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1003/2024-00188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局)
生成日期 2024-01-0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鹿城区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思路


2022年以来,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和国内新冠疫情冲击明显的超预期影响,全国上下各项经济指标明显走低,鹿城区工业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经济发展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冲击时还要严重。对此,我局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号召,以超常规的帮扶力度积极引导预期,以“真招实策”“真金白银”“真情实意”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助力稳定鹿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22年,我局获得全市深化改革开放成绩突出集体、全省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市、区)创建培育名单等荣誉;“先锋纾困”党员助企服务获评区直机关“书记领办实事”十佳项目;局机关获评提升型清廉机关;鹿城区企业服务综合平台获评国家级示范平台;数字经济工作屡创佳绩,皮革制鞋产业大脑入选省产业大脑优秀案例并在全省作典型发言,成功承办“2022全国信息消费城市行(温州站)”等国家级大会。

一、重点工业经济指标情况

2022年1-11月,全区376家规上企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68亿元,同比增长2%,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4.4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制造业投资15.18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3.81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市平均3.4个百分点。完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2.1亿元,同比下降10.9%。

二、2022年重点、亮点工作

(一)突出“稳”字,不断夯实经济基础。一是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全面贯彻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及总链办工作机制,梳理鹿城区鞋业、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四大特色产业链,由区主要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配套组建链长制服务班底,及时化解各产业链发展的重大难题。研究制定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通过“四图”作业实施“一链一策”,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支持产业链发展。二是持续开展数字化改革。以皮革制鞋产业大脑为核心,积极打造数字经济系统,围绕数字经济系统4.0架构开展建设,着眼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造7条跑道。全力打造皮革制鞋产业大脑。一期已上线省平台运行,并输送16个能力组件,累计注册点击量超过4200余次。二期四大应用(鞋采宝、鞋销宝、鞋智宝、鞋工宝)建设将持续助力皮革制鞋行业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破解鞋业采购、营销、用工、数字化等方面短板。三是加大企业梯度培育力度。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榕树计划”,为经济增长培育一批生力军。建立2022年度“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预计全年“小升规”63家以上、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家以上,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82家,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

(二)突出“增”字,全力推进“增资扩产”。一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针对优质企业用地难问题,排摸全区可用工业用地,并针对每宗地块逐一制定出让攻坚计划,加快推进工业用地做地出让,形成制造业投资新的增长点。今年以来,已完成工业用地供应14宗302亩。二是推动重点项目提质提速。开展全区“增资扩产”企业(项目)排摸,重点排摸现有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项目,包括工业供地、二次开发、设备购置、村二产标准厂房建设等工业投资项目,形成区级“增资扩产”项目库,坚持持续跟踪、靠前服务,帮助企业跑好审批、落实政策、解决具体问题。截至目前,增资扩产项目储备数52个,完成率148.6%,新开工35个,完成率116.7%,竣工18个,完成率150%,1-11月完成投资13.24亿元,完成率110.3%。三是深入推进两化改造。强化政策宣传与刚性兑付,通过实施技改项目预补助制度,缓解技改企业资金压力。加大推进瑞星鞋业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培育力度,加快有效模式复制、移植和推广。深入排摸企业意向投资项目,组织申报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项目等优惠政策,提供专业化融资服务。依托智能改造项目库,重点抓好17个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省重点技改项目建设,确保尽快建成、投产达效。全年新增智能化改造项目127个,新增节能改造项目21个,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220台。

(三)突出“实”字,打好助企纾困组合拳。一是多点发力宣贯惠企政策。集成出台区级“助企纾困30条”“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36条”等组合式助企纾困政策包,在保持省、市政策贯通的基础上,精准聚焦鹿城区企业发展突出问题,在发挥消费券杠杆作用、规上工业企业新居民职工优惠配售住房、小升规企业租赁厂房补助、工业企业稳生产奖励等方面进行政策加码,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保障制度供给。同时,第一时间编制政策宣传电子书,依托“鹿城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掌上鹿城”“小鹿说税”线上直播与点播课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各项减负降税惠企政策,“线上”“线下”联动解答企业、群众热点关切问题。二是打造“全链条”助企机制。区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通过“助企开门红”“三服务”等活动载体,赴挂钩联系企业走访调研,宣传解读惠企政策,提振企业家信心。完善全区科级领导助企帮扶网络,制定全区667名助企干部对接联系901家企业清单,“点对点”“一对多”下沉力量,从严从紧推动疫情防控各项举措落实落细。今年以来,全区助企员累计走访企业4488家次,排摸企业保物流、保员工、保资金链、保订单、保重点等“五保”等问题928个,除用地等难题外,问题均得到妥善化解。三是突出惠企暖企实效。切实打通惠企政策“绿色通道”,进一步促进奖补政策推动政策直达快享,持续落实新一轮减负降本政策,最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以来,全区累计为企业减负33.94亿元,惠及市场主体52.06万家次,经信领域兑付奖补资金8192.66万元,为企业送上“及时雨”,蓄满“资金池”。为解决工业企业物资运输的“燃眉之急”,在4月27日“浙江省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系统”上线次日,我局率先为温州市瑞星鞋业有限公司办理全区首张车辆通行证。截至目前,共办理工业企业物流通行证58个,办理率100%。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排摸梳理问题13个,金额共计232.74万元,并于6月底全部完成清欠。

