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钟哲
管理界有三句名言: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素质,素质不如觉悟。提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觉悟,达到“心灵管理”,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也许理论是灰色的,但生活之树常青。日前陕西宝鸡被依法收缴三轮“摩的”的几十名残疾人集体给市委书记写感谢信之事,就是常青树上一枚香甜的果实。
据报道,去年10月,宝鸡市为了配合道路升级改造、整治城市交通环境,决定对市区从事非法营运的500多辆机动三轮车全部取缔。但是,非法营运已存在多年,且不少车主身有残疾、生活困难。为此,市长上官吉庆提出,这次整治要把执法整顿和民生优先、全局利益与个体利益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考虑民意,又要尊重法制尊严。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将三轮车全部折价回收,其中的残疾人车主,由政府免费配发价值3000多元的环保电瓶代步车,并优先办理低保;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车主优先安排保障房、廉租房以及公益性岗位;对有合适项目、自愿创业的其他车主,政府一次性给予5000元扶持。有了这些善政作为保障,仅用半个月时间,不但过去到处乱开乱停的三轮车悄然消失,而且还赢得了民众的口碑。
禹父治水,堵而不疏;大禹治水,疏而不堵,两者高下,早有公论。但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禹父治水堵而不疏式的管理层出不穷,结果必然是屡治屡败、屡管屡输。想想这些年,有些地方的管理者重复过多少抓了又抓、管了又管的事情?甚至出现流血冲突,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就说整治三轮车“摩的”载人这件事情,多少城市不是整了再整、治了再治,结果整治之时有所收敛,过后又都死灰复燃。何以如此?因为没有解决最为根本的矛盾,比如车主重新就业难、生活没保障,等等。现在,宝鸡各种补偿承诺一一落实,低保、廉租房、公益性岗位一个不落,这是许多“摩的”车主不敢奢想的事情,他们怎能不心服口服呢?!
一座中小城市,一次将500多辆运行多年的三轮“摩的”取缔干净,而且没人告状、没人上访,这就启示我们,城市管理需要“心灵管理”。其本质就是创造爱的环境,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能设身处地沟通心灵,彼此充满和谐爱意,避免对抗敌视。这样,才能在城市管理上创新思路、体现关爱之情、表达耐心善意、积聚责任激情、赢来正向反馈、构建良好形象……最终使管理规章变成市民自觉的行为。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城市管理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