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17/2023-00208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文物局) |
生成日期 | 2023-01-0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22年,鹿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创成首批省体育现代化区、荣获“浙江省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成为浙江省体育彩票销售突破四亿元的县(市、区),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总体验收获评优秀,获评“浙里办”体育公共服务专区运营支撑优秀单位,五马历史文化街区成功获批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亚运筹办工作机制持续运行 一是推进专班运作。抽调全区精干力量组建亚运办专班,协助成立温州体育中心体育场运行团队。在亚运会延期后,继续保持专班化运作。二是理顺工作机制。牵头拟定《鹿城区第19届亚运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方案》、《第19届亚运会鹿城区工作任务清单》,将亚运会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制定《鹿城区应对亚运会延期举办工作任务清单》,以2023年9月为节点倒排任务,继续推进赛事筹办各项工作。三是强化统筹协调。规范管理,率全市之先制定亚运会档案工作指引等规章制度。强化督查,持续督促落实省市区督办、交办事项。加强协调,与省亚组委、市亚运办及区相关部门加强对接,持续推进亚运工作。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新建2家城市书房和1家文化驿站,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15个,数量居全市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步行15分钟以内即可到达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在双屿建成温州首家儿童友好城市书房,并被学习强国、浙江新闻客户端、中国蓝TV等平台报道。制定《鹿城区街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提升行动实施规划方案》,提升14个街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能力,计划三年内实现二级以上文化站建成率达到100%。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深化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领航项目“艺享夜游”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建,改造提升南湖书房,延长夜间开放时间,举办宋韵、南戏等系列主题活动。持续扩大群众性四大赛影响力,举办群众性声乐大赛和器乐大赛,决赛期间观看人数达111.72万人次。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借助公益大联盟等社会力量,将文艺培训送到基层,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全年共举办线上线下群文活动1384场次,总受益群众超165万人次。提升全民阅读氛围,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328场,线上线下活动参与人次达9.4万余人次。三是文化阵地管理智能规范。启动鹿城区公共文化特色数字化建设——城市书房服务和管理应用,提升城市书房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预计2023年3月底上线。制定出台《鹿城区城市书房(百姓书屋)管理办法》《鹿城区文化驿站运行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城市书房和文化驿站建设管理和服务。 (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夯实 一是赓续瓯越文化根脉。全力推进温州宋元码头遗址保护利用,谋划建设朔门古港遗址公园(暂名)。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和文化标识工作,修订30个文化基因解码报告,推进“百工名城”文化标识项目,拍摄的温州话、瓯塑两个文化基因短视频分别获全省文化基因解码短视频大赛三等奖、优秀奖,江心屿宋园项目被市文旅局推荐申报省文旅厅文化基因解码转化利用示范项目。二是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鹿城非遗项目彩石镶嵌、竹丝镶嵌被央视《匠人匠心》栏目专题报道。“瓯越百工”传统工艺工作站入围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创建名单,是全市唯一入围单位。在“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工作交流活动中,鹿城4个点位作为活动参观点,并分享了试点工作经验。“藤桥熏鸡”“瓯塑”“温州百工”入选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名单。