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进步,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据初步核实,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为560.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8.4%(“同比增长”、“同比下降”以下简称“增长”、“下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亿元,下降3.8%;第二产业增加值163.89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395.24亿元,增长9.4%。第二产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为21.3%,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为78.8%,拉动经济增长6.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3︰30.6︰69.1调整为0.3︰29.2︰70.5。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78910元,增长7.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57美元,接近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

  物价上涨超越预期。在全球流动性过剩致使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下,物价上涨幅度较大。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3%,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消费品价格上涨4.4%。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七涨一跌”趋势,上涨的七大类有:食品、医疗保健、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价格分别上涨8.2%、8.2%、6.3%、1.3%、0.8%、0.7%和0.5%,下跌的衣着类,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8.9%。

  市场信心稳步回升。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年末反映市场信心的两大指数稳步回升,继续维持在“较为景气”区间。其中,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30.1点,比上年上升7.1点;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信心判断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3.6点,比上年上升7.3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持续回暖基础不稳固,投资驱动能力不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压力依然很大,通货膨胀和加息预期加强,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等。

  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

  指   标   单 位 2010年 2009年 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 亿元 560.62 505.74 8.4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395.24 349.32 9.4

  农业总产值 亿元 3.01 2.86 -4.6

  工业总产值 亿元 577.70 490.29 1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30.51 459.33 18.4

  外贸出口额 亿美元 28.36 21.75 32.1

  旅游总收入 亿元 85.01 73.97 14.9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4.49 31.58 9.2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8.75 16.96 10.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31666 28699 10.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13687 12211 12.1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回落明显。受春汛、梅雨期雨量大增和畜禽养殖向周边地区转移等影响,农业生产出现回落。201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降4.6%。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1万亩,下降1.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0万亩,增长1.1%,粮食作物总产量1.87万吨,下降2.4%。蔬菜播种面积1.86万亩,增长6.0%,产量2.50万吨,增长4.4%。全区生猪出栏7.37万头,下降13.1%;家禽出栏508.27万只,增长4.6%;肉类总产量为1.15万吨,下降4.1%。

  农业产业化档次不断提升。2010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协会8家,累计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协会32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个,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家、森林食品基地1家、无公害农产品10个、中国绿色食品14个、有机食品2个。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庄整治全面推进,全年投入整治建设资金3400万元,比上年增加325万元,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15个,村庄连片整治乡镇1个,创建全面小康农村社区1个,新建新农村电气化村3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年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2.68亿元,比上年增加0.23亿元,完成河道整治水利工程31项、应急水利工程8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稳步推进,实行村干部报酬最低保障制度和离职村干部定期生活补助制度,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实现率100%;村务公开规范化建设达标数141个,达标率100%;创建市级民主法治村11个;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达9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继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216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41.1%,其中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350人,转业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12名,专业农民农业技能培训310人,预备劳动力培训人数344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恢复性较快增长。2010年,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持续回升,工业生产呈现较为强劲的回升势头。全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77.70亿元,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58.90亿元,增长19.5%,轻工业总产值265.41亿元,增长20.5%,重工业总产值93.49亿元,增长16.7%。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9.43亿元,增长29.1%,高出总产值增幅9.6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5.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加工和电力生产等四大主要高耗能行业产值22.28亿元,增长10.5%,低于总产值增幅9.0个百分点,占总产值比重的6.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亿元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区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9家,比上年增加3家,实现产值207.40亿元,增长16.5%;其中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11家,与上年减少1家,实现产值96.98亿元,增长12.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皮鞋3.10亿双,增长7.2%;眼镜0.80亿副,增长14.6%;程控交换机104.23万线,增长14.8%;锁具618万把,增长8.3%;发电量5.89亿千瓦时,增长23.4%;服装0.68亿件,下降2.2%。

