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既困难又复杂的一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保投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要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全区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为636.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7.8%(“同比增长”、“同比下降”以下简称“增长”、“下降”),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亿元,下降2.1%;第二产业增加值183.05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451.42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为29.3%,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为70.8%,拉动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3∶29.2∶70.5调整为0.2∶28.8∶71.0。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88685元,增长6.8%,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730美元。 随着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到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和翘尾因素逐月减小,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6.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和购进价格(IPI)分别上涨2.5%和7.4%,月度涨幅从8月的2.8%和8.6%快速回落到12月的下降1.6%和上涨2.4%。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六城联创”活动的逐步推进,全区农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2011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降1.5%,增速比上年收窄3.1个百分点。2011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3万亩,下降3.6%,亩产409公斤,增长7.1%,总产量1.94万吨,增长3.4%。 农业产业化档次不断提升。全年完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园区1个、特色农业(林业)精品园3个,市级主导产业示范园区1个、特色农业(林业)精品园2个;2011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现拥有省级农业骨干龙头企业1家,市级“百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15家,市级农业骨干企业13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个,省级森林食品基地1个,现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家,森林食品基地1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的企业10家共10 个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企业4家共14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企业1家共2个产品;我区的农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2个,获得温州市名牌产品称号的4个。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千百工程”,全年投入资金3833万元,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12个,中心村培育3个,村庄连片整治乡镇1个;全年共完成水利投资39656万元,其中重点工程4个完成投资34959万元,骨干工程及小农水项目完成投资4697万元;进一步深化“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共结对低收入农户500户,1450人,培训低收入农户劳动力70人,实现低收入农户新增劳务输出人口50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趋稳。2011年,受宏观环境和用电等制约要素影响,全区工业生产虽呈回落态势,但总体仍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86.6亿元,增长10.2%,比上年回落9.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11年起,全国规模以上工业起点标准由原来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年主营营业收入2000万元)322家,实现总产值316.2亿元,增长11.2%,比上年回落8.3个百分点。 主要行业表现较好,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全年,全区27个行业大类中有18个行业增速保持正增长,占行业面的66.7%。其中五大主要行业鞋革制造业、服装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分别增长6.4%、20.2%、21.3%、4.6%和6.1%,均实现正增长。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加工和电力生产等四大主要高耗能行业产值19.82亿元,增长6.4%,低于规上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占总产值比重的6.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年皮鞋产量2.38亿双,增长0.2%;服装0.48亿件,增长0.9%;程控交换机119.66万线,增长14.8%;眼镜0.77亿副,下降20.4%。 建筑业稳步发展。2011年,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态势下,建筑业企业保持平稳增长,各项生产指标呈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全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168家,比上年增加2家,实现总产值195.05亿元,增长33.9%,其中在外省完成产值78.99亿元,增长34.7%,占总产值的40.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签订合同总额442.10亿元,增长32.3%,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总额242.51亿元,增长21.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63.99万平方米,增长18.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2011年,受“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战略的有力推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保持高位增长态势。全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3.99亿元,增长74.3%,比上年提高92.7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市第三和第七位;总量创建区以来历史新高,增速创1995年来新高。 工业性投资快速增长。随着电力设施投资的加快,工业性投资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全区完成工业性投资22.47亿元,增长36.5%,增速比上年提高19.3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是拉动投资的主力。全年,全区完成房地产投资151.21亿元,增长152.4%,增速比上年提高173.3个百分点,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4.6%,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贡献达91.6%。