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01/2021-31351 | ||
组配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21-02-2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2月23日在温州市鹿城区 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鹿城区人民政府区长白洪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主要工作和“十三五”发展回顾 2020年是鹿城改革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验,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保持战略定力、付出艰苦努力,以超常规力度、超常规举措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做到“两手硬、两战赢”,交出了一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分答卷。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深刻认识到,抢抓开局方能率先破局。疫情发生后,我们果断决策,第一时间关停银泰商场,第一时间落实硬核管控,用政府的管控力战胜了病毒的传播力,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抢得时间、赢得主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深刻认识到,顺势而为方能大有可为。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密集涌现的发展大背景下,我们主动拥抱科创发展新浪潮,积极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谋划推进了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四川大学温州鞋革研究院等一批强引领、强孵化的高能级平台,为产业率先突围奠定了扎实基础。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深刻认识到,迎难而上方能后来居上。面对“复工复产”起步较晚的不利局面,我们精准研判形势、精心谋划部署,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难点、堵点,高质量打出“稳经济”“稳增长”系列政策组合拳,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2.32亿元,增长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9亿元,增长2.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82元、38787元,分别增长4.4%和7%。 (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面对全市人口最密、开放性场所最多、防控难度最大的严峻局面,绝地反击打好“三个十天”硬仗,精准有力实施“25条”“12条”“居家七天”等硬核措施,创新实施“大数据+卫健+疾控+公安+基层”精密智控机制,仅用26天成功实现本地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归零,39天成功实现本地疑似病例全清零。毫不放松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刚性落实精密智控“24条”,形成“人”“物”并防工作闭环,坚决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在这场事关生命、事关荣誉、事关未来的人民战争中,全区上下干群一心、万众齐心,广大一线工作者舍身忘我、逆向前行,广大海内外同胞守望相助、万里驰援,用众志成城构筑起战疫的钢铁长城,充分彰显了鹿城力度、鹿城速度和鹿城温度。 (二)经济运行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实施“五减”共克时艰行动,制定出台“惠企35条”“稳经济33条”等激励政策,帮助企业稳定贷款231亿元、降本减负20亿元。连续开展“消费促进月”“汽车嗨购”“千宴补助”等系列活动,发放各类消费券、消费补贴2.6亿元,有效推动全行业、全领域消费复苏。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世界温州人家园成为全市首幢年税收超5亿元的总部楼宇,服务业指标综合排名全市第一。实施“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新增智能化技改项目108个、上云企业1188家、“小升规”工业企业78家、股份制企业32家,中胤时尚成功挂牌深交所创业板,境内A股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实质性启动三大工业平台改造和鞋都四期建设,鹿城鞋艺小镇以全市第一的成绩入选第六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名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启动温州城市数字科创园建设,建成5G基站2158个,大都市女鞋园区获评全省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设立京津冀招商中心,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9个、“500强”项目4个、省“152”项目4个。签约总部项目10个,实现总部回归税收5.88亿元。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04%。 (三)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圆满完成2020世界(温州)青年科学家峰会承接任务,促成28项峰会成果,首批10名院士入驻“瓯越院士之家”。启动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项目建设,落地四川大学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获批省级鞋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大力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双清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1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2家。落地长三角金融人才服务中心,入选“省万”2人、市“特支计划”17人,新引育顶尖领军人才13人,新引进博士硕士226人,新增大学生1.26万人。 (四)城市空间得到合理性开发。完成做地“清零”2655亩,出让经营性用地1258亩,实现出让金收入281.6亿元。开工“大建大美”项目119个、建成66个,完成投资263.6亿元,市级项目开工数、建成数和投资额均居全市第一。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6个,实体解危城镇危房426幢,拆除违法建筑31万平方米,创成省级“基本无违建区”。公园路步行街、江心屿东园等一批“两线两片”优质项目精彩亮相,江心屿西园提前回收,五马-禅街创成省级高品质步行街,获评夜间经济省级试点城市和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省级试验区,创成全省4A级景区城,入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全面启动鹿城工业区片区开发,联手世界500强高品质建设集新未来社区。停滞六年之久的戍浦江河道(藤桥至河口段)整治工程重新启动。104国道鹿城段、330国道官岭隧道、211省道鹿城段等工程全速推进,温瑞大道二期(鹿城段)全线通车,七都大桥北汊桥正式通车,“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五)城乡环境得到持续性改善。全域化、精细化开展城市管理。