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区深挖结对壤塘县非遗资源擦亮东西部“共同富裕”金名片


近年来,鹿城区紧抓新一轮对口支援契机,深挖结对壤塘县非遗资源,创新打造浙川文化产业园,通过“模式重构+融合创新”,将以壤巴拉唐卡传习所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脱贫奔康“硬支撑”,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新路子。相关做法同时入选2021年浙江和四川两个省份对口工作典型案例并得到批示推广。一是“搭台运营”,筑强产业新高地。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全额资助打造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的浙川文化产业园建设,引入唐卡、藏香、雕刻、藏陶、裁缝等藏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集体创作室”、“创造生活”、“创作聚落”等文创平台集聚归拢县域各地的唐卡传承人,摸索构建一套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师徒传承、技艺传习标准化模式,助力唐卡壤巴拉唐卡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已累计集聚非遗传习所47个,培育新增唐卡传承人5名,成功创成国家4A级景区,创收3000余万元。壤巴拉唐卡传习所获四川省“觉囊唐卡传习基地”“觉囊手工艺传习基地”称号,所在地中壤塘镇被文化旅游部授予“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二是“利益联结”,助力区域共荣兴。构建“群众利益联结”发展新模式,针对藏区农牧民子女文化素养缺乏问题,联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国画、书法、影视、设计等艺术领域专业授课,有力扩大藏区孩子视野。创新推行“学员补贴、销售分红”等激励机制,在读学员在2-3年的学艺期间,能拿到月均500元的生活补助,销售收益60%归学员所有,剩余40%纳入全体学员生活补贴及园区运营费用,全力免除学员家庭生活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已招收学员400余名,带动800余位藏区青年实现就业,年人均增收超4000元。三是“藏汉交融”,实现非遗“孤”转“名”。大力构建以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基地为中心,辐射上海、杭州、深圳、景德镇等20个地区的“一核多元”非遗传播体系,打造“壤巴拉唐卡+”创作模式,推动非遗文化与动漫、影视、瓷器、陶艺的有机融合,实现壤巴拉唐卡由非遗“孤品”向非遗“名品”的蜕变。目前,壤巴拉唐卡作品已相继进入北京大学、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浙江大学西溪美术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高端学府、馆所,传习所师生共同作品《三世佛》作为国礼被赠予葡萄牙总统;《喜一》《格萨尔王》等唐卡动漫作品开创中国非遗动漫先河。

 

(图)鹿城-壤塘对口支援交流会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