房地产投资中土地购置费84.72亿元,占56.0%。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受节日、物价和居民汽车保有量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区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商品销售增长快速。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36亿元,增长18.6%,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15%以上的快速增长区间。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56亿元,增长27.1%。 商品交易市场较快发展。2011年末全区登记的各类市场共有57个,其中消费品市场48个,生产资料市场9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45.42亿元,增长49.4%,其中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有10个。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2011年,面对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和汇率持续上升等不利因素,我区积极开拓外需,深耕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重视新兴市场培育,全区对外贸易增速仍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9.35亿美元,增长26.9%。其中进口3.96亿美元,增长61.0%;出口35.39亿美元,增长23.9%。 招商引资回落明显。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下降40.0%;,实际利用外资733万美元,下降82.5%;实际到位内资8.58亿元,增长64.7%。 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区接待游客951.98万人次,增长17.0%;旅游业总收入91.93亿元,增长17.1%;全区现有旅行社86家,比上年增加3家;星级饭店30家,比上年增加1家,客房数4912间,增长0.6%;饭店客房出租率为68.5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六、 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1年,全区财政总收入39.17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25亿元,增长18.7%,比上年分别提高4.4个和8.1个百分点,分别完成年度预算数的102.3%和106.9%。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1.27亿元,增长18.7%。其中四大主体税种仍占主要地位,四大主体税种共完成14.96亿元,增长9.9%,但低于税收收入增速8.8个百分点;小税种成为增长新动力,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八项小税种共完成6.58亿元,增长52.5%,大大高于税收收入增速,贡献率达到67.7%。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年,全区一般预算支出24.83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民生类支出18.70亿元,增长27.4%,占支出总额的75.3%,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民生九大类支出中,除农林水事务略有下降2.1%以外,其他8类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安全、教育等支出分别增长123.1%、72.1%、22.0%和15.0%,其他四类也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金融存贷款运行平稳。截至2011年末,我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320亿元,增长18.7%;人民币贷款余额2045.8亿元,增长22.5%,其中个人贷款843.47亿元,企业贷款1196.22亿元,分别增长13.9%和29.1%。 七、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 深入开展绿化、洁化行动。全区绿化面积达1403公顷,全年新建垃圾坞93个,新增果壳箱近3000个、临时垃圾转运点10余座,日外运垃圾能力达100余吨。实行道路清扫保洁分级管理,主干道实现18小时动态保洁,主要景观道路实现24小时保洁,城区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以上。全年共处理垃圾死角1.25处,处理垃圾16.85万方,创建13条卫生严管道路。 持续推进市政公用管理。全年养护道路471条、桥梁141座、隧道2座、地下通道5座。修补沥青路面6250平方米,修补人行道5741平方米,改建下水道11处,疏通下水道1.70万米,清理落水井1.80万座。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生态垃圾坞(桶)222个、生态停车场2个、生态楼27幢、太阳能路灯715套。成功创建3个省级生态街道(原水心、广化、南浦街道)、2个市级生态街道(原五马、蒲鞋市街道),建成省级绿色社区18个、市级绿色社区15个、区级绿色社区12个、区级绿色家庭2000户。投入生态补偿资金300万元,创建市级生态村3个、区级生态村3个,已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乡(原双潮乡)、4个省级生态乡镇(原藤桥镇、原临江镇、原七都镇、原岙底乡)、30个市级生态村。 污染减排与治理深入推进。温州市西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量7万吨/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保持下降态势,我区荣获浙江省“十一五”污染减排优秀集体称号。全年征收排污费 1507万元,受理群众投诉574件,办结率100%,出动监察人员 1.47万人次,检查企业4334家次,监督监测企业138家次,立案查处117家,依法取缔“十五小”企业 122家,捣毁非法制革转鼓 1140只。节能降耗取得积极成效。据初步测算,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0%,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0%。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现有幼儿园112所,小学45所(含77个校区),初中9所。在园幼儿3.37万人,在校小学生6.18万人,初中生0.48万人。幼儿入园率99.6%,小学、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率达到98.8%,“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100%。22所集团学校、幼儿园涵盖区内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稳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全面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 教育水平和教育设备同步提升。全年创建省艺术特色学校1所、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2所、市素质教育示范校3所、市现代化学校1所,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70%;创建省等级幼儿园15所,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80%。所有公办学校仪器配备均达到省I类水平,全面实现班班有多媒体目标,在7所学校创设市少儿图书馆分馆;创建市信息化达标学校19所、市示范数字化校园1所、市数字化校园3所。顺利通过浙江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工程示范区评估验收,再度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优秀单位。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累计33家;新增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累计90家;新增浙江省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2家,累计5家;新增各级专利示范企业14家,累计80家。