主城区8个街道实现环卫一体化市场化,道路保洁标准提高40%。创成省市级垃圾分类示范片区6个、示范小区70个,城镇生活垃圾总量下降12.4%,获评省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区。综合整治市政道路3条、背街小巷20条,打通断头路4条。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和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综合评估。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推进10条断头河、卡口河整治,完成50个排水管网项目整治和200个生活小区类“污水零直排”项目建设,九山湖获评省级美丽河湖,首夺“五水共治”大禹鼎。一体推进美丽城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和美丽田园建设,新增市级美丽乡村样板村2个、3A级景区村4个,七都街道成为全市美丽田园创建样板。 (六)改革开放收获实质性成效。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两个健康”法治研究中心落户鹿城。持续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最多80天”,工程招投标实现一次不用跑。新增省部级改革试点7项,“新温州人幸福宝”入选全省“观星台”优秀案例。“房源超市”做法在《浙江日报》刊登。完成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区城发集团获评AA+主体信用等级,成功发行公司债券20亿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实现出口58.25亿美元,同比增长48.3%,为全省外贸出口贡献1.6个百分点、为全市贡献21.5个百分点。持续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帮助四川省壤塘县完成脱贫摘帽,鹿城-泰顺山海协作平台入选省山海协作升级版“最佳实践案例”。 (七)民生事业趋向均衡性发展。民生领域投入58亿元,占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7.8%,获评“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圆满完成省市区民生实事项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12个老旧校区解危提升工程,建成中小学、幼儿园6所,新增学位2640个。深入实施“教师工资倍增”计划,义务教育教师人均工资大幅提升。高质量完成市区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的首次中考。区疾控中心大楼和区人民医院新院建成投用,顺利通过病媒生物控制水平省级综合评估。区级公办养老机构开工建设,街镇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获评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区。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困难人员资助参保率和政策落实率均达到100%。有序推进第七次人口普查。高质量完成村社组织换届。创成“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所)”76个。持续深化平安鹿城建设,扫黑除恶、反走私、安全生产等工作强势推进,创成省级“无欠薪”达标区,成功夺得“平安银鼎”。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工商联、民族宗教、侨务、档案、地方志、移风易俗、国防动员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残疾人、老龄、老干部、红十字、慈善等事业进一步发展。 (八)政府效能得到系统性提升。深入实施“两强三提高”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非涉密事项网上办理率100%,掌上执法应用率99.89%,加快迈向“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行政诉讼案件总量、败诉率实现“双下降”,仰义街道基层法治“四维”治理新模式入选省级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优秀项目,获评法治浙江建设先进单位。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政协通报,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41件、政协提案206件。大力弘扬较真碰硬的精神,化解信访积案141件,城建历史遗留问题97个,进京赴省人数大幅下降。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大力推动基层减负,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2.46亿元,将有限的财力用在惠企利民上。加强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发展胜利收官。五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保持定力谋发展、精准发力抓落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人均生产总值从10.8万元增长到14.85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7.58亿元增长到35.2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49592元、25632元增长到71082元、38787元。 过去五年,是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的五年。我们坚持“软硬兼修”。一手抓产业硬实力,落地省市县长工程9个、10亿元以上单体制造业项目6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从301家增加到1107家,高新技术企业从41家增加到144家,规上工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机构设置率稳居全省前十,全区出口占全国份额从1.51‰提高到2.58‰。一手抓营商软实力,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三服务”“两万两千”行动,累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3218个,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掌上可办率、即办率分别达到100%、100%和75.04%,小微企业成长指数连续两年进入全省30强,人才“净流入”率全市第一,获评“全国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 过去五年,是空间版图持续拓张的五年。我们坚持“破立并举”。以“大拆大整”破旧局,累计改造旧村30个,腾出发展空间1.3万亩,核心区彻底告别了城村交错的发展史。完成3318幢城镇危房和2350户农村危房解危工作,清理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2.5万亩。以“精建精美”立新局,全域谋划、系统实施“大建大美”建设、电力设施建设、农村公路路网改造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3亿元,建成重大农林水利项目9个、重大交通项目7个、重大社会发展项目7个、重大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项目80个,“温州时尚外滩”“魅力斗城”“夜画塘河”“活力绿轴”成为温州最具辨识度的标志性区域,七都岛、集新未来社区、鹿城工业区等重点板块蓄势待发,城市开发建设的势头一片火热。 过去五年,是城市风貌持续改善的五年。我们坚持“内外兼顾”。