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22/2024-00110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市生态环境局鹿城分局 |
生成日期 | 2024-01-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22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生态环境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我区各街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创建全域“无废城市”,积极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加强环境监管为保障,严格执法手段,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担当意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扩大实践活动成果。获得首批省级全域“无废城市”、“七张问题清单”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三、四季度我区稳居全省前20、全市第1,其中8月份排名全省第一。现将2022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并提出2023年工作思路。 一、2022年工作回顾 (一)以美丽鹿城建设为着力点,生态创建蹄疾步稳。一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印发《鹿城区2022年度美丽温州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工作责任书》,按照三年行动方案持续开展绿色街道、零污染村建设;丰门街道鞋艺小镇获评美丽温州体验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复评,保留基地12个;打造绿色生产生活体验路线,组织中心片污水处理厂、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境治理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打造体验式、互动式的新型环境教育平台。二是巩固“无废城市”创建成果。全面落实《鹿城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6月创成省级全域无废城市,同时积极部署复评工作;已完成全区无废医院、无废公园、无废工地、无废园区、无废乡村等51个“无废细胞”创建工作,打好2022年度“无废城市”公众满意度提升攻坚战,做到辖区宣传对象全覆盖,确保无废城市满意度有效提升。三是紧盯低碳试点建设。推进省级首批低(零)碳试点镇村(大南街道、樟里村、白鹿洲社区)试点建设,完成第二批省级4个低(零)碳村(社区)的申报工作;根据编制的《鹿城区大南街道低碳试点建设方案》,继续完善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街镇、低碳生活方式四大项目,已完成马鞍池小学光伏项目建设、辖区绿色小区及白鹿洲公园太阳能楼梯灯及路灯建设、绿色低碳体验馆改造升级工程。 (二)以五水共治建设为切入点,全区水质稳妥提升。一是“污水零直排”建设高标推进。持续推进建设12个街镇的17个生活小区建设项目和21个新建排水管网整治项目,总投资额为5.52亿元;新建管网5.05公里、提标改造管网165.5公里;力争将广化街道打造为重点街镇,大南街道、双屿街道和南汇街道打造为亮点街镇。二是河长履职能力提档升级。编制完成我区县级及以上31条河道2021-2023年“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落实区级河长30名,镇级河长143名,区级河长月度履职得分、镇级河长月度履职得分均列全市第一。全年全区464条河段完成巡河14921次,上报、处理问题11187个。三是全区流域治理集中发力。邀请多方省级专家“诊断”,结合“水医院”问诊平台,对全区10条河流(河段)进行精细化排查,构建排查诊断“一张图”,制定河流诊断“一河一方”,开展东水厂断面走航排查分析、吕浦河上游水质提升工程、双井头河综合整治工程、双井头河排水口生态池改造等应急治理工程;已完成划龙桥河、前陈河等7条河道及其沿线整治7.8公里、中央绿轴划龙桥河段河湖缓冲带3公里;江心屿共青湖美丽河湖已完成市级验收、藤桥镇已通过水美乡镇验收。四是治水重点项目奋力推进。全区2022年“五水共治”重点项目44个,投资金额67050万元。已完成鹿城区提升改造农业灌溉泵站机埠和堰坝水闸建设3座、节水标杆小区3个、酒店1个、学校1个、企业1个。 (三)以污染防治攻坚为根本点,环境质量持续变好。一是深化行业整治提升。完成全区227家金属压铸、塑料注塑、橡胶压铸三类行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整治提升197家,淘汰关停30家;完成低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20家、VOCs治理低效设施改造升级100家、燃气锅炉低氮改造4家、工业企业恶臭异味治理5家。二是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柴油车的污染防治监管,已完成柴油车道路监督检测抽测12次、入户抽测200台;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630辆、抽测134辆。三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启动开展温州市鹿城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工作(中央资金项目);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22年土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四是推进小微危废统一收运。组织排查小微产危废企业底数,规范小微危废收运管理,以“应纳尽纳”为目标,持续扩大浙江省固体废物监管信息系统覆盖面,截至目前,签约完成率达102%。五是协调保障疫情防控。加强隔离点医废收集处置规范化管理,省固废信息系统涉疫废物监管模块已覆盖全区所有隔离点。截至目前,累计转运鹿城区隔离点(包括核酸检测点、疫苗点)医废451149箱。 (四)以突出环境问题为聚焦点,督察整改更显成效。一是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管控力指数排名稳中求进。自6月份以来,我局精准发力,将问题主动发现、问题整改情况、举一反三、示范案例谋划等任务形成量化量化考核机制,通过周通报、月排名等方式实现部门街镇之间有效联动,三、四季度我区稳居全省前20、全市第1,其中8月份排名全省第1位。截至目前,已累计录入督察在线省市标问题2694个(其中省厅录用1216个),县标问题10455个;进入省级清单问题3个,市级清单问题13个,区级清单问题36个。已推送省市示范榜3篇,其中省厅分界面示范榜录用1篇。二是央督、省督问题整改有序推进。二轮央督信访件86件均已完成整改;反馈问题9个,完成5个;举一反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36个,完成31个。2021年省委专项督察交办信访件10件均已全部完成整改;反馈问题3个均已全部完成整改;2022年省委专项督察交办信访件5件,4件已完成整改。