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08/2024-00616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公安分局 |
生成日期 | 2024-01-2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23年,鹿城公安分局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总纲,深入践行习近平依法治国方略,围绕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决策部署,聚焦亚运会安保总抓手、“公安大脑”建设总牵引、三个“一号工程”总载体,锚定“三最”警务目标、“三型”警务导向和“三能”评价标准,紧扣亚运安保主责主业,对标首善标准,树立首位意识,积极履行维稳、保障、打击、服务等职能,本地社会大局稳定,治安持续向好,服务民生成效显著,改革创新亮点纷呈,队伍形象优化提升,许多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分局亚运火炬传递和赛事安保、群众性活动安全“益企评”改革、“啄木鸟”矛盾纠纷预警管控平台、“红色领航”智慧党建等20余项工作成效得到上级领导批示肯定,被市委评为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改革突破成绩突出集体,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文化温州建设成绩突出集体,被公安部授予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先进集体,交出了党委认可、群众满意、走在前列高分报表,为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样板和温州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亮出首善首位“实力名片”,贡献鹿城公安“担当力量”。 现将鹿城区公安分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势推进智慧法制,大力提升执法质量 2023年我局党委重视、办案单位配合、法制案审大队强势推进,秉持“严管才是真爱、细节决定成败”的执法监督理念,齐心协力、共同发力,积极构建执法管理三大模式,全局执法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23年经市局认定我局检察监督扣分为全市最少,2023年省厅刑事办案质效考评的标率中:无罪存疑不诉率1.43%,较上年下降67%;强制措施解除率1.91%,较上年下降70.9%。同时,我局在全市执法质量考评中,从去年全市第九提升到全市第二,从去年一类地区末位提升到第一,创下了我局近8年来的最好成绩。 加速迭代一体化执法办案中心,完善执法办案全流程全要素闭环监管机制,全面提升民警依法履职能力。联手检察院打造“侦监协作平台、制约共赢舞台、综合治理前台”的“三台合一”举措,构建侦监协作高效运行模式,在全省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建设推进会暨“检警+”应用推广会上作经验交流,受到与会部门代表肯定。研发“公安内网远程取证系统”,贯通连接全省38个涉及亚运安保的公安局办案系统,实现跨区域、跨场所、跨品牌突破,纳入全省亚运安保法制保障重点项目,得到省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黎伟挺和省厅党委副书记、一级警务专员王建批示肯定。针对21项执法顽疾开展常态化巡查,怠于侦查类顽疾同比下降35%,签名送达类顽疾同比下降53%,罪重罪轻证据收集类顽疾同比下降27%。运行执法风险管控机制,对执法相对滞后的单位和办案民警开展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服务,通过点对点培训,质量提升显著。 二、清化社会“风险隐患”,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紧扣“平安亚运”总体目标,深入开展警源、诉源、访源“三源治理”,推进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行动,加强对感情纠纷、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劳资纠纷等重点矛盾隐患开展化解,严管重点人、事、物等治安要素,动态清零各类风险隐患。构建智慧维稳体系,妥善协调处置赴市府上访事件426批次5305人次,妥善处置30人以上群体60批次2795人次,切实保障市政府周边持续稳定。连续打赢各级“两会”、2023温州马拉松、亚运会、亚残会安保等硬仗,成功妥善处置“8.10命案”重大案件敏感舆情和“8.18五马街”“12.02”专案舆情,促进社会治安稳定。以“领导包联”为抓手,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机制,坚持“人人都是信访民警,化解信访人人有责”和“管业务必须管信访”工作导向,推动全警参与、综合施策,实现了信访工作到部44件积案基本化解,到部新增同比降低,到部保有总量达到省厅下降20%以上要求,到省信访数量明显减少,全区公安信访形势持续向好。尤其是成功化解1起38年“黑户”落户难信访件和联合市局预警处置1起个人极端隐患,得到毛市长批示肯定。侦破命案积案7起,工作成效全市第一。 三、强化组织体制保障,推进法治能力建设 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加强组织领导,法治公安建设高标推进,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高站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系统谋划新时代法治公安建设的新举措,全面部署执法规范化建设重点工作。 (一)明确领导责任 制定《鹿城区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以清单形式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工作职责任务,切实推动全局各科、队、所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加强对公安法治工作的领导。坚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学法、负责人出庭应诉等规定,今年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2次,单位负责人一审出庭率达100%。 (二)加大推进力度 分局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带队下基层进行调研指导,全年召开了两次全局性的公安法治建设工作会议,并坚持每季度开展法制条线工作例会,部署推进重点任务;同时将依法行政法制考核列入分局综合考评内容,推进公安执法规范化。 (三)提升法治队伍素养 进一步加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力度,以精准为主目标,根据《执法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的评估办法,对执法相对滞后的单位、领导、民警开展精准的点对点执法培训服务活动。一是精准分析执法问题。根据省厅“公安大脑”建设规划,完善升级分局自主研发的执法履职平台,通过技术变革,实现“数据巡查,点对点及时预警”和“数据分析,手把手精准帮扶”两个功能的精准应用,并自动生成《执法现状白皮书》和《民警执法档案》,发现各单位的执法突出问题。二是开展精准的帮扶式法制培训。根据各单位的执法突出问题,全年开展点对点针对性的送教上门服务11次。三是开展全局共性执法问题培训。全年开展“一网办”全市集中培训1次、执法管理全区集中培训1次、常见执法问题全区集中授课1次、电子数据联合取证全区集中培训1次、涉案财物处置全区培训1次。通过开展法制讲堂、旁听庭审、执法考试等多种活动,不断强化民警法制素养。鼓励民警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分局已有66人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其中16人取得公职律师证。 四、推行依法科学决策,实现决策民主合法 (一)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分局根据《温州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实施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建设,形成内外结合、相互补充的法律智库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以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法学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2023年新聘上海海华华泰(温州)律师事务所5位律师为分局常年法律顾问;积极推行公职律师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公安机关公职律师队伍,目前分局已取得公职律师证民警达16人。 (二)强化行政决策科学化、法治化 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质量和水平,促进依法行政。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洽谈重大合作项目,起草有关重要规范性文件等情形时,听取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法律意见,且经法制审核,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 (三)保障行政事项合法性审查 把牢事先合法性审核关。进一步规范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促进依法行政,对制定重要执法制度、部署重大执法活动等事先进行合法性审查,出具审查意见,同时做好对废弃文件的定期清理工作。今年以来,分局严格执行合同法制审核制度,所有合同均实行了法制审核。 五、坚持严格规范,实现公正文明执法 (一)全面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温州市鹿城区公安分局机关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明确要求分局作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前,由行政执法事项承办部门将拟作出的决定及相关证据、依据等材料送交法制案审大队审核,未经法制审核不得作出决定。 (二)全面推进执法全程可视化工作 制定了《全区公安机关全面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办法》,大力购置执法记录仪、执法音视频储存器等设备,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全过程的记录。强化全过程执法音视频管理平台应用,实现执法监督实时化,全面提升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 (三)深化“阳光执法”公开公示制度工作 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修订后的《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坚持“谁执法、谁负责、谁公开”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执法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执法信息和方便办事。