  建筑业平稳增长。2010年以来,全区建筑业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行业内部结构,提升资质档次,拓展市场领域,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全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173家,比上年减少15家,全年实现总产值151.88亿元,增长9.4%,其中在外省完成产值63.25亿元,增长20.9%,占总产值的41.7%,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80.65万平方米,增长37.8%;期末从业人员7.81万人,增长13.4%,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0万人,增长10.8%,一级建造师537人,增长1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相对滞后。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力度空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市、区财力限制等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连续三年出现下滑。2010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28亿元,下降18.4%,其中房地产投资59.91亿元,下降20.9%。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全区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1个,省级重点项目6个,市级重点项目11个,区级重点项目12个,年度计划总投资额26.7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额25.9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1%。其中:工业产业化项目5个,包括总部经济园、中国鞋都产业化(三期),轻工产业园区等,全年完成投资额8.38亿元,占年度计划120.3%;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项目9个,包括汇昌河水上公园、西中央涂改造工程等,全年完成投资额10.2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3.3%;农林水利项目6个,包括七都标准堤塘、温瑞塘河综合治理等,全年完成投资额3.8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3.9%;交通项目4个,包括绕城高速公路、七都大桥等,全年完成投资额2.8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3.9%;社会发展项目6个,包括藤桥一小、西郊森林公园等,全年完成投资额0.5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3.1%。除少数几个项目因为资金、政策处理等问题进展缓慢外,大部分重点项目都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投资计划。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2010年,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尤其是汽车刺激消费政策的作用下,全区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30.51亿元,增长18.4%。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55.37亿元,增长18.2%,其中限额以上汽车、油制品零售额108.23亿元,增长34.6%,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2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5.13亿元,增长19.3%。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缓慢。2009年末全区登记的各类市场共有50个,其中消费品市场44个,生产资料市场6个,数量与上年均持平。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97.32亿元,下降11.4%,其中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有8个。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在各项促进外贸增长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全区外贸出口增势强劲。2010年,全区外贸进出口额30.83亿美元,增长32.1%,其中出口额28.36亿美元,增长32.1%;进口额2.48亿美元,增长32.1%。

  招商引资回落明显。受土地等要素瓶颈的制约,招商引资规模不断缩小,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与上年持平,实际利用外资4180万美元,下降26.9%;实际到位内资5.12亿元,下降45.1%。

  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通过巩固和发展省旅游经济强区成果,积极对接世博旅游,不断推进鹿城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提升了鹿城旅游整体形象。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885.88万人次,增长15.2%;旅游业总收入85.01亿元,增长14.9%;全区现有旅行社83家,比上年增加6家;星级饭店30家,比上年增加1家,客房数4881间,增长1.6%;饭店客房出租率为67.3%,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六、 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在经济的逐步回暖带动下,全区财政收入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2010年,全区财政总收入34.49亿元,增长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75亿元,增长10.6%,增速同比分别提高10.4和3.4个百分点。分税种看,主要税种全面增长,四大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4.3%、9.8%、18.9%、5.2%,小税种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及车船税分别增长5.6%、61.1%、81.8%。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全区地方财政总支出22.26亿元,同比增长27.3%。其中,教育支出5.58亿元,增长26.1%;医疗卫生支出1.93亿元,增长41.2%;农林水事务支出1.07亿元,增长59.3%;住房保障支出0.32亿元,增长35.8%。

  金融机构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成功,2010年,在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鹿城捷信小额贷款股份公司试点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基础上,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鹿城禾本小额贷款公司也于9月份正式开业运营;首家村镇银行前期工作也积极稳妥开展。金融机构不断壮大,2010年,我区新增光大银行、宁波银行、台州银行等多家全国性或地方性商业银行,福建海峡银行、恒丰银行、杭州银行、北京银行、浙江泰隆银行、渤海银行等商业银行正准备进驻我区。

  金融存贷款运行平稳。截至2010年末,我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55.18亿元,增长12.4%,年新增人民币存款215.91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669.52亿元,增长18.7%,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63.35亿元,其中个人贷款740.52亿元,企业贷款926.48亿元,分别增长20.6%和17.0%。

  七、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

  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新增11台机械清扫车,组建机械化清扫作业队伍,城区机械化清扫覆盖率达到50%以上;明确道路清扫保洁分级管理制度,一、二级道路人机结合的道路清扫保洁模式得到加强,主要景观道路实现24小时保洁;完善西部乡镇生活垃圾处置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60座垃圾临时转运场,覆盖西部70多个平原村,7万多吨生活垃圾纳入无害化焚烧处理体系。

  市政环卫设施建设加快。完成花坦头片区、西城片区、特陶片区三个片区的塘河污水整治工程,完成7座公厕、双潮潮埠垃圾装运站主体建设。垃圾转运站建设步伐加快,鞋都三期垃圾转运站进入立项阶段,双屿岩门垃圾转运站进入招投标阶段。全年疏通下水道2.21万米,清理窨井2.27万座,通落水井2.07万座,更换窨井盖974座。

