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摸清工业遗产“家底”46处


东屿发电厂

温州冶金厂

富华染织厂

富华染织厂、温州面粉厂、温州冶金厂,都是温州市民耳熟能详的工业遗存。不过同时期的遗存如今在温州已所留不多。近日,《温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公示。根据规划,全市工业遗产建议名录共计46处。

工业遗产为1840年-1992年温州工业建设中所留存的工业文化遗存,须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包括工厂、仓库、作坊、矿场、交通设施、公用设施、其他相关社会活动场所及工业设备,以及与工业遗产相关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存37处遗产

见证温州工业发展弥足珍贵

这46处分为两类,即现存工业遗产37处,已消亡的工业遗产9处。

温州素有“百工之乡”美誉。民国期间,受温州港开埠和西风东渐影响,温州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并成为近代沿海地区较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温州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原材料和能源,但还是形成了最早一批以轻工业为主的国营企业。改革开放后,温州模式为温州工业发展带来全新契机,纺织、服装、鞋革、电器等中小企业发展迅猛。独具地域特色的工业发展历史为温州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工业遗存。

“虽然在后期的城市建设、产业结构提升中,大量工业建筑惨遭破坏,但依然留下了如富华染织厂、温州面粉厂、东屿电厂、温州冶金厂等珍贵工业遗产。”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业遗产保护规划项目负责人陈胜琼介绍,这些工业遗产是温州工业发展历史的重要载体,承载了生产职工的记忆和情感。

如富华染织厂,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新中国成立前是温州棉织业规模最大的一家。1951年10月,温州富华染织厂成为浙江省内首家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1957年改为国营温州棉织一厂;1998年,与其他厂合并为温州市针棉织总厂,当时员工有5000余人,是温州棉纺织业历史的见证者和经历者。

其厂区位于鹿城区蛟翔巷60号,四幢上世纪30年代的生产厂房建筑为文物保护点;蛟翔巷沿街店铺中,保留有一处建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的原工厂办公楼,呈中西合璧风貌;还有建于上世纪60年代左右的青砖厂房建筑、80年代的厂房建筑,建筑时代特征显著。整体来看,该厂是温州为数不多的优秀工业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东屿发电厂,位于温州市区三板桥畔。1953年公私合营时,温州电厂在西屿设立分厂;1959年4月,地方国营温州电厂东屿发电车间投产发电;1962年,东屿车间与西屿分厂合并,定名为温州东屿发电厂。目前,电厂沿街一侧厂房已改建为新建办公楼,不过内侧还保留着部分工业建筑,以及发电厂内烟囱、工业厂房等具有原历史记忆的代表性工业遗存,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科学评级分类

以展博馆等六大模式保护利用

此次规划主要从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利用价值五方面,进行价值评定,并依照各处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提出四个保护等级。

如一级工业遗产,共5处,包括富华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旧址、温州冶金厂、温州东屿发电厂、东瓯电话公司旧址、温州冶炼总厂安下矿区旧址,属于综合价值较高、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温州工业遗产。

二级工业遗产16处,包括温州画帘厂旧址、温州渔业机械厂旧址、温州面粉厂旧址等。

三级工业遗产16处,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或者科学、艺术价值的工业。

在当前,温州旧工业区、旧厂区改造更新步伐快速推进,同期的工业遗产保护步伐更应加快,以免出现部分工业遗产提前消亡的情况,从而使其在城市更新中熠熠生辉。比如目前已消亡的9处,包括位于垟儿路的光明火柴厂、位于鹿城区小南路原温州市电业局大楼的普华电灯厂、位于鹿城区东门化鱼巷(今永川路)的温州陶化罐头厂、百好炼乳厂等,还寄托着不少老温州人的情怀。

此次规划对被列入名录的工业遗产提出了保护与利用要求,建议可通过六大模式进行保护利用,即展博馆模式、公共开放空间模式、文创园(产业园)模式、综合体模式、旅游度假地模式及其他利用模式等。

如展博馆模式,可将工业遗产地开辟为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纪念馆等各类展博馆,适用于具有悠久历史建筑、厂房等建筑实体的工业遗产;文创园、产业园模式,适合围绕“创新、艺术、文创”等再利用的工业遗产;综合体模式是采用“混合使用”理念,将一定规模的工业遗产,改造利用为集商店、咖啡厅、餐馆、办公楼、住宅、文化设施等于一体的工业遗产综合体。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表示,有兴趣的市民可收集工业遗产相关现状及历史资料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可以文字、照片等多种方式,提供工业遗产现状位置、现状照片、历史照片、生产历史等。联系人吴丽雅,联系电话:0577-88354311。

记者 章映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