三、2023年工作思路

总体目标:2023年,我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为工作总载体,聚焦五大短板,用好五大抓手,实现五大突破,推动工业经济稳进提质,推动“中国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为鹿城奋力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夯实物质基础。

五大突破: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增速达到6%;制造业投资突破17亿元,增速达到6%;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速突破10%;规上工业企业数突破400家,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突破30家;亩均增加值突破180万元/亩。

新的一年,我们将聚焦“产业集群不突出、龙头企业不够多、项目支撑不够足、用地空间不够多、发展环境不够优”等五大短板,具体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以“产业链链长制”为主抓手,深入实施“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一是推动传统支柱产业重塑再造。立足中国鞋都核心区,整合提升一批鞋业低散乱企业,集中一批高成长性鞋类企业,同步拓展中国鞋都四期、五期,保障鞋业扩大产能空间要素支持。开展制鞋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专项行动,针对制鞋行业涂胶、喷底、裁剪、烘干等工艺环节智能化程度低、人工依赖度高、产出质量不稳定的行业痛点,探索制定制鞋关键环节数字化改造专项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尝试开展小模块、轻量级数字化应用改造,培育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绿色数智制鞋企业集群,力争全年新增鞋企智能化技改项目50个,兑现技改补助资金1000万元。围绕制鞋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通过政府、企业、协会三方联动,每年度组织召开12场以上产业链企业现场对接交流活动,邀请龙头企业、资本机构、行业客户、科研组织、高层次人才等产业链上下游代表,开展全要素信息交流,促进产销对接、产融对接、产才对接,推动重大成果落地。二是推动新兴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德政都市工业园区打造,会同中关村信息谷打造数字经济园区,谋划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地。充分利用国际未来科技岛等平台,招引数字经济企业,提升未来发展空间。加快数字经济企业培育,争取翼能等企业上规入统。持续以“皮革制鞋产业大脑”引领制鞋行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建设产业大脑二期,破解皮革制鞋行业中小企业采购、营销、用工、数字化等方面短板。三是加快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区。谋划中胤鞋类特色基地、温州时尚智造设计中心等高能级时尚产业平台,配合做好鞋博物馆筹建工作。首次启动区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为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提供储备库。打造一批示范企业,争创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以上、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以上、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家以上。积极配合首届“红靴奖”中国国际鞋类设计大赛组委做好后续作品评选和宣传工作,将赛事涌现的优秀作品和成果转化落地,进一步提升赛事影响力。

(二)以专精特新培育为主抓手,构建优质企业梯队格局。一是实施小升规企业“阳光雨露”行动。完善小升规培育体系,加强数据模型综合分析,科学建立小升规培育库,完善经信、税务等多部门联合的专班机制,逐月开展培育企业运行监测。加快新兴产业企业升规,联合发改、科技等部门,加强科技型、数字经济产业的小微企业入库培育力度。挖掘鞋业升规新潜力,加快“升规十条”、“鞋业九条”等政策制定出台,打造“西部新城”政策洼地,加快引育工业型总部企业及项目,做好企业入驻、投产、升规一条龙服务指导,通过综合施策,引导企业爬“坡”上“规”,力争全年净增“小升规”企业50家以上。二是实施“专精特新加快成长”行动。面向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等新兴集群,提早谋划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隐形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金字塔式培育成长梯队,建立企业培育库,加快现有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转化,引导人才、科技、市监等部门广泛参与,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投入、人才培育、新产品研发,指导企业做强做精细分主业。争取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0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聚集地。三是实施头部企业“揭榜挂帅”行动。开展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揭榜挂帅”活动,针对我区鞋业、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链,选取头部企业开展揭榜,给予企业技改、土地、人才、创新、融资等资源要素保障。同时,加强对瑞星鞋业、长城搅拌等已揭榜企业的指导扶持,确保企业按照年度进度稳步提档,力争2023年新增1家以上产值10亿元企业。

