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转正”,这群温州娒在瓯越百工中学劳动真“把式”


新学期一开始,不少学生会发现,新发的课表增加了一堂劳动课。那么,劳动课到底教什么?学生又能在里面学到什么新“花样”?记者了解到,温州市第十七中学以瓯越百工为灵感,创新打造独具“瓯越范儿”的劳动课体系,让瓯越“工匠精神”在这群温州娒的指尖中串联。

来到温州市第十七中学沁木工坊内,记者看到,亲手制作一个木箱成了孩子们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在老师手把手教导下,孩子们使用木花刨的手法愈发熟练。“我过去只在书本上看过传统的木作工艺品,没想到还有机会能亲手实践,看老师做的时候,感觉刨木花不难,没想到真正做起来还是需要技巧的。”学生梅雨芯高兴地向记者展示着自己刚刨出来的木花。

在木料变得完全光滑后,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断有学生顺利完成了这个充满创意的作业。

而这堂特色劳动课的开设也得益于学校优越的先天条件,据介绍,温州市第十七中学自2019年5月便创办了沁木工坊,期间一直致力于开展瓯越木工研学课程,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劳作。“面对这次劳动课‘回归’,我们也是做足了准备,除了各种划线工具、夹具及电动工具外,我们还根据劳动课频次及针对的年龄段重新进行课程内容规划,并创新融入了信息技术,通过由浅及深的教学内容,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慢慢扎根在学生的心田里,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传播瓯越传统木作文化。”沁木工坊创办人周新表示。

微信图片_20220905224159.png

这次的特色劳动课里除了有先天条件优渥的“老将”,还有刚刚起步试水的“新兵”。在相邻的瓯绣教室内,学生们正在老师的细心教导下捋线串针,“瓯绣构图简练,针法严谨,用针灵活,我们要学习瓯绣,便一定要学好针法,打好基底。”老师一边说,一边拿起绣绷刺绣,在银针翻飞中,一根青葱翠竹渐渐显现。“传统瓯越之魂”也在劳动课的一动一静间尽显。

微信图片_20220905224147.png

虽然有了既接地气又有深意的“皮囊”,但劳动课程要想“行久致远”,还需健全且能真正落到实处的课程体系予以支撑。

据温州市第十七中学副校长陈珺介绍,劳动课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们参与生产劳动,接受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观念。“我们在将本地传统文化、特色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会继续完善课程体系,如在培养方式上更加突出实用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在考评方式中更注重考察孩子在劳动教育的参与感、获得感,不让劳动教育‘沦为过场’。”陈珺说。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