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何新田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见习分析师 陈孟 刘翔
一、热点事件概述 综合今日舆情数据,今日舆情热度最高的事件是“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严重违纪被调查”,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是新闻:“台湾渔船疑遭菲律宾军方机枪扫射 1人中枪身亡”。截至今日上午13时,“中央免去刘铁男发改委副主任职务”相关话题位居今日舆情热点排行第二位,已有至少82万网友参与讨论和超过7.8万条网友评论。
今日舆情热点: 中央免去刘铁男发改委副主任职务 据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证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经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曾实名举报该官员的财经媒体人罗昌平恳请媒体同行笔下留情,因为所有后果必须他自己承担,非一个个体所能应付。
二、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1.各类媒体报道走势图
2.舆情发展走势分析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5月12日,“刘铁男涉严重违纪被调查”被媒体报道出来后相关话题舆情热度一度快速升温,迅速引发一轮爆发性增长态势。 5月12日当天,相关话题的网络新闻超过900篇,相关微博超过9万条。5月13日,相关网络新闻超过5000篇,相关论坛帖文超过1400篇。相关微博超过了14万条。 截至到今日(5月14日)14时,相关网络新闻已经超过3000篇,相关微博也已超过7.8万条。数据显示此话题舆情热度呈现持续攀升态势,其后势发展值得相关部门密切关注。 三、相关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1. 网民称罗昌平为实名举报的英雄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2013年5月7日,曾实名举报刘铁男的财经媒体人罗昌平在个人微博上发布关于举报刘铁男的一条微博引发众多网友热议。
5月9日,南方周末《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人事布局观察》一文报道了新组建的国家能源局。该报道中称“原电监会主席吴新雄接替刘铁男出任能源局局长,兼任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现仍是发改委副主任。”当天对刘铁男的媒体关注度也出现升温态势,相关网络新闻超过1700篇。
5月12日,在刘铁男被调查事件被证实后,罗昌平在微博上称准备连载实名举报刘铁男的经历。 而在5月13日中午,他却在微博上称,恳请媒体同行笔下留情,因为所有后果必须他自己承担,非一个个体所能应付。罗昌平这一表态引发网友热议,众多网民们称“向实名举报的英雄罗昌平致敬!”也有网友提醒罗昌平“一定要注意安全”。
罗昌平:刘铁男被查至今,我未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举报内容我历时一年核实,交叉佐证,举报后绝非单线条发展,其中最艰难最绝望的三四月无一媒体愿听我讲讲来龙。现在大势既定,我无精力重复讲述。恳请媒体同行笔下留情,因为所有后果必须我自己承担,这非一个个体所能应付。又因公众帐号封了,连载无限期推后。 2. 网民热议:刘铁男告诉我们到底缺啥? 网民观点摘编: 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汪玉凯):刘铁男,又一个遭网民实名举报落马的高官。网络反腐的力量再一次被彰显。这说明,一个网民只要是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表达参与,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并对贪腐保持高压态势。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一名媒体人通过微博最终扳倒了一位部级高官,这是刘铁男被宣布接受调查的“中心事实”。这是微博反腐的又一里程碑式事件,它验证了中国的变化,而且就像衣俊卿下台一样,它们在发出未来的一些信号。但能源局第一时间就为刘铁男辩护,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赞罗昌平和微博反腐,挺官民反腐之会合。 陈开林(大河传媒资讯策划有限公司 执行总经理):假如没有罗昌平的实名举报、情妇反目提供关键信息,刘铁男会落马么? 换句话说,凡是未被人举报、且能够与情妇甜蜜相处的贪官,他们落马的系数极低。