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波
庐山非山,乃一部书。
司马迁、王羲之、谢灵运、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至清末康有为,以至共产党人毛泽东,历代多少文坛大豪政坛巨子歌咏过庐山,留下了不朽篇章!称庐山为一部文学大书,绝非虚言。
吟诵着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半个多世纪前,邓友梅先生曾在此处久久凝望着白居易“草堂”,沉默着一张瘦削但坚韧的脸庞,顶着一头染霜般的银发。相仿的人生经历,是不是让这位自称七十九岁半的老作家对香山居士白乐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夜里翻阅书卷,发现这些来庐山的文人,大都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却怀才不遇。那他们为什么都来游庐山、登庐山、暂隐或长隐庐山呢?难道庐山能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精神安抚吗?抑或是,流连于这里的秀峰静水,从中感悟出人生真谛和济世绝学,从暂避的片刻宁静中求索出世闯荡的通达途径和救世高策?好比受伤的虎豹或鹰隼入山舔舐伤口、养精蓄锐,恢复元气后再出山去奋发搏击一样。
总之,他们大多数人,“入山”也是为“出山”,为去“谋”山外的事。他们终不能甘于寂寞,不能一生与山水为伴、在此终老。山只是他们暂时的休养驿站,吸收氧气的地方——不知这是文学的悲哀还是这些诗人文学家的悲哀,或者是文学之使命本应如此,本就该去为人世著文,为黎民鼓与呼。
这里,想特别说说古代的李白和近代的康有为。
据记载,李白五次入庐山。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二十五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心怀浪漫理想,对事业前途充满憧憬,沿长江而下,经洞庭过襄汉来到浔阳也就是如今庐山脚下的九江,投奔在此经商的兄长。这是他第一次游庐山,写下《望庐山五老峰》《望庐山瀑布》两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成千古绝句。也许庐山给了诗人更为浪漫的情怀及追求,怀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他离开庐山。辗转几年,李白终于来到可实现胸中壮志的长安,投奔于唐玄宗皇妹玉真公主门下。但世事难遂人愿,闲住三年仕途无果后他只好辞别而去。过了十余年,不甘心的李白四十二岁时再次入长安,幸得贺知章推荐以“谪仙人”称之,被任为翰林院供奉。然而浪漫诗人毕竟不是官场政客,纵酒无形,敢命高力士脱靴,敢宿酒未醒胡乱应付朝廷诏书,终被玄宗疏远,无奈再次请辞离去,去过游历天下名山大川结交诗人道友的流浪生活。
李白第二次入庐山是唐天宝十四年(755年),时值安史之乱,他偕夫人宗氏在庐山五老峰屏风叠避居,所写“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诗句中可窥他怀才不遇决心隐居的心态。然而,始终想一展宏图的他,岂肯甘于寂寞长期隐居在这里?于是,在他五十六岁时不顾宗氏劝阻,入永王李璘军中做幕僚去讨伐叛军。本是满怀平天下之抱负下庐山的李白,却又误入皇室内斗,最终招来一生最大的劫难。永王被剿灭,他被发配西南夜郎(今贵州遵义)之地,历经一年多的艰难跋涉,半路幸遇天下大赦而放还。狂喜的他,当即乘船东下回浔阳,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表达当时获得自由的欢快心情。
归来后身心轻松的诗仙,似乎决意要游仙学道以度余年了。其间他两次邀友人入庐山游赏,写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诗中仍然展现着壮心不已的心境。果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的消息,61岁的李白再次请缨入其军幕从军杀敌。可惜中途因病折回,未能如愿,只好写下一首“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诗中自比西汉大侠剧孟,表达老骥伏枥之志。
李白最后一次入庐山是东征病归后的次年,在山中休养。可他身体甫一转好,又毅然决定再投时任安徽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做人生中最后一次奋争。临行前,他把夫人宗氏送入庐山居住,不料此次竟成永别。他在当涂再次病倒,且病况日下,李阳冰又退隐在即,这颗文坛巨星终于当年十一月撒手归去。临终,李白将平生所著托付李阳冰,并留有绝笔《临终歌》一首:“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呜呼唏嘘!自二十五岁“仗剑去国”,到六十一岁弃剑入土,李白演绎了一道文人入世救世的彩虹。这道彩虹自西边四川昌明初起,在中华大地上空划过一道炫丽的弧线,最终落入东边安徽当涂山野,归去来兮。他的每次出山入世,似乎都在为他的诗歌体验生活、寻找或铸造灵魂,更应该说他是从灵魂到肉体都全身心投入生活,忧国忧民,千方百计去尽匹夫之责施展抱负。当然,也由此使他的诗歌获得无限鲜活的生命力,增添了壮丽色彩,从而令他的诗作更具有了感天动地的力量和传世的艺术魅力。这其中,庐山似乎也给了诗人以出山的力量和勇气,得到了诗人由衷的文学的赞美,赋予庐山以文化之魂,使山的灵气得到升华,意蕴更加深厚。
康有为,跟李白既相同又不尽相同。
康有为一生三入庐山。第一次登庐山,是在他三十岁时,借乡试之机专程游庐山。趁此乡试,他大胆上书清帝,首次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治国三策,只因顽固派阻挠未能呈上。但他并未退缩,满怀壮志游历庐山,吸收天地山川之灵气,更具勇气施展才学。此次,他游览五老峰下的海会寺,与主持至善和尚结为挚友,欣赏寺藏元代《华严经》和五百罗汉图,受感动赋诗赠予至善。至善十分欣赏这位欲变法图强救国救民的青年学子,把他的诗镶挂在寺壁上。离开庐山后,康有为开始了他轰烈又复杂的人生经历,取进士,入工部,得光绪宠信,推行“戊戌变法”,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出逃国外十六年,成立“保皇党”,宣扬“君主立宪制”,由此走向人生的另一面。
康有为第二次游庐山是他六十岁时(1918年),中国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推翻清王朝后,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康有为1913年回国后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他和张勋一起策划溥仪复辟,开历史倒车,很快失败,次年便入庐山游览,也许这是他为抚慰自己再次遭受重创的心灵吧。历史有时爱开玩笑,世人不会想到,自称“云龙远飞驾,天马自行空”、 著有《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泱泱700多万字书作、思想先进且力图改革的康有为,到头来会走向历史的反面,会逆历史潮流而动。这次入庐山,他肯定感慨万端,想起当年自己初次入山时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豪气,现在只剩下政途上完全失败的一个老人的暮年哀叹,只求在山里休养些时日以度过那段颓废时期。因而,他也就对海会寺和尚用手指滴血抄写《华严经》这类虚妄之事感兴趣,发发感慨,还拿出一点钱财给海会寺置办田产延续香火,把自己心神完全投注于孔孟及宗教神佛,以寻求精神解脱了。
康有为第三次来庐山是8年后的1926年。或许,他这次入庐山是来跟庐山告别的。回去后的第二年,他便在青岛去世了。
康有为和李白都是出庐山后第二年亡故,但李白晚年出山依然是为投军为心中夙愿为救世去奋争,而康有为则被世人称为“孤独的清朝遗子”,他的《蝶恋花》词:“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流露出词人失落之情,与李白临终绝笔豪气冲天的气概不可同日而语。
夜来读这诸多文人名家跟庐山有关的身世和他们的文章诗词,我心中忍不住阵阵感慨。
庐山,真是一座文学的山,也是一部阅尽形色文人的书。读来如照着一面镜子,照古人,照今人,也照自己;读古人,读今人,也读自己。感悟只在心头,难以言明,只可在人生路上自己默默意会了。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