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 ——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


张传禄

  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备团、中央社会部和中央办公厅的一千多人在延安枣园操场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这是为一名刚刚牺牲的普通战士张思德举办的送别仪式。
  
  追悼会开始后,毛泽东神情庄重地走进会场,他亲自将花圈献在祭台中央,旁边悬挂着他亲笔题写的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会上,毛泽东站在一个土墩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在这篇后来成为党的经典文献的悼词中,毛泽东指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在抗日战争的危难关头,毛泽东这次演讲不只是献给为了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的悼念词,也是献给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的无数革命烈士的安魂曲。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壮士已矣,何以招魂?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在人类的所有欲求中,保持生存的欲望是最起码的,对整个人生意义的追求是最高层的。人为什么而活,就会为什么而死,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求与对生死的抉择息息相关。因此,生死观直接体现了我们的终极关怀。
  
  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他们的终极关怀是什么?毛泽东给出的回答是:为人民利益而活,为人民利益而死,总之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他“不仅强调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的目标和使命是为人民服务,而且强调这个队伍成员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在于为人民服务”。(童世骏 《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
  
  《为人民服务》以朴素的、简明的语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而在时隔15年之后,毛泽东于1959年所作的《七律·到韶山》更以诗人的豪迈情怀,唱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国殇”,把《为人民服务》对共产党人终极关怀的哲学思考升华至浪漫主义的诗学境界。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毛泽东同志的这句名言,通俗易懂地道出了共产党人对实现终极目标的坦然态度。
  
  历史将永远铭记,从1921年7月23日建党,到1949年10月1日建国,共计28年的时间,跟共产党干革命而牺牲的先烈总数多达370万人,且年龄大都是风华正茂、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其中牺牲在战场上的,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有76万人;牺牲在敌人刑场上的,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5年间,至少有100万人。正是由于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一部中国革命的奋斗史,就是一曲高昂激越的自我牺牲的壮丽凯歌。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毛泽东同志的这句名言,通俗易懂地道出了共产党人对实现终极目标的坦然态度。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就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共产党人对于自己终极关怀和生死观的诠释,不仅是豪言壮语,更重要的是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的实际行动。夏明翰牺牲前的那首《就义诗》,激励着成千上万人热血沸腾:“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烈士的心声,更是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共同价值趋向:“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共产主义牺牲,为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如果说夏明翰、方志敏都是理想信念坚定、生理心理成熟的成年人的话,那么,15岁的小姑娘刘胡兰面对敌人铡刀威胁时的凛然表现,极大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豪气:“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她从容地把头颅伸到敌人的铡刀下,洒尽满腔热血,天地为之动容,敌人为之胆寒。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怀揣各种理想和信仰的人们,都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作出过不懈努力,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和团体,能超越共产党人对实现共产主义信仰的坚韧和执著。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论联合政府》中做了形象概括,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并非仅是腥风血雨时代的被逼无奈,而是一种高度的信仰自觉、使命自觉。
  
  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家园,也是共产党人终极关怀的具体体现。在战争年代,组织敢死队,不是党员的没有资格参加;在和平建设时期,急难险重任务,共产党员主动承担,优先吃苦、优先吃亏、优先奉献、优先牺牲,用热血和生命彰显了自己的终极关怀和生死观。
  
  每每读到当年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总是感觉荡气回肠,激动不已。过雪山的时候,一位司令员看到雪地里有位同志冻僵,摸摸他穿的衣服,里面填的尽是稻草,他生气了,让警卫员去找这个部队的供给处长,要责问他为什么用这样的衣服来糊弄部队。一位知情的同志对司令员说,你不要找了,他就是供给处长。过草地时,16岁的小红军谢益先,碰到一对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母女,就把自己的干粮袋悄悄送给了她们。往后一到吃饭时,他就避开大家去找野菜,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就偷偷喝点凉水充饥,后来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起来。出草地时,那对母女捧着个绣有“谢”字的干粮袋,到处打听姓谢的小红军战士。当班长哽咽地告诉她们小谢已经去世时,母女失声痛哭,部队走出很远了,还能听到那悲怆的哭声。
  
  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并非仅是腥风血雨时代的被逼无奈,而是一种高度的信仰自觉、使命自觉。和平建设时期,优秀共产党人的英勇壮举,同样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王进喜豪迈中迸发出“大庆精神”。“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他22岁的短暂年华书写下享誉全球的“雷锋精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强忍剧痛,坚持工作,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83岁因肺癌去世。他被誉为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
  
  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为何能够贯彻始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她的领袖们不仅是极力倡导者、顶层设计者,更是率先垂范的执行者和坚守者。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死观及其相关的特有革命精神、思想境界和理想信念,构成了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它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思想意识之一,也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不竭源泉。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为何能够贯彻始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她的领袖们不仅是极力倡导者、顶层设计者,更是率先垂范的执行者和坚守者。
  
  毛泽东一生有6位亲人为国捐躯,其中有兄弟姊妹,有妻子孩子。特别是长子毛岸英的牺牲,是在新中国已经诞生的和平时代。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把儿子送到抗美援朝战场上,临分别时还说:“我还是要叮嘱你几句,你是共产党员……”领袖之子,牢记重托,时时处处严格要求,始终保持普通一兵本色,主动请缨,奔向前线,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不愧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典范。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举世敬仰。1972年他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他是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的,据资料统计,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有9天;14至18小时有74天;19至23小时有38天;连续24小时有5天。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时之内。而从3月中旬到5月底,两个半月,日常工作之外,他又参加中央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议和谈话57次……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中国共产党重新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鼓舞了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
  
  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就是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优良传统作支撑——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看我的,跟我来,照我的样子做;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等等。以上这些朴实无华的革命传统,在共产党人身上代代相传。这些不仅是共产党人终极关怀的应有之义,也是今天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
  
  岁月无情,历史有情。中国共产党已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从南湖“一叶扁舟”成长为“一艘巨舰”,当初50余人起家的革命党,现已是8000多万人的执政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的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足以告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英灵!
  
  今天,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但是共产党人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极关怀的精髓不能变。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仍然需要我们牢记并践行共产党人的终极关怀,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就掌握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法宝,就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于洁秋)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