即,贪官有的是,个别出事者皆因得罪了某个人或对不起昔日自己的情妇。 中青报曹林:媒体人实名举报刘铁男腐败,能源局新闻办回应称是谣言,今天刘铁男落马,新闻办“辟谣”成大笑话。有媒体称新闻发言人成为家奴,是否“家奴”值得商榷,但现在一些部门的新闻发言制度确实已经异化为阻碍舆论监督的一个门槛,很多记者都有感觉,有了新闻发言人之后,对一些部委的采访比过去更不方便了。 五岳散人(知名网络评论人):《人民日报》通过刘铁男事件中,被媒体人实名爆料后能源局发言人为其辟谣,因而追问“发言人怎会沦为“家奴”。此问极好,我试着回答一下:在这个外部监督不利、内部升官靠上级的制度下,这是必然的结果。这么说吧,从大到小的官僚阶层,每一层都是上一层的家奴。 Ken__Yuan(映盛中国 市场副总裁):没有被双规调查之前,每一个都是好干部,一旦双规剥掉官员面纱,发现原来是人渣——现在的反腐倡廉在这个问题上,无法规避人民的问责:还在位的官员们就是两袖清风么?还是人们有理由认为千千万万的刘铁男还在“潜伏”?没有透明公开的监督机制,仅仅靠碰运气一样的举报来反腐?这可能是一项特色创意 许开祯(作家):刘铁男案再一次证明,情妇,只有情妇才是战败贪官的唯一利器。鉴于情妇和小三在反贪中的作用越来越牢靠,强烈建议设立情妇局和小三司,多招一些,配发下去,相信这笔钱所有辛苦的纳税人是愿意掏的! 林滤山(广东工业大学副研究员。):从罗昌平实名举报到现在刘铁男落马,举报人及与此相关的人士承受了多大压力可想而知。然而当初为保护贪腐分子而公开造谣的政府发言人及背后的力量,至少也够得上劳教了吧!为打击造谣者呢,静化社会空气,强烈呼吁将“为刘铁男事件公开辟谣的有关人员”劳动教养! 天涯海角客(网络作家):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羽毛和官帽,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必须要跟刘铁男站在同一阵线与罗昌平做斗争!先给罗昌平安一个污蔑造谣的罪名,让他知难而退,所幸的是罗昌平很有胆量,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很有勇气,很了不起。但我们要认清一点,如果反腐只是靠个人的力量,举报一个,打倒一个,这样反腐就不太给力了! 记者卢锡奂(政协青岛市市南区委员会委员):权利不用过期作废。突击审批项目突击提拔干部等腐败现象屡出,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问题暴露出的监督流于形式的尴尬。值得反思的是我们不缺少监督制度,不缺少监督机构,不缺少学习教育,让刘铁男告诉我们到底缺少啥?! 平凡之沧桑(哈尔滨顺鑫水处理有限公司 投资部总监):刘铁男的情妇徐某是个没有组织的自由人,如果她是某组织的成员或是某政府的间谍之类,那受控制的就是刘铁男这样的高官,那么这个高官就会为这个组织或政府做一些事情,我们国家就危险了!!!这是我的推测,博大家一笑。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看不懂的事情再琢磨琢磨。 老徐时评(独立评论人):据报道刘铁男在位时重大事项决策一人说了算,所谓专家决策机构全是摆设。他被举报后在能源局长任上的最后3个月,新审批的项目就在50个以上。一支笔一言堂,拿百姓当傻子,拿下属当阿斗,拿项目当钱袋子,拿权力当印钞机。权力缺乏监督,有人甘愿当家奴,有人甘愿装聋作哑,刘铁男这样的干部还有多少? 网友“说道说道_7510”: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除因实名举报外,微博也功不可没。微博之所以能成反腐利器,在于公开,更在于真实。失去了真实,微博难免堕落为中伤谩骂的角斗场。不造谣体现的是底线,不传谣体现的是智慧。
3.媒体评论:莫让情妇反腐成“潮流” 不排斥“情妇反腐”彰显中央反腐决心 现代快报:“情妇反腐”不再被戴上有色眼镜反映了舆论智慧。我们知道,腐败官员有不少私生活放纵,他们利用权势和不义之财,腐化堕落,包养情妇。权色交易中的女性既是他们犯罪道路上的共谋和协从,也是他们犯罪活动的知情者,有些情况下她们中的一些也是被欺骗和胁迫的受害人。她们的“反水”举报有利于掌握贪官的腐败细节,加速核查进度。不排斥、不回避所谓“情妇反腐”体现反腐的目的性高于一切。 情妇反腐增多反衬制度反腐缺陷 市场星报:显然刘铁男实施审批寻租的时间不是一年两年,寻租所得也一定大得惊人,但直至情妇出马才落马说明,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犯案过程中,他从未受到过纪检监察部门的关注和调查,也就是说他的权力从未受到过制约和监督,他尽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权力寻租。这样的制度设计要不出现腐败绝无可能。 总之,靠情妇反腐是靠不住的,中央一定要通过顶层设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着重要从限权、分权入手,建立让官员不敢腐、没办法腐的民主和法治机制。 不能让情妇反腐成为“潮流” 金羊网:一个又一个贪官的落马,让群众看到了执政党反腐的坚决,但也难免会有一些揶揄,腐败不是一日而就,为什么非要等情妇站出来或者被人捅出来,才揪出官员的问题?