业税收占比更是达到35.2%,可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全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三)工业企业对劳动就业贡献

从近几年辖区城镇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看,工业企业用工在7万人左右,占全部单位的比重在20%以上,高于企业个数占比。单位从业人员情况,近四年工业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在168人—202人,全部单位平均从业人员在137人-154人之间。从以上资料知,工业企业为充分劳动就业提供更多岗位,对安定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都市城区发展高质量工业的必要性

(一)工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制造业集群是都市区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都市区竞争力的基础。城市发展过于依赖第三产业会出现经济泡沫化、产业空心化和城市空洞化现象。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产业出现空心化现象,实体经济基础削弱,经济泡沫化严重,以至于连续20年发展迟滞。2008年底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源于虚拟的房地产业和金融泡沫。工业不仅推动技术进步,拉动第一、第三产业,还是稳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鹿城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工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依附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是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鹿城的经济区位和基础设施原因,决定了区域内制造业企业是鹿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另外,传统制造业企业还是一系列生产性服务的重要生产者,如企业内部的R&D、物流设施等。随着技术进步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应用,大规模定制和外包服务被更多企业采用,拥有较强生产性服务能力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有可能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提供商,扩大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数量,有利于促进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

(三)产业依托强大

鹿城区历来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75%,发展形势极好,辖区内商贸商务氛围浓郁,拥有银泰百货、开太百货、5050广场、南塘新天地、美美广场、置信广场、名城广场等一批高档的综合商场,沃尔玛、世纪联华、大润发等超市。为纺织服装、鞋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重点优势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日趋扎实的产业平台。

(四)资源禀赋优越

鹿城区作为城市中心区,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发件丰富,辖区内拥有铁路温州客运站、汽车南站、牛山客运中心,交通便捷,高速公路温州市区入口设在区内,所有的市内公交线路和出租车均由鹿城辐射到四面八方。作为市行政中心所在地,辖区内聚集着海关、商检、电信、银行等重要部门,也是人才交流中心所在地,加之楼宇林立,非公有制经济比较活跃,这为都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及良好的环境。

(五)地理位置发展需要

鹿城区虽为中心城区,但藤桥、山福两镇区域面积占全区政区划面积的一半,该两镇地貌特征以山区、丘陵为主,常住人口以老人、儿童为主,难以大规模发展服务业;丰门、双屿、仰义等城郊街道所处地理位置也太不适合大力发展贸易,目前这三个街道批零住餐销售(营业)额占全区比重仅3%,服务业营业额占全区比重不到6%,街镇经济基本依靠工业拉动,是我区重要的工业基地。若能合理规划好以上几个街镇的工业经济发展,将能拉升我区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我区区域竞争力。

三、当前鹿城规上工业经济的特点

(一)总体稳定向快增长。2019年上半年资料显示,全区2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11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位列全市第2(除文泰洞外),排位相比2018全年前移3位(详见表4)。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位居全市11个县市区第1,排名相比2018全年前移7位,工业增长势头良好。

(二)产业集聚发展。我区273家规上工业企业,分布在26  个大类行业,其中列入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简称皮革制鞋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五大行业有189  家。2019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五大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7.91亿元,占总量的68.6%,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分别同比增长12.5%、43.1%;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3个行业保持稳定增长的势态,分别同比增长1.8%、5.2%、4.7%。制鞋业是鹿城区规上工业的主导行业,上半年实现增加值11.94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的45.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8%,较快的利润增长有助于我区制鞋业增强创新驱动力,把握消费升级机遇,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详见表5)

(三)企业地理位置分布集中。鹿城作为中心城区,服务业集中于中心街道,工业集中于郊区街镇。据2018年数据显示,14个街镇中除七都、五马、大南、松台、广化街道没有规上工业企业外,其余街镇均有规上工业企业。丰门、藤桥、仰义、南郊、双屿和山福等6个街镇共有规上工业企业258家,占全区单位数97%,产值总量约占全区94.4%(详见表6)

按产业布局定位分为时尚智造区、现代都市工业区、先进装备制造区三大区块。时尚智造区主要集中在丰门、双屿、仰义街道,重点发展鞋革制品业及其配套产业制造业;现代都市工业区包括炬光园为中心的南郊片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及都市工业;先进装备制造区包括轻工产业园区(含沙头分园)、藤桥服饰园区等,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科技含量高、低污染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传统产业。