三是各项督察迎检工作顺利通过。今年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督察,省委督查办、省治水办的专项督察,在督察成为常态化工作时,我局主动作为,积极配合督察、落实整改的行动和成效,顺利完成了各项迎检工作。同时针对督察期间发现的问题,进一步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责任单位,全力开展集中清零整治 。 (五)以智慧环保建设为根本点,执法监管筑牢屏障。一是执法监管再加压。开展“绿剑2022”、医疗机构污水治理、区建筑工地噪声防治联合检查工作、工况异常及重点重复信访企业、绿色护考、排污许可专项检查、区生态环境除险保安等专项执法行动。截至12月底,共出动执法人员8803人次,累计检查企业3574家次,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问题总数888个;查处违法案件87起,其中五类案件6起,移送公安5起,刑事拘留15人,处罚总金额255.9068万元,入库313.77万元。二是队伍建设再加码。参加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执法技能比武,获得成绩优异集体三等奖;区监测站于9月圆满通过6年一次的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会,顺利取得资质认定证书。现共具备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振动、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海水等7大类别123个项目的检测能力,其中新扩项目9项,新增监测方法7个。三是信访工作再发力。2022年以来依托浙江省统一政务平台以及生态环境部12369平台共受理信访举报投诉件356件,涉水23件,涉气156件,噪声146件,固废建设项目等其他类31件,比去年同期减少23%,信访投诉下降幅度明显,同时信访举报办结率高达100%。四是智治建设再冲刺。2022年我局推进环保管家项目11个;环保码申领达100%;实现在线监控联网系统对辖区21家重点污染源企业的24小时监管全覆盖;实现工况监控系统对企业生产、治污设施运行的智能监管;构建我区污染源账户、碳账户数据库,强化废水、废气、固废、碳排放等相关污染因子全覆盖,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多环境要素“一证式”监管,目前已完成录入企业数2838家。 (六)以项目改革创新为突破点,营商环境显著提升。一是推进重点行业“闭环管理”试点。以环保码工作为基础,建立基于“行业企业自律、第三方技术支持、执法监督管理”模式的鹿城区制鞋行业的环境闭环管理体系。二是推进电镀行业“积分制管理”试点。在后京电镀园区构建基于“企业自律”和“积分管理制”模式的电镀行业闭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规模集聚效应,全力打造“环保电镀”、“绿色电镀”。三是推进重点行业“法律体检”试点。以鞋革、电镀、五金、建材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为试点,全面开启生态环境“精准化”“协同化”“长效化”深度服务模式,建立“法律体检”服务长效机制,实施法律体检预警提醒制度,拓展优化服务效能,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帮助企业消除违法隐患,降低违法风险。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一)持续化推进美丽温州点位建设。高质量推进绿色街镇、绿色零污染村建设,争取培育建成一批、见效一批、总结拓展一批;持续深化“美丽温州体验地”建设工作,提升美丽体验功能,按照“创、立、用”的要求强化集群效应,进一步打响美丽温州建设的品牌,以此为抓手切实提升公众美丽温州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高效化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打造蓝天常在、全面达标的清新空气,紧盯PM2.5、AQI优良天数比率等指标,推进PM2.5和O3“双控双减”,全面深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加强NOX和VOCS协同减排,编制第19届亚运会鹿城区环境质量保障方案,做好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打造“五水共治”、水岸同治的碧水空间,争取2023年获得中央水污染防治补助资金,完成鹿城区横山河、山根河、荫溪流域水污染治理及水生态环境提升项目;深化完善2023年“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计划项目布局,2023年拟启动全区11个街镇的生活小区类雨污整治项目67个,初步估算投资额3.686亿元;充分利用“水医院”问诊平台,全面提升断面水质达标,强化流域治理。打造全域推进、全程管控“无废城市”,充分发挥区无废办牵头抓总作用,持续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复评(提星)工作,继续打通产生、贮存、收运、利用、处置环节全过程闭环管理,实现小微统一收运单位、危废处置单位相关工作进行量化打分和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危险废物违法处置行为。打造主动发现、协同控制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坚持主动防控和系统管理,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结合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利用“人防+技防”的环境执法监管网络,提高问题发现率。 (三)常态化推进督察问题的整改销号。继续推进央督省督剩余反馈问题、央督举一反三问题、七张问题清单问题、美丽温州披露问题、2022年省督重点关注问题整改,确保在规定时间节点前不折不扣完成各类督察清单的整改销号工作。主抓“七张问题清单”和“生态环境问题发现·督察在线”平台考核考绩工作,深入研究薄弱点,做大做强蓄水池和清单库。针对“七张问题清单”平台交办问题,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牵头整改和督导工作,不断强化问题整改质量,确保按期完成整改销号,争取提前完成加分。积极谋划典型示范案例,做好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工作,努力提高整改办结质量,为申报示范案例打好扎实基础。 (四)规范化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强化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八小时之外严守纪律规矩的意识仍有所松懈,还需继续加大频度、力度以及强度,进一步敲响廉洁自律思想警钟。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缺乏廉政建设有效制度、廉政风险隐患核查手段及违规问题追溯能力,还需继续频度、力度以及强度,进一步筑牢廉政风险预警防线。深化权力监督制约工作,对基层执法工作的规范性廉洁性缺乏全过程监督机制,对基层执法工作小微权力存在监督盲区,还需继续加大频度、力度以及强度,进一步夯实廉政监督制约阵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