反腐要依靠群众但不能只依靠群众,更不能依靠“情妇”,否则,反腐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健全法律制度、加大公开力度、加强群众监督……这些不应仅写在纸上、说在官员嘴上,我们期待反腐机构能跳出官场灰色“潜规则”的束缚,把反腐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独立出来,在反腐机制和模式上能大胆创新,让群众看得见实在的行动。反腐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狭路相逢”的勇气,要敢于讲实话、干实事,绝不能让“情妇反腐”成为体制的悲哀,更不能成为一种“潮流”。 法律应使“涉色”成为官员的高压线 东方网:官员一涉色,贪腐更疯狂,从而近年反腐案例看,男贪官基本上是腐、色兼备,没情妇的男贪官似不存在;反过来说,凡手握财权、人事重权的官员有情人的,就一定会贪腐(当然问题大小),所以,廉政考核、提拔干部似可以查证官员有无情妇、“小三”作为重点。这里,我主张对那些“着色”的干部规定一个绝对不得重用的铁律,以此作为高压线;若官员认为与情人是真感情,那好,请你辞去公职,当普通老百姓。这些年由于人际交往上的观念开放,情人现象已见怪不怪,有的是确实有真实感情的,虽然这与现行的法律、道德标准相悖,但假如双方都是普通老百姓,又不危害家庭稳定及子女利益,又处于秘密状态,社会也难以去管;但如果是官员就一定是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官员手中有权,能以公权力、公财产为情妇服务;二是美女、下属充当官员情妇并非为情所悦,双方不可能有真情挚爱,而是别有所图;三是官员拥有情妇,其道德失范负面影响尤其恶劣。所以,官员养情妇实在后患无穷。这方面不妨也与国际“接执”:官员在情人与官位前二者选一,不准许兼得。 4. 为局长辟谣的新闻发言人很无奈 据媒体报道,在罗昌平实名举报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的当天,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有关举报纯属造谣。这一表态事后看来非常滑稽,一名副部级官员是否涉嫌违纪,应该由中纪委来认定,刘铁男的下属显然不具备这个权威。但这名负责人也有自己的无奈。去年12月6日,实名举报出来时,刘铁男身在国外,通过秘书要求该司长对外表态。这位司长在接到媒体电话之后爽快背书,并且对记者确认可以发、快点发。这位司长估计后来也后悔自己的草率。由于表了这个不适当的态,原本有希望去核电司的他听说也没机会了。当然比起刘铁男局长,这位司长只不过是一出大戏中的龙套角色。 在能源局作出纯属造谣的表态不久,中纪委就正式启动了对刘铁男的调查,并且要求国家能源局进行配合,尽管刘铁男还在继续能源局局长的工作,但他明白自己的政治生涯已告结束。 刘铁男被举报后4次现身公开报道 据媒体报道,自2012年12月6日以来,刘铁男先后有四次公开见诸报道的活动:2012年12月17日与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座谈;2012年12月18日,出席全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座谈会,部署煤电油气运衔接工作;2013年1月7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召开,刘铁男作题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做好2013年能源发展改革工作”的报告,一个多小时后报告结束;1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国家发改委调研,刘铁男出席随后的座谈会,并出现在1月30日新闻联播相关报道的画面中。 5. 微评论:新闻发言人莫沦为“家奴” 12日,人民日报发出微评“刘铁男带来的启示与警示”说:从被实名举报,到新闻办负责人否认严斥,再到今天证实接受调查,刘铁男的“剧情”跌宕起伏。实名举报在先,组织调查在后,这再次说明,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是反腐制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同时也要警醒: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 不负责任的“官方否认”有损公信力 中国青年报:每有负面新闻,第一时间张嘴否认,似乎已经成为一些部门和官员的习惯性动作。网上微薄爆料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学历造假、官商同盟巨额骗贷、恐吓威胁情妇等问题,中午举报,下午便有官方神速回应称“纯属污蔑造谣”。而现在看来,“造谣”的并不是网络举报,而是国家能源局发言人。不做任何调查的轻易“否认”实际上是护主或护犊心切,既不负责,更让政府公信力蒙羞。 