此外,今年共建成市级“瓯越非遗百家坊”4家,开展非遗研学活动60场,举办非遗体验活动800余场,覆盖了全区14个街道,普惠群众达13000余人。三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展示乡土文化,新增乡村博物馆3家,并入选省级乡村博物馆。拟定《鹿城区业余文保员管理办法》、《温州市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在全区推行文保单位“三”智慧监管系统,通过对文保单位划分三色等级提高不可移动文物“云上”精密智控能力。系统自3月1日投用以来,已完成巡查次数894次,覆盖全部文保单位77处。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继续推进岳宅、永宁殿、三牌坊古井等文保单位修缮。 (三)文旅品牌创建不断深入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特色街区和特色庭院建设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修订出台新的《鹿城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每年安排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二是推进古城更新。启动西园改造提升,完成江心屿南岸码头改造提升,以“宋韵”为主题打造江心屿宋园。谋划建设“微改造、精提升”项目216个,总投资额4.5亿元,目前已完工177个,重点打造小坝坊音乐主题慢生活街区、铁盒1.8公里联创街区等55个示范点项目。用文化植入唤醒老城“记忆”,已梳理特色街区16个、特色庭院25个。完成鹿城区文旅数字化转型项目,完善茶花未来社区数字文旅应用,推出“游在鹿城”小程序,提升“i鹿城”公众号,以数字化改革赋能文旅产业融合。三是提振文旅市场。推进文旅市场持续复苏,全年累计发放文旅消费券约450万元。举办“夜鹿城 最温州”市集,在瓯江沿岸铁盒1.8街区打造集观赏、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户外实景夜游空间,举办江南里、印象城、龙汇等各类夜间集市,丰富夜间消费场景。打造“红色旅游 牵手共富”特色品牌,推出100场红色微旅行活动,20场“红色赋能培训”,10场红色剧本秀,1张红色旅游数字地图。开展“七都慢·悦生活”系列活动;联合市文广旅局举办“宋韵瓯风•2022瓯江山水诗文化旅游季系”,以“宋韵瓯风 山水诗源”为主题,打造“宋韵”主题市集,上演“遇见南宋”沉浸式活动,推进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旅游带建设。深化文旅融合,打响“江心有戏”品牌,在江心屿常态化开展戏曲演出,推出“2022年鹿城区十大特色文旅线路”。 (四)体育健身事业产业并驾齐驱 一是夯实全民健身基础。完成基层体育设施建设35项,对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5平方米的共富指标,完成市局要求年内新增体育场地面积65万平方米任务数,年递增达到26%,为我区建区以来最大任务量。推进温州“体卫融合”鹿城站试点建设,将体质监测与健康体检融合为一,社会力量参与体质测试,受到省体育局专家肯定,力争成为全省首批体卫融合项目示范点。体育队伍建设和宣传工作得到新提升,成立全省首个体育运动摄影协会,通过七都骑游嘉年华、“我的自行车故事”征文及七都骑行宣传片,进一步打响“美丽七都、运动骑都”运动品牌。举办温州市“民俗体育百图展”过大年展览、温州南塘龙舟民俗文化活动暨鹿城区第三届都市休闲体育旅游节系列活动、第四届民俗体育精英赛暨长三角体育艺术大会等,打造特色体育活动。推进全民健身服务覆盖面,共配送体育公益课300场,拓展全民健身行动“四进”,共计参加5655人次。积极承接市全民运动大会足球、篮球等系列赛事,累计参与人数2000余人。二是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以筹办亚运会、备战省运会为契机,谋划举办亚运足球嘉年华、足球高尔夫活动。组织参加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做好运动员训练备战和后勤保障工作,确保鹿城运动成绩处于全省第一梯队。举办鹿城区中小学生篮球、排球等13项赛事,参赛人数合计超2000人次。组织区队参加省市赛事35项以上,超800人次参赛。调整完善全区训练布局,挖掘潜力项目,鼓励运动员输送,为提升全区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打好基础。三是加速体育产业发展。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瓯江路城市阳台嘿动·元宇宙体育空间,南郊网潮儿体育公园、启冠体育综合体育馆等相继完成建设。提升省级优秀项目,争创省级运动休闲示范基地。 (五)行业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全面排摸文化艺术及体育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底数,对1000余家文化艺术、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规范清理,目前已对符合条件的95家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转登审核。二是守牢安全监管底线。强化应急网络覆盖面,投资265万建成农村应急广播平台,全区109个行政村级平台已建成并投用,在台风预警、宣传、群众转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发挥文广旅体专安委职能,制定《鹿城区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完善《旅游领域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排查风险隐患,形成安全闭环管控机制。