  稳步推进污染减排与治理。通过加强制革基地监管、温瑞塘河整治、省级开发区整治、规模以上重点用煤企业原煤消耗总量控制和清洁生产等,COD和SO2排放量继续保持双下降,全面完成“十一五”COD和SO2减排任务。全年征收排污费1442万元,受理群众信访投诉510件,办结率100%。出动监察人员2.03万人次,检查企业0.78万家次;监测企业424家次;立案查处205家;依法取缔“十五小”企业87家;捣毁非法制革转鼓651只。大力推进生态乡镇、街道和绿色社区创建,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乡1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各级绿色社区125个。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区财政性科技经费投入3325万元,创建成为省级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和科普示范区。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累计24家;新增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累计84家;新增浙江省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3家;新增各级专利示范企业9家,累计70家。积极开展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重点的创新体系建设,新增省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农业企业研发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家,全区现有各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总数达101家。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900万元,其中国家创新基金3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13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产学研合作共签订技术合同25个,合同成交金额2700多万元。新组建企业科协6家,创建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个、温州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个、浙江省科普示范社区2个、温州市科普示范社区2个。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全区现有区属小学43所,初中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幼儿入园率99.5%,小学、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率达到97.7%,“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100%。深化集团化办学,集团学校从5所发展到10所,校区从11个发展到31个。稳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全区中小学招生全面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并适度调整6大名校集团的施教范围,扩大名校的招生范围。教育优质资源总量进一步增加。创建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11所、市素质教育示范校6所、市现代化学校3所,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65%,市信息化达标学校37所、校园网48所。连续三年荣获浙江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先进单位。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文艺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20项,举办金秋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93场,组织送戏下乡120场,送电影下乡1303场,基层文化活动695次。创建9个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获“东海明珠”文化工程1个,市“金海岸文化网”1个,省市级文化示范社区5个。组织 “非遗”项目参加省、市举办的大型展示活动和进校园传习活动,完成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和传承基地的申报工作。

  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全区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1400余家,其中娱乐业125家,网吧176,印刷单位490家,出版物经营单位310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36家,演出场所40家,演出单位3家。全年文化主管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420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792家次。

  体育事业取得骄人业绩。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我区运动员取得4金、1银、2铜,首届青奥会夺取2金1银,在十四届省运会上我区运动员以119.3枚奖牌,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团体总分和奖牌数第一。临江镇被命名为浙江省体育强镇,汇车桥等10个社区被命名为省级体育先进社区,芳园社区等11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体育俱乐部,岙底等2个村被命名为市级体育俱乐部;建成省小康体育村5个、灯光篮球场4个、健身苑(点)60个、篮球场2个、门球场2个、羽毛球场5个,篮球场亮灯工程9个,配备了室内外乒乓球桌81张,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的健身环境。

  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基本构建全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区建成公立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5所,成立温州市120急救中心鹿城西片分站,已为全区46.5万名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随访管理。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人均门诊费用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前相比下降18%,门诊人次同比增长65%,业务量同比增长61%。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3.66万人,参合率99.81%,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20元,比上一年度增加70元。

  十、社会保障和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80万人,比上年增加2.5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20万人,比上年增加2.5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20.23万人,比上年增加1.2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01万人,比上年增加1.3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49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迅速启动,全区5.05万人首次参保,其中2.82万人领取了政府提供的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

  就业帮扶体系进一步健全。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6266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53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57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143个社区、98个村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活动,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各类收养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4076张,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753个。71名农村“五保”和53名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全年优待优抚对象2499户,比上年增加471户;低保对象4731户8839人,比上年增加236户416人;发放物价补贴349.2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869.2万元,财政安排低保资金2877.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11.0、137.5和565.4万元。全区办理结婚登记6771对,离婚1263对。全年全区慈善总会共募集资金2330万元,比上年增加1778万元。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2010年末,全区有12个街道,4个镇、5个乡,141个行政村,167个社区居委会,比上年减少1个行政村和增加1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94.38平方公里。年末户籍人口71.40万人,比上年增加0.7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5.60万人,女性人口35.80万人;非农业人口54.5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82万人,死亡人口0.54万人;暂住人口73.62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率90.3%;出生人口性别比110.46(女性为100);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89.29%;累计有6.69万对一孩父母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66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687元,增长12.1%。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35∶1缩小为2.31∶1,差距连续五年缩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412元,增长12.1%,恩格尔系数为32.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615元,增长1.9%,恩格尔系数为48.2%。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其中每百户城乡居民拥有手机分别为197和239部,家用电脑92和76台,空调器181和147台。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