不靠谱的辟谣不能“说了白说” 广州日报:从被实名举报到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纯属污蔑造谣”的辟“谣”,再到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刘铁男的“剧情”可谓跌宕起伏。终究事实胜于雄辩,“污蔑造谣”的实名举报在刘铁男的“剧情”中没有成为“注脚”,相反“纯属污蔑造谣”却成了为个人背书的戏言。等待过程有些漫长,但终归正义获得了完胜。 现实中,“纯属污蔑造谣”之类的辟谣远不止在刘铁男的“剧情”中上演,有些公权机构、官员个人对实名举报、反映问题的老百姓,常动辄送上一顶“污蔑造谣”的帽子。这不仅伤害了公权公信力,也伤害了实名举报热情,同时也会助长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有些时候“污蔑造谣”之类本身就是对实名举报人的污蔑与诽谤。 谁都知道,举报人若造谣诬告他人是要付出代价的,或吃官司或获罪。但在发言人的制度设计中只有“满足公众知情权,作出快速反应”这类要求,并没有责任惩戒一说。如果制度设计能把发言人的“发言”责任与举报责任对等起来,发言人在“发言”时若为个人背书,必付出代价、受到追责,而不是“说了白说”,新闻发言人就只敢实话实说,说靠谱的话,“污蔑造谣”之类不靠谱的辟“谣”辞令,想必不敢再“张嘴就来”了。 不负责任的发言是对网络舆论及舆论监督的一种蔑视行为,同时也是对公权部门公信力的一种“践踏”。
四、舆情点评 据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证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经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这场备受瞩目的实名反腐案件基本有了一个让公众称快的结局。 在刘铁男落马后,媒体披露其情妇在调查中起关键作用再度引起众多媒体和网民们对情妇作为反腐力量的议论。包括华尔街日报和BBC在在内的境外媒体也认为,中国此前多个贪官的落马均是因与情妇发生纠纷后遭对方举报,这已经被网民们戏称为正在轰轰烈烈推进的反腐运动中的“二奶效应”。本次事件中一贯惹人眼球的“情妇反腐”话题依然备受网民们关注,但很多网民的对此已经不再是简单嘲讽,而是对其折射出的反腐制度缺陷进行深入反思。有评论指出,要减少情妇反腐闹剧频繁发生,应加强对官员作风的约束,同时完善包括网络反腐在内的各类反腐机制,促使反腐途径正常化、机制健全化。 而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为刘铁男辟谣一事也引发各方舆论的热烈讨论。这一行为如今看来不仅贻笑大方,有损国家部门公信力,其背后更是彰显了发言机构对上不对下负责的心态。人民日报微评“刘铁男带来的启示与警示”指出:实名举报在先,组织调查在后,这再次说明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是反腐制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同时也要警醒: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 有评论指出,在今日中国的现实中,一有负面新闻便第一时间张嘴否认已经成为一些部门和官员的习惯性动作。类似此次国家能源局“纯属污蔑造谣”之类的“辟谣”闹剧仍然在一些地方上演。个别公权机构、官员个人对实名举报、反映问题的老百姓常动辄送上一顶“污蔑造谣”的帽子。这不仅伤害了公权机构自身的公信力,也伤害了实名举报者的参政热情,同时也助长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 广州日报评论分析认为,一些不负责任、不靠谱的辟“谣”仍然存在有两个原因,其一,新闻发言人首先是本部门单位的发言人,是在部门领导的领导下从事新闻发言工作,为领导“把关”理所当然。其二,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硬性制约,无论出于利益、出于本能,出于行权习惯,都不敢对权力说“不”。发言人的制度设计中只有“满足公众知情权,作出快速反应”这类要求,尚缺乏责任惩戒内容。 而无论如何,像刘铁男这样一位副部级官员是否涉嫌违纪应该由应由纪检监察机关来认定,刘铁男的下属显然不具备辟谣的权威。政府机构的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发言人需要首先摆正自身的位置再说话。如何从制度设计层面出台具体措施,避免新闻发言人这一角色沦为为公权力机构个人背书的“家奴”,让官方辟谣这一措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恢复其应有的权威性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本文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