外抓城市形象提升,以“勤查、严管、重罚”为主要手段,持续加强城市管理和生态治理,完成17个片区、9条城市道路和215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河道132条,新建改建排水管网472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劣V类水体全部销号,空气优良率从86.8%提高到96.4%,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内抓精神文明建设,婚丧简办等移风易俗工作成效显著,礼让斑马线蔚然成风,红日亭志愿服务项目获评省志愿者交流会金奖,高分助力温州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城市公共文明指数稳居全市第一。 过去五年,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的五年。我们坚持“管服并重”。一方面优化公共服务,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215.6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9倍,基本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城镇居民10分钟健身圈和城镇居民10分钟养老圈,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五排查五清零”行动任务,人均年低保标准从农村6900元、城镇8460元,提高至城乡平均10632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1.93缩小到1.83。另一方面强化风险管控,众志成城共克疫情危机、群防群控深化平安建设,P2P网贷机构全面销号,安全生产事故起数、火灾起数、刑事治安接警数、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实现省平安区“三连创”。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领航掌舵的结果,是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科学指挥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砥砺奋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鹿部队、武警官兵、人民警察、消防救援队伍和驻鹿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鹿城建设发展和抗疫工作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新闻工作者、志愿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照既定目标,“十三五”规划和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个别指标完成情况离预期尚有差距。受外部复杂严峻形势影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创新开放平台有待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育还需持续发力。中心城区能级和首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优质公共服务存在布局短板,特别是西部的环境品质和硬件承载力亟待全面提升,城乡融合任重道远。疫情风险始终存在,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隐患不少,风险防控和化解机制仍需完善。干部能力素质与现代化建设要求还有差距,“四风”问题和腐败案件仍有发生。政府运转效能还要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根据中共温州市鹿城区委《关于制定温州市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区政府编制了《温州市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区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按照区委九届十次全会部署,我区“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定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政治使命,切实强化“续写创新史、争创先行市”的责任担当,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加快建设“一都三城五区”,提升首位度、打造增长极、争当排头兵,努力成为“彰显温州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展示温州整体城市形象、凸显温州区域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竞争力”的窗口,争创全国领先、全省领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我们要紧扣区委九届十次全会部署要求,聚焦聚力、持续发力,找准抓手、狠抓落实,努力把蓝图变成现实,把愿景变成实景。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统筹抓好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双提升。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争取更多重大战略平台、试点和政策落地,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聚焦指标提档。实现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省城区前10名,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中上升10个位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规上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接近1000亿元,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全国领先、全省领跑。聚焦平台重塑。高标准推进中国鞋都、炬光园、轻工产业园区“三大工业平台”改造,做大做强“四大商圈”和“四带十大夜间地标集聚区”,全面提升平台承载力和商圈竞争力。聚焦产业升级。坚持“制造业发展双轮驱动”,做大做强服务业“首位经济”,加快建设“三中心一枢纽”,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全力打造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千亿级鞋产业集群。 (二)统筹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联动。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体系,成为高水平创新型城区。全方位融入温州“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高标准推进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温州城市数字科创园建设,持续释放世界(温州)青年科学家峰会带动效应,努力成为温州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全链条优化创新生态体系。系统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提升计划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创新链,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9%以上。全领域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引育各类人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以上。 (三)统筹抓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双循环。