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拯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5年来,形影不离、风雨无阻。此时此刻,步入暮年的母亲,最大的愿望是,跟儿子在一起;正值壮年的儿子,最重的承诺是,这辈子,我不会丢下妈妈。
这根布带,承载着浙江省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陈斌强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的孝心。以绝伦至孝,陈斌强感动万千国人,成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他的这根布带,轻盈却厚重、陈旧而常新,在多少人心中激起儿时回忆。回忆中浮现的,或许是坐在自行车后座时,紧贴着的父亲宽阔温暖的后背;或许是灯下学习时,回眸看到的母亲缝衣的侧影。如今父母两鬓如霜,又有多少子女陪在父母身边?
那根布带见证了人们的感动,也映照出现实中的一些尴尬:很多人工作之后不是反哺父母,而是习惯向父母伸手,乐于“拼爹”、甘于“啃老”;很多人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留下“空巢”老人在老家倚门相望;很多人因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父母,甚至徒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
现代社会,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不同程度上疏于照顾父母。如果是由于奔波于生计、忙碌于工作,尚算情有可原。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从价值观、道德观层面对孝道产生了质疑,他们或是认为“孝”是应该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封建伦理,或是认为“孝”是一种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精神枷锁。殊不知,百善孝为先,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因为一个人只有懂得尊重父母,才有可能尊重他人。如果连生身父母都不管不顾,又何谈尊重他人?更遑论热爱国家。
尊重父母、行孝敬老,不仅是判断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之一,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把道德比作一江春水,那么孝道就是投入其中的一颗石子,激起爱的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来:对自己父母的爱,延伸为对邻人的爱,进而扩展为对更多人的大爱、博爱,个人的道德自觉由此生长,社会的道德水平因此提高。人与人之间,也因此会多一些相互信任、多一些守望相助:遇到跌倒老人,不会再有“扶还是不扶”的犹豫;看到躺在路边的“小悦悦”,就会果断向前及时施救。
事实上,孝敬父母是人类的共同美德。马克思曾深情地写道:“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体会到的“爱的太阳”,就是陈斌强5年来风雨无阻的精神支撑;而对“爱的太阳”,陈斌强回馈的,是凝聚在那根布带中的亲情大爱。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愿我们的社会再多一些这样的布带,父母亲在那一头,我在这一头,绵绵亲情永驻心田。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