(四)先进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比重低且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传统制造业是鹿城规上工业的主体,占比达到74.8%,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分别只占34.7、9.5、2.3,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详见表7)。2019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全市低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比全市低4.4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比全市水平低1.9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比全市低8.1个百分点。另外,文化制造业和环保制造业排名靠前,文化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比全市水平高3.3个百分点,环保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比全市水平高2.2个百分点。(详见表8)

四、鹿城区工业发展的不足或制约因素

(一)土地成为首要制约因素。鹿城区地处市中心,行政区划面积为290平方公里,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比较稀少,而且在全市的总体规划中,土地性质大都规划确定为居住、商业、教育、公共设施等用途,对于工业用地的控制十分严格,在大建大美专项行动中,原先分布在城区的旧厂房陆续转为三产性质用房,就目前来看,可供工业用地不足,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质量工业的发展后劲。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近年来鹿城区委区政府非常关注工业经济的发展,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都市型工业更好地发展,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优惠政策未有突出吸引之处,政策优惠力度也相对较弱,此外在全市规划定位下,鹿城区要依靠市区联动来争取倾斜政策的可能性很小,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我区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企业内在局限性较大。由于鹿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对较少,企业数仅占全市约5%的比重,且大部分企业实行家族式经营模式,自身素质不高,企业经营缺乏长远规划,加上产品档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难以有效应对人民币升值、税收政策调整、国际贸易壁垒等外界因素的不利影响,高质量工业企业发展壮大的步履非常艰难。

(四)主导行业支撑作用减弱。制鞋业是鹿城区主导行业,全区27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皮革制鞋业就达到145家,占全区一半以上。2019年上半年全区规上制鞋业实现增加值11.94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的45.7%,同比增长1.8%,低于全区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制鞋业增速回落是影响鹿城区工业整体水平。

(五)工业经济质量有待提升。上半年,鹿城区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0万元/人年,分别低于全省、全市平均13.3、4.6万元/人年,居全市末位,明显低于洞头区(30.0万元/人年)、苍南县(18.2万元/人年)等县市区。与倒数第二位的永嘉县相比,差距还有2.2万元/人年。此外,鹿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仅有9家,上半年增加值同比仅增长0.3%,位列11个县市区倒数第一。

五、促进鹿城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鹿城区工业发展趋势分析,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及环境约束不断加强,工业经济面临极为严峻的发展环境,需从品牌、创新和引进等战略出发,以期更好地推动工业高质量蓬勃发展。

(一)强化规划和引导。高质量工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的管理体制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立足现有的产业现状,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结合区域发展要求,加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力度。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以制鞋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研发,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推进传统产业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二)强化引进和培育。依托市区联动,从全市的发展高度来考虑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重点,加快对都市工业进行科学定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引进新兴产业,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以温商回归为牵引,统筹利用外资、国资、民资,强化新兴产业领域招商,切实加强重点项目的谋划、实施和推进。加大招商力度,促使企业向专精优特方向蓬勃发展,形成特色明显的都市工业发展新优势。

高质量工业发展需要技术、人才、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撑,在短期发展上要注重引进,中长期发展更加要注重培育。引进方面,不仅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战略投资者的引进步伐,还要加快适高质量工业的技术引进、设计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大力引进。培育方面,要充分挖掘全区的教育和科研潜力,加快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工人的本土化培养,也要注重加快企业文化的培育。

(三)加强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园区,不只是企业的安身之所,更是兴工强区主战场、产业集聚的大载体和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和赶超发展的增长极。鹿城区要精心打造现代工业园区,扎实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就应努力做到:规划要先行,要舍得拿钱搞规划,绝不能目光短浅,因小失大。建设要超前,以发展眼光,开阔的视野谋划园区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轻工园区、鞋业小镇建设等。机制要创新,既“筑巢引凤”又“引凤筑巢”,形成经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时机要把握,应抢抓机遇,及时配足配强工业区领导班子,为建设工业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要精心谋划,加强工作,广泛聚集优势产业。  

(四)强化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小微工业企业是鹿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促进我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推动科技创新、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功不可没。据测算,规下工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GDP增长0.1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度甚至大于规上工业,由此可见规下工业在GDP核算中占据重要位置。2018年鹿城区共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家,比2017年多20家,2019年上半年这些新上规企业产值增速达到190.0%,拉动全区产值增速12.7个百分点,小升规企业成为工业经济稳增长的主力军。而现实中往往存在“重规上,轻规下”的现象,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规下工业的服务保障,要在政策、空间、平台、资金、政务等方面提供与大中型企业一样甚至是更好的服务,切实改变“上热下冷”“重大轻小”的状况,拓宽小微企业成长通道,营造小微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