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鹿城区政府信息公开网等向社会公开权责清单17项,公开办事权限、执法制度、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等各类执法信息,严格依法在网上平台推送公开行政处罚结果信息。 (四)保障民警依法办案环境 根据《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和《浙江省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实施办法》等规定,开展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分局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委员会为民警维权达40余次,充分保障了民警依法履行职责和执法权威。 六、落实行政主体责任,强化权力制约监督 分局执法监督大队和警务督察部门大力开展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权力动作,提高执法质量,不断优化考评方式和内容,在“执法”上下功夫、“质量”上做文章、“考评”上见效果。以从严为主基调,出台《关于对执法突出问题问责的实施意见》,通过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打击成绩一票否决、重点单位挂牌整治等一系列从严举措,确保执法过错不提级。一是分层次责任追究。明确将25种客观存在的执法问题纳入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结合责任人主观故意、疏忽大意和确实不懂的三个主观层面进行责任追究。全年有6名民警受到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二是绑定式责任追究。对负有审核监督职责的审核领导、法制员、法制部门绑定责任,根据执法履职尽责的程度分层次进行责任追究。2023年有1名法制民警受到绑定式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该举措大大提升了法制员的审核准确率。三是警示性通报。对于存在执法过错的案件,一律在分局网页予以通报。通报内容包含明确执法责任、明确被追究人员、明确责任追究的结果,同时编写《案例剖析》作为附件,供全局民警警示学习,避免问题再次出现。在全省“检警+”工作交流会以及全市伤害类案件规范办理百日攻坚推进会上,我局均作为典型单位受邀参会并做经验交流。 七、依法开展复议诉讼,有效化解行政争议 行政复议:2023年我局行政复议案件共70件。已办结行政复议案件66件,其中复议结果维持40件,复议终止11件,驳回申请14件,撤销0件,确认违法1件。尚未作出复议决定4件。 行政诉讼:2023年我局行政诉讼案件共69件,无败诉案件。其中一审案件50件,已结37件,未结13件,一审胜诉率为100%;中院二审16件,已结8件,未结8件。 2024年工作思路和要点 2024年,全区公安法治工作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精神部署,坚持问题导向,以“提级、提质、提速、提效”为目标,严格监督管理,深化执法机制改革,推动法治公安建设取得新发展。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以构建现代化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为牵引,全面发挥法制服务保障作用,持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改革,锐意创新执法管理手段方式,以法治公安建设新发展助推浙江公安工作现代化。 一、进一步强化服务中心工作的法制保障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宣传作为领导干部学法、民警执法培训的必修课,通过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交流辅导、专题研讨等形式,确保领导干部和广大民警准确理解、全面掌握法治建设系列新理论、新要求的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并不折不扣贯彻体现在公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2.主动发挥法制保障作用。围绕护航“两个先行”,针对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地方立法和法律政策研究,不断完善丰富政策“工具箱”。积极参与常态化扫黑除恶、打击新型违法犯罪、打击扰乱市场秩序、依法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专项工作,及时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建设运行“法治融在线”,为广大执法民警提供及时专业、全天候的法制在线服务。深入落实柔性执法各项工作要求,规范完善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执行,研究出台执法“关爱人”相关配套规定,促进社会和谐。 3.全力提升保障跑道运行水平。牵头推进跑道驾驶舱迭代升级,优化完善跑道牵引性主干项目和核心应用,打造“融合共享、系统集成、高效协同”的综合性警务保障体系。建设省级执法保障中心,依托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案管室,实现省市县所全建制执法保障。 二、进一步深化现代化执法机制改革 4.推进受立案问题常态化防范治理。全面推动各地规范设置接警区(室)受理群众上门报案,健全完善自接警情登记,实现包括自接警情在内的全量警情录入110接处警系统。规范设置受案中心,健全完善受立案管理机构,发挥法制部门的受立案归口管理作用,实现警源治理和受立案管理有机衔接。强化对经济犯罪等案件的立案审核和案件类警情的监督管理,推动解决群众报案难、受理难、立案难等问题,实现应受尽受、当立则立。 