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矛调中心遍地开花 调解成功率超九成


鹿城新闻网讯 人民调解制度是解决纠纷“第一道防线”,在解决民事纠纷中起着重要作用。自7月3日鹿城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揭牌以来,鹿城辖区内14个街镇又相继着手成立街镇级矛调中心。那么相较于以往的调解室、调解站等,矛调中心有何优势?能给群众带来怎么样的好处呢?记者全面复盘进行解密。

一扇门内定乾坤 矛盾纠纷认准“一地”

“矛调中心顾名思义,主要功能就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宗旨主要还是在于为人民服务,当好百姓信得过的‘老娘舅’。”据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的调解室相比,矛调中心的优势在于“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从碎片治理向集成治理、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单向治理向多元治理的重大转变。

以区矛调中心为例,该中心整合了10个常住部门、13个轮驻部门、n个随叫随驻部门,设置矛盾纠纷调解区、公共法律服务区、诉讼服务区、联合接访区、劳动监察仲裁区、综合信息指挥区、警务服务区、心理服务区八大功能区,配备工作人员150余人。仅综合服务大厅就设置了9个综合服务窗口,为当事人提供档案查询、收退费、材料收转、信访接待、公证、保险司法辅助等“一站式”“全方位”的诉讼服务,真正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本地化快速处理、调解渗透全过程。

约访徐文启.jpg

“简单来说,群众来访后,先到接待大厅反映诉求,工作人员根据来访事项和需求,通过叫号引导,将群众分流至相应的窗口登记或受理,尽可能让来访群众‘最多跑一次’。”区矛调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那么矛调中心调处的效率如何?该中心负责人以相对复杂的涉外劳务问题为例,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今年7月,两名劳动合同即将到期的乌克兰籍外教向区矛调中心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递交劳动仲裁申请,要求用人企业出具劳动合同终止证明、为他们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注销证明》、返还《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支付不续签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32000元等。

“问题不仅关系到多个部门、多项条款,还涉及人际矛盾、价值理念冲突……尤其是价值观上的矛盾,即便有法可依,但想让双方都心平气和接受也是一门技术。”该负责人不由回忆起调解过程的艰难,她说,本着“重调解、慎裁决”的理念,在调解过程中仲裁员耐心聆听双方当事人的陈述,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辩法析理、法情相融,极力缓和对立情绪,消除双方怨气,最终寻找到了平衡点。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双方同意了调解方案,签订了仲裁调解书。

“这里面也少不了人民调解员的通力配合。”该负责人表示,仲裁员固然有丰富的经验,但面对一些特殊问题时也需要借助外力,很多时候人民群众的力量加持至关重要,相较于司法程序他们更有温度,更有助于问题的化解。

两股力量拧成绳 人民调解倍暖人心

当前,矛盾调解已非政府机关一家的“独角戏”,在引入社会力量后矛盾调解工作无疑更具魅力。区矛调中心引进“七都华润鹿岛工调衔接室”“和事佬和谐工作室”“娘家人调解工作室”等多个品牌调解室,以及全国首家双拥志愿者协会、律协鹿城分会等15个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综合调解室、律师调解室、行业调解室、行政争议调解室、联合调解室等共同构建大调解格局,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打造联合调处、多元化解的矛盾解决工作模式。

近期,市民王某家养的一只狗咬伤了邻居陈某左小腿,花费相关治疗费1360元。陈某除提出医药赔偿外,还要求立即将狗送离小区,双方争执不下来到矛调中心申请调解。

调解员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在走访社区后得知,涉事犬只为市民王某收养的流浪狗且有过咬人前科。本案发生后,不仅陈某很气愤,其他小区居民也纷纷表示不满,要求王某弃犬。因此,他不仅要顾及当事者的情绪,也要给其他居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王某对狗咬人的事实予以认可,但拒不接受放弃养狗,否则不再配合调解。查阅相关法条后,调解员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调解,最终双方相互理解,王某赔偿陈某所有治疗费用。同时,要求王某着手按照《温州市养犬管理条例(草案)》相关规定安置犬只,如继续饲养需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办理登记以及缴纳管理费等。最终,双方握手言和,邻里关系也得以修复。

“一条道基底扎实,亮出司法的力度;一条渠暖流洋溢,凸现人民的温度。两股力量拧成绳,构成区矛调中心的致胜法宝。”区矛调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来访群众16630批18812人次,其中诉讼服务区13768批13768人次,综合服务区2862批5044人次;综合服务区受理纠纷652件,其中调解成功627件,调解成功率96.2%;诉讼收案数2597件,同比下降25.3%。

四方聚能惠基层 阵地搬到百姓身边

街镇矛调中心的遍地开花,更是印证了鹿城矛调工作“阵地前移战略”的不断深化。当前,鹿城已有仰义街道、七都街道两家街镇矛调中心正式运行,其余12家将于近期全面验收并陆续揭牌。

7月中旬,仰义街道某金属制品厂一名超龄工人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就赔偿意见,劳资双方统一不了,甚至因纠纷而引发肢体冲突,仰义街道矛调中心及时介入调解。

“你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维权需要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仰义街道矛调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矛调中心的调解是起建议和化解矛盾的作用,并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鉴于事情较为复杂且牵涉范围广、涉及部门多,经多次向人社局、法院等部门咨询,考虑到劳方非本地人口,人生地不熟,矛调中心又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站所为其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8月下旬,街道矛调中心组织双方调解,通过一整天的持续“作战”,这起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仰义.jpg

仰义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案例的成功调解体现了矛调中心运行流转的规范性及各部门站所的有效联动性,实现了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为仰义的安定环境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据介绍,由于仰义街道部分自然村地处山区或偏远地区,群众居住分散,邻里之间产生纠纷时,想找有关部门评理就得跑很远的路,十分不便。于是,街道矛调中心的“和事佬”调解队伍特地配备了一辆印有流动服务调解站标志的车辆,主动将队员送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调解矛盾纠纷。

“进村入户既方便了群众,又能顺便在村里排查矛盾苗头。因此成立了流动调解队,把工作重点放在源头预防和主动上门化解上,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百姓‘家门口’。”一名调解队队员如是说。

记者 戴武杰

责编 汪雪琼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