全面畅通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打造国内循环的战略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打造消费高地。深入实施消费新政,培育新热点、布局新业态,着力打造区域性消费目的地和时尚消费引领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打造投资高地。充分发挥政府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吸引更多民间投资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破解用地、用能等要素制约,突出抓好城市西部“百项千亿”工程,力争完成重大项目投资2000亿元。打造对外开放高地。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自贸区联动创新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协同发展,大力开展海外贸易回归、温商回归、总部回归和技术回归,招引到位资金400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530亿元。 (四)统筹抓好城区崛起和乡村振兴双融合。坚持东西并进、城乡融合发展主基调,努力当好“彰显温州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展示温州整体城市形象、凸显温州区域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竞争力”的窗口。优化空间格局。高品质打造东部未来科技城、中部历史文化名城和西部生态新城,联动抓好“两线两片”、七都岛、集新未来社区、鹿城工业区等核心板块开发建设,统筹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加速实现古城复兴、新城崛起。优化基础配套。坚持“大干交通”,建设鹿城西部多式联运枢纽,构筑“六高七铁、四横七纵”综合交通骨架,持续抓好高质量农村公路建设,高水平融入全省“1小时交通圈”,全面建成市区至中心镇“半小时交通圈”、城区内部重要节点“20分钟交通圈”。大力实施新基建“十大行动”,健全完善通讯、电力、环保、水利、防灾减灾等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打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优化城市治理。科学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推动老旧小区和危房“应改尽改”。加强城市全域化、精细化管理,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全力解决“脏乱差”问题,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五)统筹抓好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双赋能。坚持系统集成改革,加快提升政府效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一都三城五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统筹推进全域数字化改革。以机关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大数据+公共服务”“大数据+社会治理”,加快建成整体智治现代政府。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深化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系统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积极争取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改革试点,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打响鹿城特色改革品牌。积极谋划金融综合改革、整体智治样板区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项目,走深走实国企市场化转型、“房源超市”“红色管家”等改革举措,推动先行向先成迈进、试验向示范升级。 (六)统筹抓好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双建设。实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坚持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实事,持续打响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品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统筹推进硬件和软件提升,高水平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省教育现代化区,同步抓好医疗、康养、体育、文化等事业发展,打造区域公共服务高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系统完善就业服务、住房保障、社会救助、养老保险等工作体系,低收入群众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基本实现法定人员社会保障全覆盖。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统筹发展与安全,完善风险闭环管控的大平安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治理、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水平,稳步推进涉众金融平台后续处置和风险化解,努力成为全省区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区。 三、全力以赴做好“十四五”开局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区争创全国领先、全省领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启动实施之年。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抢先就是领先的争先意识,紧扣区委全会提出的“八大场景”部署要求,聚焦“五大城市品牌”建设,迈好第一步、跑出加速度,扛起新使命、干出新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5%以上,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能源和环境指标计划目标。重点抓好八方面工作: (一)全面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时刻绷紧思想之弦,把疫情防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深化“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强化“人”“物”并防,织密监测预警网。严密抓好入境人员、中高风险地区来人和高风险岗位重点人群闭环管理,从严从紧加强入境物品规范管理,强化口岸、社区、农村、学校、市场、养老院等重点区域和场所防控,扎实做好活动举办管理、医疗机构防控、新冠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能力建设等工作,确保冷链物防闭环管控,确保不出现聚集性疫情,确保不发生院内感染,确保不发生疫情风险点失管漏管,力争不发生本土新增病例,继续交出防疫高分报表。 (二)全面掀起科创引领新热潮。坚持以首位意识落实首位战略,积极融入全市“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发展格局,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和跨界融合,打响“创在鹿城”品牌。