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05/2025-52476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科技局 |
生成日期 | 2025-03-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24年,鹿城区科技局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和省厅、市局的决策部署,围绕“科技创新强、产业能级高、创新主体活、创新生态好”等方面提能增效、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呈现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势头。总结起来为“三个破零、三个突破、三个新高”:一是在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省改革成果典型案例三方面实现了破零;二是重点工作取得三个重大突破,即全社会R&D占GDP比重首次突破2%,国家高新企业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数量突破2000家,累计孵化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三是重点指标创造了三个新高,即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幅度全省第3,全社会R&D经费投入增速全省第5,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增速全省第10。 一、2024 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搭平台、聚要素,在载体建设上“求突破、筑高地”。一是聚焦高能级科创平台加速建设,出台《鹿城区科技创新平台暂行管理办法》,以创建省级高新区为引领,协同打造中国(温州)智能谷科创产业战略平台,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积极对接四川大学、信通院等高校院所,正式签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9号机器人、百度云等平台进驻中国(温州)智能谷,落地四川大学新材料与数字时尚温州创新中心,揭牌运营温州市未来城市研究院。新落地的四川大学新材料与数字时尚温州创新中心主持制定的皮革耐磨性能的测定泰伯尔法获国家标准证书;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获中央科技委第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子课题项目,并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建立人才联培机制;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平台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批准的CNAS实验室认可资质;温州未来城市研究院新型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浙江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温州大学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成功承接平阳博物馆自然厅的陈列布展工程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项目,合同金额超800万元。中关村信息谷温州创新中心引进的陈十一院士产业化项目十沣科技投资4.5亿元打造的智慧能源综合体一期项目正式投用。二是聚焦高科技创新主体加速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科技企业群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至目前,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12家(累计突破20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76家)。三是聚焦大孵化器集群加速发展,率先举办全市首场大孵化器比拼活动,深化“盘活老旧工业资源+专业运营机构”的孵化载体建设新模式,成功引进百度(颐高)、杭州三大不六等2家专业运营机构,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孵育服务。今年新增孵化载体14个、孵化面积45.16万平方米(累计孵化面积108.92万平方米),入孵创新项目665个,集聚青年人才5802人,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孵化器1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累计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11家、市级孵化器2家、市级众创空间5家),2023年度考评优秀(A类)省级备案众创空间1家;与中关村合作共建中国(温州)智能谷软件园,首批入驻特来电、中科曙光等16家高精尖技术企业。 (二)抓指标,强弱项,在创新比拼中“求跨越、争晋位”。一是全力做好研发投入提升。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攻坚行动,实现2023年全社会R&D增速25.3%(排名全省第5);占GDP比重2.02%(首次突破2字头),提升0.29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3)。大力实施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双清零”工作,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新认定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0家(累计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2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46家)。二是全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立“9+1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专班,建立“两张清单”工作机制,进行重点任务专项晾晒,深入挖掘科技服务业领域高新投资项目,1-12月全区完成高新投资56.24亿元,较上年增速65.2%。三是全力做好技术成果交易。深入开展技术交易额挖潜工作,在成果转化交流、技术合同挖掘、科技创新政策引领、合同认定登记指导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年技术交易总额实现147.52亿元。 (三)引人才,育项目,在能级提升上“强支撑、塑引擎”。一是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深入实施“瓯江风起潮涌”重大人才工程,精心举办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等 “以赛引才”品牌。推荐2024年度“瓯越英才计划”共9名,其中3人进入答辩环节,排摸省级引才计划的青年人才1人、省级培养计划的领军人才3人、青年人才1人。外籍高端人才及专业人才来鹿数148人,完成数排名全市第2。二是孵化高端人才项目。成功签约加拿大工程院李晨钟院士“电子微生物生长分析仪”项目;陈十一院士领衔的十沣科技智慧能源综合体项目正式动工;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赵海涛博士团队钙钛矿材料及其太阳能电池数字制造项目获批2024年度温州市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并获得天使基金及科创项目经费等4200万投资。三是培育优质企业项目。积极推广科技副总、科技轻骑队等助企服务模式,选派19名“科技副总”、12支科技轻骑队入企服务1487次,为企业解决项目攻关、技术指导、成果转化等难题共435项,辐射科技类企业214家,企业获得各类科技政策补助奖励达3740多万元,成功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项,其中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7项,浙江长城搅拌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项目获今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禾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全市唯一的企业独立完成课题)。 (四)谋改革,优服务,在创新环境上“强保障、建体系”。一是成果转化提质增效。首创“拨投联动”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通过引人才、投资金、拨经费、转股权、设基金等系列举措,有力有效地助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拨投联动”机制已向14个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分批拨付4200万元科研经费,吸引社会资本投入2.1亿元,落地2只亿元规模基金。二是开放共享科技资源。聚焦科技资源融合利用,率全市之先集聚辖区内重点科创平台面向企业免费共享科研设备仪器和软件,首批免费开放设备共88台(套),总价值约6000万元,累计为236家企业提供仪器设备服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2亿元。三是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全力推进科技赋能、科技金融等增值服务,修订完善《鹿城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业绩考核管理办法》,新增总资金规模7个亿的大孵化器子基金2支,创新推出科技金融产品菜单、孵化贷等八大科技金融举措,探索政银企“白名单”,全面推广科创指数贷,为初创型科技型企业累计贷款50.16亿元。 二、2025 年工作谋划情况 2025年,区科技局将积极围绕省市区相关重大会议精神,按照省“315”科创体系,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强、产业能级高、创新主体活、创新生态好”战略蓝图实施,系统打好科技创新“一带两区三高四平台五支撑”组合拳,高标建设“瓯江科创带”,联动创建“省级高新区、省级经开区”,做大做强“高能级创新平台、高科技创新主体、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快打造“中国(温州)智能谷、瓯江总部港、中国鞋都、国家农业科技园”四大标志性平台,全面强化“科研投入、项目招引、空间孵化、基金引导、政策服务”五大关键支撑,加速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出“五重清单”(即重点指标、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点举措)推进各项工作。 (一)狠抓重点指标提升。