(三)以实施“两化两增”为主抓手,做强做优“增资扩产”项目支撑。一是深入推进“千企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展自动工段、智能产线逐级改造提升,选树一批示范“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最美工厂”。鼓励传统产业企业积极申报技术创新项目,同时加快智能制造示范引领,以巨一集团有限公司创建省级数字化车间为契机,加强典型宣传,助力企业“机器换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60个以上,新增应用机器人200台以上,新增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5家以上。二是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进绿色低碳园区建设,以新二代科创园等一批小微企业园区为试点,推广建设屋顶光伏、光热、地源热泵和智能微电网,强化能源梯级利用,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工业体系。支持企业对标先进,加快基础设施、运营管理、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开发、环境排放等方面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力争创建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园区、工厂10家以上。三是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加大工业用地供给力度,强化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争取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做强工业企业用地保障。强化“增资增产”项目谋划,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引导企业“增资增产”,强化领导挂钩、项目储备、闭环推进、全生命周期服务指导等措施,完善过堂会、双周调度会等机制,加大促开工、促进度、促竣工、促投产推进力度,2023年力争新开工增资扩产项目20个以上、竣工10个以上,实现投资额8亿元以上。

(四)以产业平台提质增效为主抓手,全力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一是全面提升老旧工业区层次能级。推动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14条政策举措全面落地,加快推进第一批“1+9”个试点区块改造提升进度,积极引导国有企业、村级集体、头部企业和园区运营商参与老旧工业区改造,探索产权集中再开发、定量不定位分割等方式,全力盘活存量用地,腾挪产业发展空间,争取全年改造提升低效工业用地800亩以上,拆除重建 400 亩以上,实现再供地 300亩以上,新开工建设工业厂房4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一批老旧工业区改造示范亮点。二是深入推进小微园提质增效。深化实施“百企万园”小微企业园示范引领工程,引导园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运营管理服务水平,全力推进全区小微园实现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将小微园区建设成果聚点成面,实现园区企业亩均税收达到15万元以上。开展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提升园区效益,争取全年新开工小微企业园1个、新竣工2个,开展绩效评价园区11家,新认定三星级以上园区1个。三是强势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持续加大高耗企业排查力度,联合区发改、区供电分局等单位推进高耗企业筛查工作,对能耗强度大的低效企业开展部门联合整治。强化低效企业提升工作,结合年度亩均评价公示结果,筛选用地、用能大但经营效益差的低效企业作为整治重点,加大亩均税收低于5万元(轻工园区8万)的低效企业出清力度,力争全年完成高耗低效企业整治120家以上。

(五)以“助企纾困”“两万行动”为主抓手,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一是推进降本减负再加码。持续落实新一轮减负降本政策,持续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2023年争取为企业减负20亿元以上。通过两万干部“送上门”、街镇网格“贴身宣”、信息平台“精准推”等形式,持续落实各项惠企纾困政策地毯式、全方位、组合式宣贯,进一步提高平企业知晓率和满意度。依托政策兑付平台和大数据共享,进一步促进奖补政策兑现自动化、便利化,将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二是推进助企服务再深化。纵深推进“万名干部进万企”专项行动,发展壮大“先锋纾困”党员助企攻坚队,推动党员干部全力投身“党建+服务”助企纾困攻坚行动。落实关键企业、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助企服务,抓好保物流、保员工、保资金链、保订单、保重点等“五保”工作,化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广应用“帮企云”2.0平台、“96666为企服务热线”,实行企业难题闭环管理,确保2023年企业问题化解率达95%以上,帮助企业做好难题化解、政策落实、创新发展等服务工作,助企健康发展。三是推进产业人才再集聚。加快构建产业人才梯队,加快引进落地一批企业高端创新研发人才,加快培育青年企业家、卓越工程师等企业高层次人才及中坚力量,产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育人”,创新构建“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加强产教融合站点建设,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提高大学生留温意愿,2023年争创温州市产教融合示范站点10家。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