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省内疫情,鹿城高效组建各级流调溯源队、核酸采样队、封控机动队三支应急队伍,构筑联防联控的坚强防线。在藤桥镇防疫一线的数据组,有因过度操劳一夜白头的93年“老前辈”,也有满腔热血、带药作战的93年“小后辈”,这些青年“哨兵”薪火接力、竞速病毒,日夜相继戍守疫情防控“数据屏障”。 带药返岗——尖峰时刻,数据“新兵”的取与舍 12月13日傍晚,28岁的小伙林格晕厥在办公桌上,不省人事。他在镇防控办数据组负责关于确认需管控人员后续管控的调度工作。由于省内疫情的形势严峻,连续多日高强度作战之下,年纪轻轻的他还是体力不支倒下,被同事搀离岗位。 “人员一经确认纳入管控就需要马上组织做核酸,后续的管控程序才能启动。我负责的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信息核实与核酸检测安排事宜。如果不第一时间进行调度安排就会影响管控效率,对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带来风险。”第二天,念着还在不断增加的管控名单,林格早早返回电脑前的带药作战,继续办公。 实际上,林格也不过是个刚上岗的“新兵”,却已对数据处置工作投下大量时间成本。“我的同事们都一直在默默坚守自己的岗位,我又怎么好意思休假偷闲?”他将自己的坚守归功于外部环境,可在大家眼里,他才是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在隔壁办公的年轻干部虞哲曦说:“我和林格差不多年纪,也就到岗3天,但是很快就注意到了他精干老练的工作能力与守土有责的担当表现,我与同事们也深受激励。” “数海”远航——二载坚守,抗疫宿将的传与承 使命担当薪火相传,谈及镇防控办的传帮带,则不得不提到数据组宿将黄李达。省内疫情来袭,数据处理量陡增,黄李达一夜白头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黄李达主要负责将上级下发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判定是否应当对人员进行管控以及采取何种管控措施。“经他之手研判出来的数据都是很精准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黄李达对数据处置尤其得心应手,加上经验老到、心思细致,工作能力深受领导、同事信赖。日夜相继,黄李达在一次次的通宵加班中煞白大片头发——如今的他把守着工作的首尾两环,成日与海量的数据较劲,也成为了数据组查漏补缺的可靠后盾。 黄李达是从去年6月起加入数据组的,疫情反反复复,组内人员来来去去,“老兵”就只剩下他与另外一位同志了。数据组负责人王伟说:“很多人觉得薄薪多劳,或离职或转岗,黄李达却咬定家乡藤桥的防疫一线,很有奉献精神。” 组员流动性大,青黄不接的情况时有发生,黄李达便理所当然地扛起了新手教学的任务。同事温正汉表示:“像我们这种后来的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平时数据量太大,我们的速度跟不上,他就会亲自抽空帮忙,碰着压力大的时候也会给我们做心理疏导,调节情绪。”除了耐心的言传身教外,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还运用SOP开发了一份清晰易读的工作指南,帮助新同事上手。 前有黄李达这样业务精干、责任心强的“老黄牛”,后有像林格般不惧困难、坚守岗位的“孺子牛”——平凡的一线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比比皆是,构筑了城市疫情防控的坚强防线。 版式 张嘉豪 责编 施晴雯 审核 蔡志坚 监制 郑克 总监制 章志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