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慈善之力量 破解低收入之困 鹿城区以“善”为名打造”弱有众扶“标杆


近年来,该区秉持“善播民间、善达天下、善于创新”的工作理念,不断撬动慈善机制变革,擦亮慈善文化品牌,造浓全民慈善氛围助力“弱有众扶”工程,持续深化第三次分配鹿城实践。两年来,累计发动慈善力量40余万人次、惠及困难群众20余万人次,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5%。工作经验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并入选浙江首批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及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典型经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专题片《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第二集《共同富裕》进行了精彩呈现。

一、纵横贯通,涵养人人愿为的“慈善生态”

(一)优化布局,延伸慈善服务触角。搭建“区一街(镇)一社(村)”三级慈善服务网络,打造108个慈善服务点、170家助联体服务站、599家社会组织及380支社会志愿服务团体相互串联的“15分钟慈善圈”,把慈善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在人流密集处建成慈善网红打卡点12处,鹿城区慈善综合体(鹿城区助联体)吸引37家慈善公益组织入驻,开展活动超千场,服务近15万人次。

(二)夯实队伍,凝聚慈善大爱力量。自2012年设立“慈善日”以来,鹿城大力支持慈善领军人物个人成长和带动作用发挥,常态化开展“十大自强模范”“慈孝文化节”等选树表彰活动,弘扬“守望相助、人人慈善”的大爱精神。近年来共入选中国好人6例、浙江好人37例、温州好人92例,涌现出“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孙兰香等一批慈善名人。

(三)厚植文化,擦亮慈善地域品牌。厚植以“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红日亭为代表的特色善亭文化,全域实施“一街(镇)一亭一品一特色”培育计划,拓面建设18家“善亭”组织、500多个伏茶点,精心打造面向青少年的“白鹿少年行”、面向老年人的“怀爱桑榆”、面向残疾儿童的“点亮星星”等百余个慈善品牌项目。

二、重塑体系,夯实人人可为的“慈善矩阵”

(一)数智破题,构建“数字化”服务体系。集成20余个部门数据、5040户低收入家庭需求、32家慈善组织资源,创新开发“慈善鹿城”数字化应用,贯通“帮扶在线”应用,形成“群众线上求助、民政平台统筹、慈善组织领办、线下快速救助、救助成效公开”智慧闭环。应用注册人数已突破5万人,助力实现“微心愿”8145个,先后获批全省优秀应用案例及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等荣誉。

(二)双向奔赴,构建“积分制”管理体系。系统归集平安乐巡、善款捐助等善行义举,出台慈善积分管理办法,于“慈善鹿城”应用内同步上线积分商城,让“好人有好报”可感知、可转换、可持续。目前全区志愿者总数已突破45万,每3个鹿城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300余位市民成功进行礼遇服务兑换。

(三)精准赋能,构建“造血式”帮扶体系。完善公益性岗位试就业、“回炉再培训”系列机制,全力推动慈善重心从救助贫困对象向支持低收入群体增收转变。共建成省市级造血型扶贫基地3个,带动低收入群体脱低致富4300人,首创的心智障碍者家庭资源中心,受益群体超55000人次,其中“壹星同行”项目帮助18名孤独症青年实现支持性就业。

三、上下同欲,迸发人人乐为的“慈善能量”

(一)政企携手强推动。拓宽温州人“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的转化通道,大力实施“千企结千户、先富带后富”行动,联合民营企业和实力温商成立51个企业冠名基金、捐赠人意向基金,建立总体量达8000万元的“鹿力同心•共富基金”,帮扶解决低收入群体急难愁盼问题7500个。

(二)阳光可信强规范。聚焦慈善规范化、透明化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慈善信托、社区慈善基金会等全新模式,有序引导财富向“慈”向“善”,让公众更加放心地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目前,已成立社区慈善基金会3家,落地“童享未来”等5单慈善信托项目,全区慈善信托备案金额达425万元。

(三)扎根校园强教育。作为“慈善文化进校园”示范区,做好教育教学和慈善文化融合文章,在孩子心中播撒爱心的种子。持续办好“读书节义卖”等慈善公益活动,自主研发学校志愿课程“小小志愿者”,创新推出“德润云学院”德育线上平台,受众超200万人次,校园慈善题材宣传片《益·行》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