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承接2021世界(温州)青年科学家峰会任务,加快推动浙南美谷等“3+25+31”项峰会成果转化,2020峰会成果落地转化率80%以上,创成“省级院士之家”。集中力量推进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建设,高标准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化服务中心,落地院士产业化项目1个、金融持牌机构1家,加快打造“中国一流、浙江典范、温州一绝”的科创新地标。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四川大学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平台研发产出率、技术转化率和成果落地率。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高端新型研发机构量质“双提升”计划,新增研发机构15家、高能级创新平台2家。启动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和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迈进”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突出抓好省级鞋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加快解决18项鞋革产业链共性瓶颈问题,针对性招引落地一批技术攻关类项目、排摸申报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以上。 强化创新要素保障。研究出台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企业融资支持,财政科技投入和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均增长15%以上。深入实施“白鹿引才”工程,常态化举办全球人才创业创新大赛,引进领军人才10人、博士硕士250人、高校毕业生1.3万人以上。深化人才服务“一站式”“一件事”改革,全力抓好11万平方米人才房建设,优先保障人才医疗健康、子女就学等“关键小事”,营造重视人才、礼遇人才的社会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实施卡脖子技术“揭榜挂帅”,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三)全面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推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更加突出平台赋能。狠抓中国鞋都、炬光园、轻工产业园区提质扩容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81个、总投资220亿元项目建设,新增工业用地300亩,开竣工小微企业园各1个以上。有序推进工业用地功能转变,加快打造都市化现代工业园区。争取获批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深耕细作产业优势领域,做强做深女鞋产业链,高标准创建省级特色小镇,全力推动中国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招引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2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新增智能化技改项目110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大力推动规上企业股改,加大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力度,确保报会上市3家。新增省级首台(套)产品2项。净增“小升规”工业企业30家。 更加突出资源赋能。充分挖掘、整合、放大主城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优势,打造具有鹿城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提升城市人气、商气和文气。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净增“小升规”服务业企业10家。围绕七都基金岛、滨江商务区,高标准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集聚发展楼宇经济,新引进总部回归项目10个,回归税收5亿元以上,力争培育“税收亿元楼”14幢。加快推进温州数字影视文创园、深圳文创运营中心、喜马拉雅有声阅读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文化企业数持续领跑全市。 更加突出营商环境赋能。紧扣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制定实施2021版新清单,全力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区。打造“三服务”2.0版,高质量落地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举措”“十大品牌”,深化探索“证照分离”“双定三减”“柔性执法”等举措,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企业需要、部门报到”帮企机制。全面落实内外“双百万”市场主体挖潜拓市计划,净增市场主体3000户,企业占市场主体比重达37%以上。刚性落实降本减负,分类调整阶段性惠企政策,为企业减负15亿元以上。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企业信用平台建设,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动态跟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化解,“白名单”企业销号70%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2%以内。 (四)全面构建内外循环新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畅通循环通道、拓展循环链条、打造循环枢纽,努力当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开路先锋。 充分挖掘消费潜能。开展“全域放心消费”创建,全面推动五马-大南、滨江商务区、中央绿轴、双屿“四大商圈”提质升级,突出抓好温州印象城、滨江万象城、鹿城广场等综合体建设,积极引育品牌首店、网红店,力争五马街-禅街创成国家级高品质步行街。高规格、常态化办好中国鞋都鞋类采购节、金秋购物节等品牌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深化数字生活服务行动,大力培育在线教育、互联网诊疗、在线文娱、在线健身等消费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积极融入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高水平开发一批文旅项目、文旅产品、文旅精品线路,争创都市型全域旅游省级示范区,擦亮“游在鹿城、购在鹿城”品牌。启动限上商贸业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大型批发、零售企业转设独立法人。 全面增强投资动能。坚持以“重大产业项目优先、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优先、重大民生项目优先”为基本导向,抢抓国家“两新一重”建设窗口期机遇,全力推进352个、总投资2195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以上。组织开展谋大招强攻坚行动,确保新入选省“152”项目4个,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个、其中市“251”工程项目3个,民间投资增长10%以上。健全工业项目全流程闭环管理,竣工投产项目5个以上。全力争取专项债,分梯队谋划储备一批发债项目,尽可能蓄足财政资金池。 加快提升开放势能。