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01/2022-43728 | ||
组配分类 | 区政府和区府办文件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公室(区外事办、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生成日期 | 2022-07-0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温鹿政发〔2022〕68号 |
下载阅读版本 |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鹿城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打造“创新引领”型共同富裕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已经十届区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 2022年6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鹿城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打造“创新引领”型共同富裕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美誉度、辨识度,发挥科技创新对鹿城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驱动引领作用,构建“创新引领”型共同富裕示范区,现结合鹿城科技创新发展形势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工作战略决策和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融入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一区一廊”创新格局,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强化数字化改革为手段,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速创新资源汇聚,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全面提升产业经济核心竞争力,高水平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全力争创全国领先、全省领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提供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以“一区(鹿城数字时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岛(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一城(温州农业科技城)”三大区块为引领、“大孵化平台集群、高能级平台集群、高质量科技企业集群”三大集群为支撑的“3+3”立体式创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能级平台拥有量达十个、大孵化集群体量上百万方、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至千亿、高端人才总量超万人、科创投资基金规模破十亿”的“十百千万亿”目标,初步建成综合创新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产业创新能力一流的高水平创新型城区。 ——创新实力大幅提升。到2024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5%,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过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突破60%,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120人年。 ——孵化集群成效显著。到2024年,基本形成以大孵化器为引领、特色孵化街区和楼宇为延伸的“5510”全域式孵化空间发展格局,实现新增孵化面积120万(低线80万,高线150万)平方米以上,建立示范性大孵化器5家,实现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破,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30家。 ——创新动能明显转换。到2024年,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50家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7件,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 ——创新生态显著优化。到2024年,“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建成拥有10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技术交易额突破40亿元,科创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基本形成。 ——创新人才大量集聚。到2024年,实现入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大人才工程75人,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15支、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75个,新引育大学生和技能人才7.5万人,全区人才资源总量实现逐年增长、达到28万人以上。 ——创新机制取得突破。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发展和科技金融结合等体制机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探索出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制度举措和鹿城样板。 三、主要任务 围绕“一区一岛一城”的全域创新格局打造,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大攻坚行动,全力打造要素齐备、资源富集、服务全面的科技创新支撑保障体系。 (一)实施创新主体提升攻坚行动,夯实区域创新基础 1.强化科技企业群体培育。深入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规、规上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双迈进”,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认定统计监测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梯度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推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进一步强化“亩均论英雄”对企业的创新倒逼机制,引导传统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积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到2024年,全区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50家以上,新增规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各街镇) 2.实施创新平台“提能造峰”行动。继续加强高能级平台培育引进,主动对接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以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为重点积极开展校地合作载体共建,为鹿城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创新服务,并实现高校院所的技术和创新成果在鹿落地转化。深化开展科创平台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四川大学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温州国家大院名校联合院、浙南美谷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发展,实行建立科创平台年度绩效比拼机制,引导创新平台聚焦研发产出率、技术转化率、成果落地率强化产业服务能力,推动创新平台的自我造血和长效运营。到2024年,新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3家、全区总量达到10家以上,平台绩效良好率达到70%以上,实现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建阵成网和重点区块、重点产业高能级平台的全覆盖。(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区经信局、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3.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重视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宣传和用好研发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补助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研发机构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校企联动型研发机构。实施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双清零”行动,加强企业创新活动指导和服务,引入专业机构指导企业加强研发活动挖掘和研发台账规范建立。到2024年,实现新增各级企业研发机构5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100%以上。(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各街镇) (二)实施产业创新提效攻坚行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4.加快大孵化集群建设。紧紧围绕全市孵化器建设大局,发挥鹿城作为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以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科技服务、时尚创意等新型都市产业为核心,布局建设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瓯江新城核心区、温州城市数字科创园、中国鞋都时尚创意产业园、温州农业科技城五大大孵化集群,串联打造东瓯智库、学院路文创街区、人民路创客空间群、沿温州大道数字科创孵化群、鞋都时尚创意街区等五大特色孵化街区,优选推动十个商务楼宇发展形成十个标志性孵化楼宇空间,推动构建以大孵化器为引领、特色孵化街区和楼宇为延伸的“5510”全域式孵化空间发展格局。