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10/2023-00476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财政局 |
生成日期 | 2023-01-1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稳进提质,充分挖掘增收潜力。深化收入预测和形势分析,努力构建多极增收、多点支撑的梯级税源结构,全力以赴实现收入既定目标。1-12月,全区税收收入26.27亿元,同口径增长1.8%,完成年初预算的78.0%,全区非税收入9.50亿元,增长13.2%。抢抓政策机遇,提前了解、提前谋划,积极向上级反映我区诉求,争取最大份额的支持。全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限额55.5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35.6亿元、获得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专项补助资金17.6亿元,指导区属国企获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7.92亿元,获拨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7100万元,金额居全市首位。 (二)坚持节用裕民,高位推进共富实践。采用调结构、控成本、强绩效等措施,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腾挪更多资金统筹用于全区重点工作,2022年压减一般性支出5957.20万元,对非重点、非刚性项目压减幅度达17.8%。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撬动引领作用,安排土地出让金收入的6.2%用于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向上争取债券资金5.14亿元投入到区域乡村振兴。高度关注“平均数以下”问题,落实困难群众、孤儿及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救助补助1.35亿元,做好支持幸福养老的财税政策探索,确保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发挥三次分配作用上,进一步推进“公益仓”建设试点工作、成功争取“浙里捐赠”平台上线扩中家庭慈善项目,带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公益事业。 (三)坚持产业强区,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统筹“东部引领、中部复兴、西部崛起”一体推进,打好“拆改建管”组合拳,推动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集中。用于西部新城项目的全市首笔温州市区自然资源(土地)储备开发基金30亿元已全额到位;落实资金超3.24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及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按照能快则快、能早则早原则,分类推动各项财政惠企资金直达快享、及早发力。以预拨企业补助的方式将政策资金兑现提速一个季度以上;设立我区首支总规模10亿元的政府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吸引优质创投企业集聚投资。2022年共兑现涉企奖补资金7.74亿元,同比增长37.7%。1-12月,保障企业留抵退税44.50亿元,同比增长307.5%;为全区3614户民营企业减免租金2692.72万元,政策兑现力度和执行率均名列全市前茅。 (四)坚持守住底线,更好防控财政风险。严格落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高度关注国企负债情况,切实筑牢安全底线和红线。1-12月我区化解隐性债务138.27亿元,超额完成2022年化债任务59.2亿元。按照“系统思维、整体财政”的管理理念,制订《街镇财政工作组考核办法》,从制度上有效规范我区街镇财政管理行为,防范化解乡镇财政管理风险。通过压缩运转经费、削减非急需开支、盘活存量资金等有效措施,全力保证“三保”底线兜牢兜实。1-12月,民生支出66.63亿元,占比达78.3%。 (五)坚持创新创制,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扎实推进“数字财政”建设,率先开通全省首个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全力做好“浙里报”“浙里捐赠”等省级试点,迭代升级预算管理一体化、“浙里办票”等优势项目,持续完善财政运行的信息化、程序化和智能化。创新性提出优化区属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五条机制、十五条保障措施,进一步推动区属国有企业规范经营管理。通过完善机制、强化培训、督促指导、开展评审等方式,进一步规范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实现预算责任和绩效责任“双约束”。2022年开展预算绩效评审项目119个,涉及资金36.40亿元。结合评审建议,2023年年初预算取消项目14个,核减资金5.92亿元。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一)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等重点领域,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兜住基层“三保”底线。 (二)切实防范财政风险。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继续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积极配合防范化解重要领域风险,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三)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预算管理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国有资产和资本管理,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突出财政监督重点,加强与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不断提升监督效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