乘势而上、全域联动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国家级试点,进一步带动产业、税收、港口、物流全方位发展。加快推进环贸港等实体市场建设,继续深化“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融合发展,统筹抓好政策优化、航线拓展、配套建设和区域联动,全面贯通服务链、供应链和循环链,完成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60亿美元。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与嘉定区江桥镇战略合作,加快推动科创资源、产业平台、要素市场等领域互联互融,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格局。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 (五)全面攀升城市能级新台阶。积极融入温州大都市区主中心一体化战略,统筹抓好“东部释能”“中部复兴”“西部蓄力”三篇文章,加速整城高品质崛起,擦亮“住在鹿城”品牌。 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力。以温州市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科学合理谋划城乡生活、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空间,进一步提升资源环境和国土空间开发潜力。持续开展“拓空间强保障”专项行动,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等存量用地5700亩,完成做地2800亩以上。启动优化专业市场布局三年行动计划。深化西部多式联运枢纽、地铁M1线、市域铁路S3线、330国道藤桥段改建、双屿至藤桥公路二期等重大项目前期,开工建设绕城高速北线藤桥连接线改建工程,确保完成104国道鹿城段主体工程,全线贯通330国道官岭隧道,建设提升“四好农村路”20公里,加快构筑“132”交通时空圈。积极创建绿色出行示范城区,打通断头路2条,整治堵点3个。深入实施电力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建成项目54个。加快建设戍浦江河道(藤桥至河口段)整治工程,开工安澜海塘七都标准堤改造加固工程。持续深化“两进两回”,高标准推进“先瓯原乡·戍浦新韵”“古埠人家·藤南雅韵”等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创成新时代美丽乡村20个,力争七都、藤桥、山福创成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着力提升区块辨识度。聚焦“两线两片”,做精做靓“百项庆百年”市民体验项目,打造更多彰显山水韵味、体现文化底蕴的新地标。充分发挥“一江一河”资源优势,系统谋划江心屿整岛开发,全面完成东园改造,有序推进西园建设;加快贯通塘河“一环三线”滨水绿道,促进水岸联动、文旅融合。坚持政府投资、市场融资两步走,同步推进五马-墨池、朔门、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确保完成解放街改造、松台山提升工程。统筹抓好七都岛控规优化、征地拆迁、配套完善和环境提升,大力推进31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高品质建成环岛景观带,高水平打造集科技、生态、生活“三美融合”的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大手笔推进鹿城工业区开发,力争完成启动区征地拆迁,高标准制定城市设计深化方案,开工建设沿江快速路,全线贯通瓯江西沿线,加快打造鹿城西部城市组团中心。 着力提升环境品质感。坚持“严管重罚”主基调,严查泥浆乱排、垃圾乱倒等违法行为,狠抓车辆违停、私占绿地等乱象整治,加强道路保洁、高空剪枝等规范管理,加快推进架空管线“上改下”、城市道路“白改黑”和无物业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整治,突出抓好亚运会场馆周边环境提升,加快展现干净、整齐、有序的城市面貌。铁腕推进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整改,高标准打好新一轮碧水、蓝天、净土、清废四大硬战,开展新一轮重污染行业整治,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持续抓好“五水共治”,完成排水管网整治项目18个,创成美丽河湖1条,再夺“五水共治”大禹鼎。对接落实碳排放达峰行动,确保PM2.5平均浓度稳定达标,空气优良率稳定提升。全面完成环保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市场化,创成省市级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个、示范小区23个,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分别达100%、95%,争创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区和省级“无废城市”。 (六)全面提速改革增效新进程。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撬动各领域改革,全面畅通体制机制运行,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化数字化改革。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深化“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推进政务服务“指尖可办”“一网通办”“全域通办”,推出25项具有鹿城特色的“智能秒办”事项。深化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集成改革,促进机关“内跑”提速。统筹数字化应用项目建设管理,建成投用“1+2+6+N”“城市大脑”鹿城分平台,谋划实施鹿城特色应用场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六大领域数字化转型,让城市更加“聪明”。 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构建优质多样的要素供给激励机制,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高效同步。继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改革,动态完善综合评价机制,引导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增长9%以上。严格规范厂房管理,加快建立工业厂房转租转售管理平台。聚焦“保值增值、做强做优、激励激活”,做好国企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国有企业公司现代化、运作市场化、资产证券化步伐。实施工程项目决算三年行动计划,积极申报建制县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和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试点。深化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改革,优化项目市场化运作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深化其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跟进9个在实施的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继续扩大“房源超市”等区级改革项目实效。深化金融综合改革,落地运营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全域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和有偿退出机制。积极推动县乡权责重构等改革落地,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加快解决基层“看得见、管不住”和职能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 (七)全面促进民生事业新发展。