5.打造现代化刑事办案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警种为主、派出所为辅”的刑事办案体系,优化派出所办理刑事案件负面清单范围,全面厘清派出所与业务警种案件办理的权责边界,建立健全派出所与业务警种刑事办案移送、交办、配合的衔接机制。结合县级公安机关整体性重塑系统性变革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侦审一体”办案模式,推动实现刑事案件由侦查部门“一办到底”,切实拧紧执法责任链。 6.深化刑事案件“两统一”机制。进一步细化规范刑事案件审核的范围、内容、标准,加强对案件重点环节的全流程质量管控和法律审核,切实把好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法律关。建立案件审核部门依法讯问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犯罪嫌疑人以及听取辩护律师意见机制,推动从程序审、卷面审向实质审、全面审转变。 三、进一步推进数字法治建设 7.持续深化办案“一件事”集成改革。推进全域数字办案,以执法办案系统为主干,全面集成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全流程执法要素,加快押回再审线上审批、释放证明线上调取、不动产数字化查控等应用建设,迭代远程办案、执法辅助、量罚建议等应用功能,健全数字卷宗随案生成机制,推动执法办案体制机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8.持续推动跨部门协同办案。迭代完善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新增非羁码、执法鉴定、音视频管理等协同业务环节。全面应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平台,拓展执法预警、案件协同、检察监督等功能。深化涉案财物管理改革,推广跨部门涉案财物管理处置集成应用。 9.不断完善智能执法监管体系。升级全省执法监管平台,推进执法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优化证据标准审查、执法问题预警、案件质量评查等功能。强化执法全流程记录智能化管理,落实县域执法视音频存储中心全覆盖。常态化开展网上执法巡查,及时发现整改执法突出问题。 10.有效提升大数据服务实战能力。迭代执法数据量化分析应用,健全执法状况白皮书机制,提升对执法质效的整体把控、动态感知水平。建设部署执法码、执法指引、数据魔方等应用,构建全数字化执法智慧评价体系,实现执法画像智能生成、执法状况智能评估、执法培训精准推送、数据模型智能搭建。推动省级执法办案和监督管理数据治理汇聚,实现和部级平台对接融合。 四、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管理 11.完善内部执法监督管理机制。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实体化运行,定期分析研究警种部门落实条线执法监督管理情况,落实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强化警种、派出所法制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日清周结月通报”机制,自上而下、由点及面发挥执法主体自主监管职责。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研究制定行政案件审核指引。 12.强化执法问题防范整治。建立健全案件办理风险防控机制,定期总结、归纳、研判整体执法情况,梳理、剖析、通报执法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推动业务警种常态化开展涉案财物处置不规范、单位违规处罚、阻碍律师会见、积案挂案问题的专项整治,重点纠正执法不作为、乱作为以及过度执法、逐利执法等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典型问题和薄弱环节。 13.正视检察监督正向推动作用。加强对检察监督指出问题的梳理研究,逐案核查重点检察监督数据,定期汇总、分析、通报公安机关接受监督工作情况。高效运行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进一步加强事前沟通协商,减少不当监督情况的发生。不断强化类案问题共同治理,推动构建良性互动的新型警检关系。 五、进一步提升队伍能力素质 14.推进民警执法能力提升。开展执法能力等级认证工作,推动全区公安机关民警的执法能力。常态化开展法律知识测试,鼓励民警参加法律职业资格和高级执法资格考试,分层级、分警种组织法律知识抽测。开展法治讲堂、执法培训、技能晾晒、庭审旁听、建模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全警执法执勤能力水平。依托执法码,进一步深化执法办案积分制,全面、客观记载民警参加法律业务考试、培训、比武及日常执法办案情况,对其执法能力素质进行画像,并融入“三能”积分,注重结果应用。 15.锤炼法制队伍政治素养。进一步强化法制队伍政治建设,筑牢政治忠诚,增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党纪党规、警纪警规,打造风清气正的法制队伍。深化“三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先进典型事迹宣讲,在新征程上展现法制队伍新担当新作为。 16.增强法制队伍业务能力。结合当前法治公安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执法实践难题,组织开展法治理论研究,形成一批情况实、问题准、对策可行的研究报告,为推动工作提供科学决策参考。加强公安法治建设人才培养和储备。积极开展优秀执法制度评选推广,提升公安执法决策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