一是聚焦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围绕规上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服务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等六大主体开展研发投入攻关工作,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15%,占GDP比重2.20%,提升幅度争取保持全市前3。二是聚焦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比。紧盯重点企业如海特克动力、禾本科技、瑞星鞋业等10家研发超1000万的企业及研发下降较为严重的企业,做好数据的指导服务工作,争取实现全年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占比3.80%,全市排名“保4争3”。三是聚焦“两高”提档升位。一方面重点围绕10个体量大的亿元以上高新投资重点项目储备,确保项目进度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全面帮扶产值亿元以上负增长的企业,一对一重点辅导工作,深挖高新产值潜力,争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超60亿元、增速超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3%。四是聚焦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和“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持续做大创新主体,争取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五是聚焦大孵化器集群建设。高标建设百万方级大孵化器集群2.0版,紧抓智能谷建设契机,积极对接招引启迪之星、蓝奥集团等各类专业运营商,积极谋划、并联推进全区孵化空间建设,争取新增孵化面积3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00家,新增青年人才3100人。 (二)狠抓重大项目推进。一是积极谋划推进“两重”项目。全力推动“两重”项目推荐申报,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谋深谋细项目,针对已储备的项目要进一步完善项目备案号、项目用地等信息,加快项目入统进度。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强与市科技局、区直有关部门和属地街镇的沟通协作,明确项目审批和评审渠道,做好项目材料包装和上报工作。二是提速建设“千项万亿”科创强基重大项目。紧盯温州金融科技文化中心、正泰温州数智科创大楼等2个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展,加快推进鹿城西部生态新城科技产城融合项目(一期)B-21地块、B-22地块、鹿城万洋科技城建设项目等3个新建项目早日开工入统,争取2025年“千项万亿”科创强基重大项目投资超7.5亿元。 (三)狠抓重大平台建设。一是协同创建省级高新区。实时联动鹿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紧扣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四大维度”,协同发力打造“两带三区”空间格局,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串联时尚鞋业、智能装备和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产业等特色产业,共同促成一批亿元产业项目开工落地,提升鹿城数字时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发展能力,高质量完成省级高新区评价工作。二是合力建设中国(温州)智能谷。围绕“六个一流”建设要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化和创新应用,协助招引智能谷整体运营机构,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协同建立项目招引目标清单,按图索骥推进项目招引。结合智能谷确定的主要领域和方向,积极对接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争取在智能谷设立创新应用平台、成果转化中心,落地一批高层次人才及项目,助力建设通用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三是紧抓重点平台建设。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申请国家、省级项目1项以上,与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建立人才联培机制,引进E类及以上人才10人,引进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平台及入驻企业产值5亿以上,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新材料与数字时尚温州创新中心基本建成时尚舒适度中心、碳中和新材料中心、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中心,引进E类及以上人才5人,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项以上,主持或参与制定鞋类国家、行业标准6项以上,在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年度考核中力争优秀档次。四是加速布局新型研发机构。锚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装备以及本土传统产业发展需要,深入对接哈工大、西电、国防科大等高校院所,来鹿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引导中科先进院、温大元宇宙、未来城市研究院、鞋革研究院提档升级,争创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025年实现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破零。定期开展平台晾晒比拼活动,强化科创策源。五是推进平台赋能产业发展。立足“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实现科创平台技转中心或成果转化公司全覆盖,打造“科创集市”品牌,谋划“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解题”新范式,建立高校院所、科创平台科技成果常态征集机制,开展成果对接交流活动、推介科技成果活动20次以上。深化科研设备共享机制,联合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联合实验室等产业化平台,助力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转型升级。六是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紧跟国内外最新前沿技术,依托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中关村信息谷•温州创新中心、四川大学数字时尚与新材料温州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以跨界融合的方式,超前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在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性、颠覆性成果。 (四)狠抓重大改革实施。一是全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探索“政企联动”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机制,协助企业联合市内外高校院所解决“卡脖子”技术攻关难题。二是全力推动科创平台提能造峰。探索“拨投联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版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项目专项资金与拨投联动机制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招引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智造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秀项目在温州落地转化。三是全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探索建立平台、企业伙伴机制,谋划“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解题”新范式,助力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全力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探索“政银担三联动”方式,推进“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联合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开展三方合作,支持科技型企业特别是无法正常融到资金的初创型科技企业,结合融资担保公司评估结果与银行系统测算的信用额度,获得担保融资贷款,让初创型科技企业获得雪中送炭般的资金支持。探索设立“投资经理人”模式,与科创平台、孵化器和科技型企业建立合作,提供融资对接、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并深入了解初创企业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灵活的金融产品。 (五)狠抓重点举措落实。2025年,我们围绕创新鹿城建设,大力实施“六大行动”,一是实施产创双链融合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协同打造中国智能谷未来产业先导区,探索创新产业要素优化配置新模式,构建创新链产业链实质性融合,构建多维合作创新联合体,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实施科创平台提质行动,探索企业化管理运作模式,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三是实施创新资源优化行动,全域谋划科技创新“五个全覆盖”,助推全社会R&D经费投入提升,建设“两高”专班联动运作机制,推进“两高”指标进档升位。四是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完善创新主体梯队化培育机制,加速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重构科技计划项目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五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六是实施大孵化器集群迭代升级行动,聚焦大孵化器集群面积拓展,推进创新项目招引提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