积极开展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重点的创新体系建设,全年新增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家、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累计拥有各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12家。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2项,获资金支持225万元,其中国家创新基金支持2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计划1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产学研合作共签订技术合同4个,合同成交金额2354.8万元。全年专利申请量2204项,专利授权量1666项,分别位居全市第二、第三名。2011年,全区财政性科技经费投入3470万元,同比增长16%,我区创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区”。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有综合文化站16个,农家书屋52家,“非遗”传承基地1个,获“温州市十佳综合文化站”2个,市“金海岸文化网”2个,省市文化示范社区5个。全年文艺作品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9项,举办“红歌献给党”、金秋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68场,文艺下基层演出126场,送电影下乡1507场,送书下乡4.25万册。组织非遗项目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完成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的申报工作。 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全区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1400余家,其中娱乐业137家,网吧175家,印刷单位502家,出版物单位330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07家,电影院3家,演出场所44家,演出单位3家。全年文化主管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634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2553家次。 在国际大赛中,我区射击运动员朱启南破一项世界纪录,游泳运动员吕志武破一项亚洲纪录,在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我区运动员获1金1银3铜。成功举办鹿城区第七届运动会,鹿城区首届小龙舟比赛,率先成立鹿城区龙舟协会;全年建成省小康体育村2个、灯光篮球场1个、乒乓球室5个、室内外健身场地17个、健身点(苑)43个,维修、更新健身器材1500 余件;水心、桃李等9个社区成为省级体育先进社区,藤桥镇通过省级体育强镇复评,仰义高尔夫俱乐部、江心西园水上乐园创建为省级休闲体育示范基地,新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个、项目训练点2个。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共有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市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37家,规范化村卫生室16家,规范化医疗服务点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人员配备到位,已全部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均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完成选址,疾控中心实验室通过省计量认证复评审和扩项评审。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57.86万份,第三轮农民健康体检8.3万人次。 十、社会保障和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末,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2.61万人,比上年增加2.81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5.38万人,比上年增加3.1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2.17万人,比上年增加1.9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29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01万人,比上年增加1.8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5.66万人,比上年增加0.61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3.35万人,比上年减少0.57万人,参保率达99.23%。 就业帮扶体系进一步健全。2011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96万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2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区新增养老床位数200张,累计4244张,每百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71张。72名农村“五保”和57名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全年优待优抚对象2800户;低保对象4768户8911人,发放低保资金3294.8万元,城乡低保人均补差金额达到60元;发放物价补贴591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19万元,惠及5418人次。全年办理结婚登记6503对,离婚登记1355对,办理事实收养157件。全年区慈善总会共募集资金2587.90万元,比上年增加257.48万元。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2011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为加快大都市建设步伐,优化中心城区功能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化水平,全区行政区划调整为7个街道,1个镇,141个行政村,168个社区居委会,比上年减少5个街道、3个镇、5个乡和增加1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94.38平方公里。年末户籍人口72.06万人,比上年增加0.6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5.88万人,女性人口36.18万人;非农业人口54.8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94万人,死亡人口0.39万人;暂住人口84.55万人,比上年增加10.93万人。 全区当年出生人口计划生育率92.71%,当年含往年出生人口性别比107.82(女性为100),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88.84%,累计有6.32万对一孩父母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23元,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36元,增长15.7%。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31∶1缩小为2.28∶1,差距连续六年缩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39元,增长14.2%,恩格尔系数为35.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059元,增长15.0%,恩格尔系数为4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