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发展统计调研报告


生鲜农产品在我区居民日常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除粮食外最基本的消费品和主要食物来源,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生鲜农产品购买是频率最高的消费行为,农贸市场则承担着把生鲜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传递到消费者的主要任务。作为一个产业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有着其内在的演变规律。但是对于政府来说,生鲜农产品是关系到当地民生的特殊消费品,了解其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农贸市场商户基本采用抽样调查,限上单位少之又少,因此,本文试图从农贸市场入限上统计的视角,来解释我区农贸市场现状和演变,并探求农贸市场入统的发展前景。

一、鹿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基本情况

(一)集体主办多,层次差距大

2019年上半年鹿城区共有农副产品市场41个,其中正式注册的农贸市场29个,未挂名小菜场12个。农贸市场主办单位比较集中,鹿城区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主办马鞍池农贸市场、蒲鞋市农贸市场等9个农贸市场;温州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新田园农贸市场、现代新南塘农贸市场等9个市场,其余市场多数由村委会、居委会、经济合作社等集体组织主办。我区农贸市场层次差距也非常大,有现代新南塘农贸市场、花坦头农贸市场等的国家领先商业农贸模式,也有黎明路农贸市场等马路农贸市场。

(二)“四上”企业少,个体商户多

鹿城区年成交亿元以上市场 2个,温州市浙南农副产品中心市场、温州市南浦农贸市场,其中浙南农副产品中心市场,总占地面积86亩,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营业面积5万余平方米,建设总投资3.2亿元,注册资本2400万元,市场现有商铺810余间,全年成交额约30亿元,是我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区粮油食品类限额以上贸易企业23家,占限上比重3.3%,其中零售业企业8家,上半年实现粮油食品类零售额4.2亿元,占限上比重4.2%。规上农产品生产企业4家,实现产值1.5亿元,经普数据显示:粮油食品类限下贸易企业1149家,占全区限下贸易企业总量9.7%,2018年实现销售额39.36亿元,个体9845家,占全区贸易业个体总量34.4%。

(三)主打销地经营,辐射周边县市

经调研发现,鹿城区农副产品传统经营模式是:农副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副产品销地批发市场—社区农贸市场—消费者。由于鹿城区历来不是农业的主产地,需要大量从外地调入以满足本地需求,所以鹿城区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多为销地批发市场,以浙南农副产品中心市场为例,市场内经营的商品30%来自温州周边农产品基地或各类生产企业,其他的来自全国各地,在供应温州地区的同时还辐射到周边县市以及浙南闽北地区。该市场对繁荣鹿城地方经济,促进农副产品销售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同时,批发市场是为各式各样的零售终端提供货源的主要流通渠道。目前温州市超过80%的农副产品的零售是通过遍布各个居民区的农贸市场实现的。

二、传统农贸市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新兴业态冲击,传统市场萎缩

受超市、电商等各类交易主体的影响,总体线下经济不景气,近几年市场经营情况波动较大,线下农副产品的批发零售交易量走低。以浙南农副产品中心市场为例,商品交易总额和成交总量下滑趋势明显,部分经营户谋求转型,市场内开始出现商铺退租、歇业、空置商铺难以出租等现象。市场交总易额近三年连续下降,2016年市场交易总额32.86亿元,2017年市场交易总额30.11亿元,2018年市场交易额29.74亿元。

(二)进货渠道单一,定价无统一标准

一般社区农贸市场的商贩一般为个体户,规模较小,部分商贩销售的农产品为“自给自足”的自产产品,大部分商贩从农贸产品批发商购入农产品再到农贸市场进行销售,赚取中间差价,小商贩难以直接从菜农、果农等手中直接采购农产品,利润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占。农贸市场的商贩零散经营,价格所受市场约束较小,无严格的定价标准,商贩经营者可操作的空间较大,商贩与消费者之间可以“讨价还价”,而且,不同商贩之间为了吸引顾客,也会相互比价压价,造成了商品在一定区间内的价格浮动。另外,接近收市时间,商贩也往往会降价促销。

(三)商品差异不明显,客户需要粘性

不同于超市会对农贸产品进行档次等级的标准划分以及像区分国内外的产地划分等差异化销售,农贸市场的农产品由于进货渠道单一,也无统一标准,一般不存在差异化销售的情况,不同商贩之间商品的品质差异一般只根据居民的购买情况或受欢迎程度有一定的区别。由于农贸市场是居民区附近的固定经营场所,商贩的流动性较低,买菜居民是农贸市场相对固定的顾客,可以说每天都要光顾,因此,商贩与顾客的互动是很多的,物美价廉或注重维护客户关系的商贩,往往能获得固定的顾客,客户粘性也会较强。同时,上街买菜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买菜居民也会形成向固定商贩购买的习惯。

(四)多重因素限制,商户上限入统困难

按照国家统计制度规定,零售业单位达到主营收入500万元以上方可纳入限额以上统计,其余采取抽样调查。农贸市场商户往往难以达到限额标准,即使个别商户达到标准,但由于账证不齐全等因素限制,仍然无法入统。若以农贸市场整体为单位,则没有形成统一收银,统一开票,因此也无法纳入限上统计,即使我区菜篮子集团旗下现代新南塘农贸市场等已经开展改革,资金通过管理公司监管,但是经营模式为平台服务模式,资金流入账务上不做营业收入,因此也无法纳入限上统计。

