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龙,祖籍永嘉县枫林镇,1902年出生于温州城区荷花路(今鹿城区大南街道)。孩童时的他聪明机灵、开朗活泼,当过油行的学徒,1916年考入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师从著名教育家王景甫先生。“五四”运动时期,温州学生在王屏周、郑振铎等带领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和新文化运动高潮。徐文龙就是这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他的革命意识迅速觉醒了。 仅存的徐文龙烈士照片 1924年早春,胡公冕来温选拔进步青年参加即将开办的黄埔军校。徐文龙首先响应,赴粤应考,于同年4月被黄埔军校第一期录取,毕业后他留校担任第二、三期教官,并参加海陆丰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徐文龙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7月参加北伐军第一路军叶挺独立团。10月,在北伐军总攻武昌之役中光荣负伤,经组织安排回温州疗养并参加“温独支”活动。 返温后,徐文龙在龙湾、白楼下一带开展农运活动,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温独支”遭到严重破坏,革命陷入低潮。为了逃脱追捕,徐文龙利用多层关系才从温州脱身,但终究引起反动派警觉,把他列入“清党”名单。1930年3月,永嘉农民在胡公冕、雷高升等领导下揭竿而起,举行武装暴动,徐文龙获悉便星夜南下,参加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工作。 由于徐文龙在反动派围追堵截的危险处境中仍能“游刃有余”,多次逃脱,因此组织决定派他从事地下工作。徐文龙在地下战线充分利用他丰富的社会知识和高超的扮演技术,“千面”形象深入人心。在城镇,徐文龙经常化装为皮货商出入各种场所,某天他正在家里吃饭,国民党特务突然闯入,徐文龙听到动静后立刻冲到后门乘小船遁走,留下特务在家里四处翻找。又一次,徐文龙走在路上发觉被敌人跟踪,难以甩开,于是他疾步走进一家工坊,出来时改头换面已是全身油污的工人装束,敌探根本没有发现,待回过神来徐文龙早已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农村,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徐文龙在平阳和永嘉山底等处活动时,即使敌人知道有徐文龙这一号重要人物混在农民中,但始终无法在众多农民之中搜寻到他。 1933年初,蒋介石亲率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福建前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出现了厌战、反蒋、抗日的进步倾向。党组织敏锐捕捉到这一讯息,派遣徐文龙打入十九路军内部,从事地下策反工作。不久,徐文龙得到情报,蒋介石犒赏闽粤赣围攻军何应钦部的10万元银圆即将途经福建,他认为这是打击反动派嚣张气焰的绝佳机会,于是向党组织申请执行任务。获批后,徐文龙便组建精锐力量,把这10万银圆半途截获,上缴中央苏区。事发后,徐文龙身份暴露,被国民党通缉。 1933年银圆 被通缉后,徐文龙多处辗转,先是逃到宁波奉化他老丈人家,后又潜回温州。1933年9月20日夜,由于邻居告密,徐文龙在南蝉桥被敌发现。他虽有反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得脱身,斗至虞师里口时被敌擒获。半月后,在押赴刑场时,徐文龙一路高呼“共产党万岁”,最终英勇就义在九山湖的落霞潭畔,时年31岁。 人有“千面”,唯心最真。徐文龙戎马倥偬的一生很多时候不得不扮演其他人,他虽有“千面”,但是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却从来没有变过,他的真心是最真实最真切最让人感动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