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抓好民生各领域关键问题化解、关键项目实施和关键政策落地,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持续擦亮“学在鹿城”品牌。启动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加快补齐资源布局短板和质量短板。组织实施“大美鹿城·教育先行”新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校舍民宅混杂、校舍硬件不达标等突出问题,新建中小学3所、幼儿园5所,新增学位4950个。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新增学科骨干教师400名,进一步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实施集团办学创新工程,组建“联合办学型”“片区集群型”“初小组合型”教育共同体15个以上,进一步做强名校品牌,做大名校集群。 加快打造医疗康养高地。扎实推进“健康鹿城”建设,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配合推进市中心医院双屿院区扩建项目,统筹抓好区人民医院新院发展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确保基层诊疗率稳步增长,创成省级健康促进区,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暗访评估。持续壮大养老事业,加快推进区级公办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10家,新增社区嵌入式微型养老机构2家。鼓励支持康养联合体建设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谋划打造双屿“康养小镇”,加快形成区域性康养产业链。逐步推广3岁以下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新建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5家。 全面夯实社会保障基础。稳步推进社保、医保提质扩面,精准实施社会救助,打造“普惠+特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8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巩固提升“无欠薪”创建成果,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攻坚推进“安置提速”,加大房源统筹力度,开工安置房项目14个,完成认购8548套、交钥匙2541套,最大限度保障安置需求。新增“残疾人之家”2家。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提质扩面,新增非遗创艺坊5家。大力倡导“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排队守秩序、垃圾要分类、餐饮不浪费”等文明好习惯。抓好“米袋子”“菜篮子”,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推进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紧紧守牢平安稳定底线。组织开展“平安护航建党百年”大会战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行动,全方位提升区域现代化治理水平。加快构建“区级集成指挥、街镇一体两翼、村社多元共治”三级治理架构,健全完善“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机制,推动重点领域信访积案化解。加快清除老城区居住隐患,确保完成251幢城镇危房实体解危和13个老旧小区改造。迭代升级“平安乐巡”“雪亮工程”“智慧应急一张图”等智慧治理品牌,全域推广“红色管家”,新增智慧安防小区80个。依法做好宗教事务管理。深化网络综合治理,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智治体系。加大青山白化治理力度。加强防汛防台、抢险救灾能力建设,深化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突出抓好道路运输、消防、危化品、建筑施工、城市运行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前两年平均数下降20%以上。巩固提升食品安全区创建成果,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各位代表,按照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区政府梳理形成了十二个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本次大会票决。对票决出来的十大民生实事,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确保项目早建成、早见效、早惠民。 (八)全面展现政府自身建设新气象。紧紧围绕区委九届十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决策部署,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思想觉悟,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奋力开创“十四五”发展新局面。 持续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持续强化争先意识。拿出与时间赛跑、与强者竞争、与自己较劲的创业激情,发扬干就干到底、做就做极致、争就争第一的行事作风,推动核心指标、重点工作、改革项目在省市坐标系中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强示范、强引领、强带动的“重要窗口”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持续强化担当意识。大抓政府执行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正向激励、落实容错纠错,全面营造“愿做事、敢扛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创业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责任扛在肩上”的行动自觉和“困难踩在脚下”的攻坚魄力,答好时代命题、理清历史欠账,用政府的万分努力换来群众的十分满意。 持续强化法治意识。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启动开展“八五”普法工作,自觉以法治思维看待问题、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推动行政诉讼案件数和败诉率“双下降”。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建议。依法接受人大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监察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持续强化廉洁意识。积极推进清廉鹿城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肃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正作风。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不低于10%,真正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大干快干拼命干,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争创全国领先、全省领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而努力奋斗! 数读《政府工作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