到2024年,实现新增科创孵化场地120万(低线80万,高线15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国家级孵化载体3个、省级孵化载体10个以上,成为温州大孵化集群建设的高地和引领地。(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改局、区经信局、鹿城经开区〈筹〉管委会、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各街镇) 5.加强大产业平台构建。推进鹿城数字时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以“1+1+X”三大产业即数字经济、时尚鞋业、未来产业为主导,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争取2022年完成省级高新区申请并获得省发改委和省科技厅联合发文批复,到2024年高标准参与全省高新区创建综合评价。深化温州城市数字科创园建设,完成启动南郊数字科创园改造建设,发挥中关村信息谷·温州创新中心、中关村中试平台等品牌影响,形成以数字文化、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产业为特色的新型都市经济产业区,到2024年实现新增培育省级孵化载体3个以上,集聚科创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加速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建设,实现温州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化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启动长三角科技企业总部园、温州国际科技金融中心项目建设,发挥浙大系创新资源优势,加快科创企业和项目落地,2024年实现招引落地科创企业5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责任单位:*鹿城经开区〈筹〉管委会、*南郊街道、*七都街道、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科技局、区住建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鹿城分局、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6.深化大科技项目招引。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两大主题,以纵深推进产业项目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梳理鹿城产业定位和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绘制全区招商引资产业布局图,明确招商路线图和重点招引目标。以鹿城外派招商工作小组为依托,发挥在外温商、属地特色产业等优势,积极举办科技项目招商活动,及时掌握科技招商第一手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高层会谈和企业对接。充分利用好现有各类科创平台的人脉资源和对接资源,开展平台招商,并系统打好乡情招商、基金招商、专场招商等工作组合拳。到2024年,全区实现新增招引重大科创项目15个、投资超亿元项目3个以上。(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区科技局、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商务局、鹿城经开区〈筹〉管委会) (三)实施科技人才引聚攻坚行动,强化区域创新支撑 7.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深入实施“瓯江塔尖人才”集聚工程,以“鲲鹏行动”“海外引才计划”为抓手,通过引导激发企业(科研院所)主体意识、开展海外人才走归计划开拓新型引才渠道等举措,大力引进一批科技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统筹实施“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打通“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主动、社会联动”人才引育流转用关键环节,加强与猎聘中介机构合作,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名家”“技能大师”“教育名师”“卫生名医”“企业名管”和“文化名星”。到2024年,入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大人才工程75人。(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区委宣传部、区经信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健康局、区金融办、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8.搭好青科会人才对接桥梁。高标准做好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鹿城分会场活动举办,加快世界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中心建设,积极举办院士专家高峰论坛、创新创业大赛、全球精英创业营等招才引智活动,2024年实现学术交流中心核心区、成果转化区投用,成为全世界青年科学家及各类高端人才的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高地。深化“瓯越院士之家”、世界青年科学家π社区等高端科学家学术平台建设,积极招引院士专家项目(平台)落地,促进院士专家团队、省级以上学会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瓯越院士之家每年新增1至2名院士入家,争取创成省级院士之家。到2024年,通过峰会引进科创人才项目100个以上,峰会成果落地率达85%以上。(责任单位:*区科协、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区科技局、七都街道) 9.抓好全体系人才培育。深入实施“瓯江大学生逐鹿工程”,创新开展引才留才八大行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鹿就业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实训,开展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工程,打造鹿城区职业教育双创人才培养基地,组织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投资人等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实现创业资源和创业经验的分享。全力打造“全链式”人才服务标准体系,实施白鹿人才安居工程,在子女入学、落户保障、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对人才的帮扶和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最优环境和机制,到2024年,全区实现新招引高校毕业生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万人。(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区人力社保局、区教育局、区住建局、区金融办、区房产管理中心) (四)实施创新助力共富攻坚行动,推进科技助企惠民 10.注重农业科技提质建设。加快全市首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突出“温州农业科技城”功能定位,推进核心区“五区一中心”建设,形成以种子种苗成果转化为特色,融合教学、科研、生产、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特色产业区。对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涉农高校组建农业创新技术联盟,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理念,加强高效实用新技术推广,联合农业企业创办科技研发中心、实验室,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和科技农业升级。深化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帮扶等工作。(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鹿城分局、藤桥镇、山福镇) 11.做好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强化政府的组织推动智能,梳理企业“卡脖子”技术清单,深入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加大区级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支持力度,以政府引导支持形式加快攻克一批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对接省“双尖双领”研发攻关计划,发动优势企业参与征集、设计和申报工作,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的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到2024年,实现立项科技重大专项、尖兵领雁计划等科技项目10项以上,完成省级新产品备案50项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科技局、各街镇) 12.加快数字化改革和成果应用。依托温州“科企通”应用建立鹿城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应用平台,对区域科技服务信息和资源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整合,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科技服务的“一网覆盖”和“一键直达”,同时以数字化改革驱动科技管理的流程优化和服务再造,实现科技项目申报验收、园区平台管理、审核认定上报、政策享受兑现等科技管理服务事项的全部上线上网,推动科技政务服务的“一次不用跑”和“一键全搞定”。(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委改革办、区大数据管理中心) (五)实施创新全链贯通攻坚行动,打造最优科创生态 13.打造科技成果交易示范区。