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0年,我区经济总体较快增长,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农村居民增收环境总体趋好,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增幅加快。农村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 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687元,比上年增加1476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71 元。同比增长12.1%,低于全市0.9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一、农村居民收入分结构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677元,比上年增加892元,增长15.4%,增幅与2009年持平。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60.4%,是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工资性收入中,农村居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人均1760元,比上年增长16.9%;在本地企业中得到的劳务收入人均为4195元,增长28.2%;外出务工有所减少。

     (二)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幅回升。2010年,全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人均2721元,增幅比2009年提高21.2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快速增长,同比增长23.5%。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业收入都有较快增长。一产经营与非农经营的比重由1:8.6上升为1:6.9。

  (三)非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全区农村居民非经营性收入人均为4289元, 占总收入的31%,同比增长14.6%, 对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37%。其中:财产性收入人均2735元,增长10.3%。主要来自于租金和集体分配红利,增长分别为15.3%和8.6%;转移性收入人均1554元,增长22.9%。主要得益于离退休金养老金和寄回带回收入的增长。

   二、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2010年,我区农村居民增收渠道拓宽,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非经营性收入增幅全面提高,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一)全年收入增长较快、增幅逐季提高。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幅一季度为11.0%,上半年11.1%,1-3季度为11.8%。全年纯收入13687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全市11个县(市、区)比较:鹿城区农村居民纯收入居第4位,低于龙湾、瓯海和乐清;增速居第9位,仅快于龙湾(12%)和瓯海(12%)。   

  (二)收入差距有所缩小。2010年,城乡之间、农村居民内部之间收入差距均有所缩小。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3%,低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幅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由2009年的0.321缩小至2010年的0.283。

  (三)农村居民从事家庭经营偏低。在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和非经营性收入的比例为49:20:31。工资性收入是我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非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补充。中心城区三区比较:龙湾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55%,瓯海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26%。我区农村居民从事家庭经营有待提高。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回升的主要原因

  (一)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标准提高。随着我区经济形势好转,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增加, 招工难频现,农村居民就业机会明显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工资标准,还是零散工的雇用工资标准,均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居民本地就业比重明显提升,使得农村居民务工收入得以持续稳定的增长。而教师工资补发、村干部工资的提高也是推动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扶持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经营一产收入提高。近年来,我区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持力度,在农村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由农村居民参股、共同经营,种植稻谷、水果和养殖渔业。有了政府的扶持,农村居民就像吃了“定心丸”,从事一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由于2010年主要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提高,直接提高了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特别对以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农户,增收作用尤为明显。

     (三)经济形势回暖,增收环境趋好。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的趋暖,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增幅比上年提高21.2个百分点,家庭经营一产和非农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增幅比上年分别提高18.3和20.8个百分点。

     (四)政策因素拉动,转移性收入增加。养老金收入成为转移性收入的新亮点。农村60周岁以上新型养老补助的全面实施以及参加失土养老保险人数的增加、离退休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增长。

  四、2011年影响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建议

  展望2011年,我区农村居民增收有许多利好政策,国家“十二五”计划把民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列为政府工作重要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三分三改”为核心,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1+X”村镇发展模式;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我区“十二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等等,都将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继续稳步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制约明年我区农村居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依然较多。一是工资和养老金的增长趋缓。2010年工资标准的提高、乡村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以及基础养老金的发放这些政策是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拉动因素,而在新的一年消退,这两块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加大;二是物价的调控对农业产业的影响较大。2010年一产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农产品价格上升的拉动,这种上涨往往是不可持续的,不具有常规性,农业增收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

  (一)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多渠道实现农村居民增收。

  一是要制定符合有利于农村居民增收的政策,加大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流动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房集聚改造建设。二是要支持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增加政府投入和技术支撑,拓宽种植、养殖渠道。三是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引导大的集团企业实行订单收购、寄养联养托养、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村居民就业机会。四是积极探索建立以保险机构为主体,政府适当补助、生产者互保的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农业稳定增产。

  (二)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拓宽就业门路。在我区农村住户所有的劳动力中,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占到68%,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居民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加之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减少了增收的机会。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不断拓宽就业门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人才培训体系,通过技能培训使农村居民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提高农村居民就业机会,维护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

  (三)鼓励农村居民创业,增大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我区农村居民经营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0%。基于我区农村居民经营的本身缺陷,低、小、散、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要想方设法,对小而散的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积极引导。政府要出台一些激励措施,促进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农村服务业。鼓励外出经营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与家乡建设,并为之创造宽松的环境,拓展农村居民增收的渠道。  

  (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品牌农业。继续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种植业方面,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油料、甘蔗、草莓、柑橘等作物的生产水平;养殖方面,在稳定生猪、禽蛋生产的基础上,提高牛羊生产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农产品。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