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背后是制度缺失监管缺位


肖华

  据报载,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教育局副局长蔡志涛主管教育后勤产业,其父所办企业通过招标垄断当地校服供应8年,被指敛财过亿,仅家庭房产价值就超千万元。日前,蔡志涛被撤职,其他相关责任人也受到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此案暴露出了校服市场的制度缺失、监管缺位等问题,值得深思。
  
  作为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蔡志涛本应遵守有关规定,不可利用职务之便为直系亲属牟利。可是自2005年河源市对校服供应进行统一招标后,其父开办的制衣公司便成功“中标”,成为紫金县校服的指定供应商。“父子店”垄断校服市场,每年获利1000多万元;而父亲开店、儿子主管,又导致校服质量问题频发,群众反映强烈。
  
  目前,很多地方在校服选购上采取的都是“学校自主、家长自愿、统一招标、规范管理”的方法,但是这一方法在实践中变了样:学校自主变成了学校决定,家长没有决定权;学生自愿变成了被自愿,统一招标变成了垄断。这导致校服采购招标混乱甚至发生“权力寻租”行为;甲醛超标等“毒校服”事件时有耳闻。究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当前国家和地方没有出台针对校服的招投标法律和制度规范,各地各自为政,质量标准不一,监管主体不明确。
  
  首先,缺乏适用的法律法规。据了解,目前针对校服招投标的一些规定多是红头文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并不完全适用校服招投标,一些条款在校服招投标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其次,招投标方式没有规范,滋生腐败空间。原国家教委1993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是目前为止教育部专门规定校服问题的唯一文件。但《意见》中并未对校服采购招投标方式作出明确规定。第三,监管主体不明,监管手段缺乏。在对校服质量的监管上,由于权责不明,各地监管部门不一,上级主管部门不尽相同,导致监管缺位。第四,“低价者得”的招投标制度暗藏校服质量隐患。
  
  要斩断校服垄断灰色利益链,解决其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防止“毒校服”危害学生身体健康,就必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要建立校服生产质量标准,实行校服生产厂家资格准入制,确保校服面辅料各项环保指标、物理指标安全合格。其次,建立健全校服招投标制度,在校服采购招投标的时候,有关部门要把校服质量写进合同;对校服采购招投标实行多部门联动监管;畅通社会投诉渠道,切断校服采购可能产生的灰色利益链。三是加大对校服质量的检查力度,把好关口,不让不合格的校服流入学校。四是加大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的要严厉惩罚,让他们得不偿失。
  
  校服安全不是小事,它关系到亿万学生的身体健康。希望有关部门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出台相关制度,弥补监管漏洞,不再让“问题校服”进入校园危害孩子的身体,不再让校服成为一些人敛财的工具。

 (责任编辑:于洁秋)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