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科技大市场,参与建设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平台,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设为契机,全面建设鹿城科技大市场和技术成果交易云市场,推动跨部门、跨平台信息交换,逐步实现成果交易向精准推送、高效匹配、隐私保护和安全智能转型。利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及学术交流中心带来的全球科技资源以及瓯越院士之家的院士、学会、海外智力等科技资源,建立全球科学家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通过创新交易方式和服务模式,推动数字经济、未来产业、科技服务等领域的技术精准对接交易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到2024年,实现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30亿元、技术输入合同成交额1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大数据管理中心、区科协) 14.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发挥好区科创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利用财政资金撬动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成立科创类子基金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探索开展科技保险补贴、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高新企业信用贷、大学生创业信用贷、人才信用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积极与本地银行合作建立科技银行,试建企业科技信用评价数据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探索建立科创企业上市辅导营和专题培育库,对优质企业在初期开始即介入做好潜力的挖掘和过程的提前准备,切实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到2024年,区科创类基金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争取实现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以上。(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金融办、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工业发展集团) 15.强化科技服务供给。以打造浙南闽北重要的科技服务中心和提升全区科技服务能力水平为目标,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利用科技创新券引导区域内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以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向社会提供科研服务和开放科研设备。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聚焦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等领域,不断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到2024年,实现新增生产性服务业企业300家以上,创新券使用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经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各街镇) (六)实施创新环境提升攻坚行动,营造最浓创新氛围 16.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建设,依托中国温州(服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鹿城分中心和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绿色通道”。构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严格知识产权执法,严厉打击恶意侵犯、重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广,加大专利代理人等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深化知识产权诉调对接机制建设,发挥鹿城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职能,健全协调、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知识产权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到2024年,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150项以上,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1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法院、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 17.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定向服务、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研发转化机制,以校地、院地产业研究院为依托,出台“三定向”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实施方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企业需求开展定向研发,瞄准市场需求开展定向转化,瞄准企业需要开展定向服务,帮助企业突破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建立有效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以产定研、以需定研、以研促产”。推进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加强科研诚信管理等,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科研氛围,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委改革办、区财政局) 18.营造最浓创新氛围。依托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和区位特点,用科技服务手段将人文资源、商贸资源注入双创环境,积极培育创新文化精品业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深入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计划,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创新体验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体系,发挥科普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探索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力量充分涌流。(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科协、各街镇) 四、保障举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推进、社会协同参与”的科技创新领导和工作推进体制。在区委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区科技局设职能科室,组建区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专班,优化专班运作模式,统筹各方力量资源政策,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和重点工作推进倒逼机制,形成高效协同工作体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区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建立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 (三)强化督导考核。坚持目标导向,对方案涉及的工作内容细化分解,形成目标任务作战图、清单表,开展挂图作战、赛马比拼,构建突出创新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区直各部门和街镇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 (四)强化典型宣传。引导企业建立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营造敢冒风险、尊重创造、宽容失败、公平竞争的创新文化。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和企业的表彰和宣传,营造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附件:1.鹿城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重点指标任务分解表 2.鹿城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重大科创孵化平台清单 3.鹿城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重大科研服务平台清单 4.鹿城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重大科创项目清单
附件1 鹿城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重点指标任务分解表
附件2 鹿城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重大科创孵化平台清单
附件3 鹿城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重大科研服务平台清单
附件4 鹿城区创新型城区建设重大科创项目清单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办公室,区人武部,区法院,区检察院,各群众团体。 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4日印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