三、国内农贸市场几种主流的发展趋势

(一)将农贸市场改为“生鲜超市”经营

目前,农贸市场仍是我区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以其品种多、价格低、产品新鲜、交易灵活等优点拥有相当庞大的消费群体。然而,伴随人们生活水平、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和食品结构的调整,传统农贸市场越来越不能满足居民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农贸市场自身的各种弊端日益显现。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始了对原有的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以下简称“农改超”)的探索。“农改超”,即将农贸市场改为“生鲜超市”,是指以超市形式来经营生鲜农副食品,实现农贸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经营方式的超市化、产品的标准化和服务的规范化。我区也已经逐步开展“商超型”农贸市场建设,当前已经有新南塘农贸市场、花坦头农贸市场等已经开展“商超型”建设。

(二)生鲜电商市场的优势逐步凸显

生鲜电商市场发展迅速,据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消费洞察报告2018年数据显示:2017年以前平均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率,2017年市场规模约为1391.3亿元,增长59.7%,2018年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约为2045.3亿元,同比增长39.9%。首先“网上菜场”使农贸产品的价格、品质等更加透明。其次,“网上菜场”为市民的消费习惯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大多数上班族下班后并无充足的时间到农贸市场采购,通过“网上菜场”他们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提前选购商品并选择合适的送货时间,下班到家即可“收菜做饭”,大大节省了买菜的时间和精力。

(三)“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新兴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鲜的时效、新鲜度等要求进一步提高,不再满足于“京东生鲜”、“易果生鲜”等生鲜蔬菜类次日达,以“每日优鲜”、“京东到家”、“盒马生鲜”等为代表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新零售业态初步凸显。“每日优鲜”、“京东到家”以与便利店、线下农贸市场等合作模式迅速扩张规模,网点分布在用户周边,1-2小时送达,满足即时性需求;以“盒马生鲜”为例的融合模式是新兴零售商业模式的开创者,定位中高端用户,主打产品生鲜和即时餐饮,自建配送团队实现3公里内30分钟送达。线上线下业务高度融合优势互补,线上销售占比约50%。线下用户强体验为线上服务背书,进行引流。同时,线下门店前店后仓,承担前置仓功能,保证配送时效的同时降低成本。生鲜+餐饮的模式筑起线下壁垒,餐饮体验一方面能增加用户在店内逗留的时间,同时也方便临期生鲜产品的处理,降低损耗。

四、鹿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发展建议

(一)扶持本地企业,抢占供给市场

2019年上半年,我区规上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仅4家,产值1.5亿元,限上粮油食品批发企业15家,销售额3.86亿元,数量极少,产值、销售额均不高。我区的基本情况是农业生产较少,农户规模小,经营户分散,缺少采购企业整合资源,这既影响了农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生鲜农产品生产和城市零售终端的对接。同时,从调研发现,批发农贸市场货源半数以上来自于外地企业,多数食品生产企业在一线城市设立总部,在食品原产地设立分支机构,采购基地,加工后往各地农贸市场输送货源。因此,建议我区“以奖代补”,鼓励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招引外地企业入驻,在食品流通的第一环节上增加效能。

(二)推进“农改超”,统一收银统一报税

当前,我区已经有部分农贸市场实现“商超型”改造,但市场主办单位在财务处理上是设置资金监管账户,经营模式类似服务平台运营,因此市场主办单位即使规模上达到限额标准,也无法归类为贸易企业。建议商务、税务等部门出具相关奖补政策,鼓励已经形成统一收银的农贸市场,成立营销公司、生鲜超市等主体,予以重点培育,在统一收银的基础上,账务处理参照银泰、开太、好又多等商场统一开票、统一申报税务报表,进而纳入限上统计申报,实现应统尽统。

(三)推进市场电商化,成立电商营销公司

农贸市场的发展瓶颈,同时也是千千万万农产品商贩的经营难题。农贸市场电商化是普通商贩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一个最好的选择,也是商贩不断提升自己经营能力的一种方式,同时,还能为商贩提供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农贸市场管理方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成立独立的电商营销公司。可采取“试水”的方式推进,在农贸市场内选择部分优质商贩以及优质产品首先上线,在年轻人居多的住宅区率先进行推广,因为年轻人对电商的接受程度较高,需求也更为明显。“试水”的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营销稳定运行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推动农贸市场内符合上线标准的商贩进行上线,为市民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四)打造连锁“品牌”,推行总部经济

考虑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多元化结构,建议全区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零售业态,既有大型综合超市的农产品生鲜区和连锁超市生鲜区经营,也要有众多通过升级改造、能够达到生鲜农产品安全标准的农贸市场,还要包括各种果蔬、肉类等生鲜农产品的直营便利店,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连锁经营组织,按照市场功能互补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类似苏宁小店、天猫小店、鲜丰水果等布点的方式,形成直营总部经济,经营生鲜蔬菜,服务于城市楼宇、社区等生活场景。多形式结合,做到高效率地提供给市场优质优价的生鲜农产品。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