开展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综合督查,成立专项督导组,今年以来共出动人员1191人次,检查各类文旅体场所3852家次,排查各类疫情防控不力隐患并整改到位980处。三是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开展出版物市场及版权领域及校园周边等专项治理,查处案件38起,其中一起案件罚没款高达70万余元,创文化执法改革以来罚没款新高。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一)高标准完成亚运赛事筹办。今年是亚运年,亚运会将在今年9月23日-10月8日举行,其中足球小组赛在鹿城辖区的温州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我局将充分发挥区亚运办牵头抓总作用,严格按照亚运赛事筹办时间安排,强化专班运作,加强协调配合。推进亚运场馆周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鼓足鼓浓迎亚运氛围。做好鹿城籍运动员宣传、慰问、后勤保障工作,力争取得好成绩。 (二)推进东瓯传世项目建设。围绕“一心两翼”,再包装储备一批重大文旅体项目,形成“江、港、城、河、屿”连点成片发展,打造可看、可赏、可感的文旅地标。一是重点推进温州朔门遗址公园建设,邀请省古建院参与概念性方案设计,启动千年商港展示馆建设,加快制定展示馆展陈方案。二是持续跟进江心西园改造提升及西园码头建设、山福江南牧场、七都农业公园、温州东屿电厂有机更新项目、印象城市集及水上运动项目等重点文旅体项目建设。清单式推进文保建筑修缮维护,实现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活化重现“山水斗城”历史格局。 (三)打造文旅体展示平台。围绕共富目标,丰富产品供给。一是持续加强民生供给。完成省级公共文化现代化领航项目创建验收,通过在鹿城区各大景区、街区植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主客共享城市夜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继续做好省级民生实事建设和“15分钟品质文化圈”服务指数评价工作。谋划建设区级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以及非遗综合展示馆、全民健身中心。二是继续提升旅游品质。深入挖掘瓯越文化底蕴,继续深化“微改造、精提升”,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社区环境进行微改精提,培育建设十大特色文旅街区和十大特色文旅庭院,完善全域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古城游和乡村体验游,着力培育一批消费新热点。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创成5A级景区城,高质量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核心区、古城历史文化核心区、塘河水乡文化精品区等五张“金名片”。三是深度打造非遗品牌。继续打响“非遗在社区”品牌,依托非遗创艺坊平台,探索非遗与研学产品、主题民宿文创品、瓯菜相融合,打造区域文化高地。做精做优“非遗创艺坊”“瓯越非遗百家坊”等“非遗在社区”国家试点品牌项目。在纱帽河原教育局场地打造非遗展示体验基地。 (四)持续扩大品牌活动影响力。丰富拓展文旅体产业发展空间。一是深化“夜鹿城 最温州”文旅品牌。利用南塘景区、五马历史文化街区创成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优势,不断丰富街区文旅业态,持续开展“夜鹿城 最温州”消费季活动,进一步推进鹿城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建设,同时争创一批省、市夜间文旅游消费集聚区、示范点,全力打造“夜温州 醉鹿城”夜间文旅经济“桥头堡”。二是培育鹿城主题文旅体活动。精准挖掘鹿城文化内涵,提炼富有创意、具有时代特征、鹿城特色的节庆活动主题并进行持续的品牌塑造,继续开展“瓯江山水诗路旅游季”“红色旅游 牵手共富”“都市休闲体育旅游节”“江心有戏”“七都慢·悦生活”等品牌文旅活动,打磨冰雪嘉年华、民俗体育精英赛、鹿城区都市休闲体育旅游节、七都骑都骑游等活动,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体育赛事和品牌节庆活动。三是推进“文旅+”行动。做深做实“五百五千”工程,打造具有瓯越文化特色的地方品牌。推进温州市文旅消费“10个十”系列场景、市级消费示范业态建设;加强文旅和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教育研学等发展。 (五)建立健全政策机制。一是加大政策激励。落实《全域旅游扶持奖励办法》激励作用,用好用活3000万专项奖励资金,加强文旅产业引导、加快文旅市场复苏,激发市场活力。二是加强文物保护。推动《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尽快出台,明确部门监管责任,以刚性制度全面保护好文保建筑这一历史文化瑰宝。三是完善行业管理。加强网吧、游泳馆、旅游景区、校外培训机构等重点文旅市场行业场所监督管理。推进文化艺术类、体育类培训机构规范管理,理顺管理机制,成立各类机构行业协会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