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建设系列谈之一:用人导向是根本导向


桑林峰

  用人最能反映作风,也最能影响作风,用人导向是作风建设的根本导向。

  用人导向是方向、是标杆,是旗帜,关乎人心向背,影响社会风气,关系事业发展。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经过实践磨炼、考核检验,被组织选拔到重要岗位,实属众望所归,人们心悦诚服,也会从中看到表率作用,看到努力方向,形成人人思进、公平竞争的良好风气。而那些溜须拍马、讨好领导,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人,一旦被重用,就会有人仿而效之,搞坏单位风气,形成不良作风。这就是导向的作用和力量。
  
  经济学中有一个“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是说人们都喜欢使用劣币,市场上就会充斥大量劣币,从而导致良币无法流通。这一效应同样会出现在干部选拔使用上。一个单位一旦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影响往往很坏。让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人得实惠,就会对老实干事的人造成严重伤害和打击,还会进一步败坏内部风气。尤其是如果让这些人走上领导岗位,不但成就不了大事,关键时刻还会坏事,贻害党的伟大事业。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要泾渭分明,马虎不得。“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只有分清贤与不肖,分清是与非,才能招来“金凤凰”,才能实现“国家治”的目标。可以说,用人导向不仅关系到干部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更关系到整个作风生态和兴国大业,不可不察也!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任贤使能则事业兴,贬贤弃能则事业衰,这是古今通鉴。王安石在《兴贤》一文中列举了两汉、魏晋、李唐选人之功和用人之过,得出一个结论:“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没有孔明运筹的蜀汉,一事无成;而没有周瑜统帅的东吴,军力大减。
  
  历史上,用什么人往往反映一个时期的政治风向。用魏征这样的谏臣,就表明广开言路、从善如流的开明之风;用王安石这样的良臣,就表明革除旧弊、励精图治的变法之风;用海瑞这样的贤臣,就表明崇尚廉洁、反对贪污的清新之风。同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是要用那些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人,用那些信仰坚定,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人。
  
  古人云:“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在选拔使用干部上,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树立尊重品行、尊重实干、尊重基层、尊重公论的用人导向,健全让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埋头者出头、实干者实惠的用人制度,才能集聚起大量优秀人才,形成群贤毕至的生动局面,从而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于洁秋)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