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今年上半年我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94亿元,同比下降11.4%,降幅高于同期规上工业总产值9.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37%。截止2012年底,高新技术产业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引领经济发展。但是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的两家企业停产影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偏低、高素质技术人才匮乏问题是制约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在下一步“八倍增,两提高”行动中加以解决。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产业规模小幅萎缩,拉动经济作用减弱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有力推动了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步提高。但是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94亿元,同比下降11.4%,降幅高于同期规上工业总产值9.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37%。今年上半年,43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中,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减少的企业有23家,超过全区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的企业数的一半。20131-7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0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4.13%,比上半年下降0.24个百分点。如果扣除处于停业状态的“忠成数码”和“杉亚实业”这两家企业的上年同期数,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为2.65%

  表1近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表

 

2011

2012

2013年上半年

20131-7月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50.51

52.78

18.94

22.02

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15.94

17.55

14.37

14.13

  (二)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

  高新技术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就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获得领先的工艺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往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因此也集聚了大量的创新要素。

  全区目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的企业共有43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13.1%。一是科研人员集聚。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1192人,占全部规上工业的30.9%;其中R&D人员877人,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7.5%。二是研发经费集聚。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经费投入1.68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1.9%,其中R&D经费支出1.15亿元,占规上工业的26.6%。三是科技机构集聚。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办科技机构数31个,占规上工业的34.4%,其中机构人员840人,占规上工业的30.6%

  (三)行业发展集中,产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

  从行业分布来看,按照最新行业分类目录,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在电力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六大行业,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位居首位,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26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3.0%;其次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5.50亿元,占29.0%

  二、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与其他县(市、区)比较差距较大

  与市内其他县(市、区)相比,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上半年温州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12.49亿元,同比增长5.0%,而上半年鹿城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94亿元,总量居全市第5位。不仅与乐清、瑞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相差悬殊,而且有被三区两市垫底的瓯海区赶超的风险。

  表2   上半年各县(市、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全市排名情况表

县(区、区)

鹿城

龙湾

瓯海

瑞安

乐清

洞头

永嘉

平阳

苍南

文成

泰顺

高新技术

产业产值

(亿元)

18.94

63.65

18.07

115.38

327.69

3.29

48.42

7.39

8.55

0.98

0.13

全区位次

5

3

6

2

1

9

4

8

7

10

11

  (二)R&D投入强度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充足的R&D经费投入是企业顺利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动力,R&D经费投入强度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主要指标。从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看,企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才能维持现状,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2.24%R&D投入强度高于3%的有23家企业,高于5%的仅有14家企业,分别占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数的53.5%32.6%。表明当前不少企业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重生产轻开发,自主创新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创新基础薄弱,高素质技术人才匮乏

  鹿城缺乏一流的科研院所,缺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而且高等教育发展属于二、三线城区水平,人才培养基础较弱,加之吸引人才的政策举措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导致高层次人才缺乏、创新团队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企业科技创新力度不足。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活动人员数1192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为293人,仅占24.6%;企业办科技机构中,机构人员数84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为450人,仅占53.6%。人才队伍素质结构欠佳,高素质技术人才明显偏少,严重阻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当前各地谋划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当前,我区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今后重点鼓励和扶持发展的产业,结合产业现状和问题,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科技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全面落实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科技创新真正得到实惠。另一方面以“温商回归工程”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契机,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为城区产业结构优化注入新的活力。

  2.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研发投入。深化金融改革,积极探索民间资本进军高新技术产业的途径。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引导企业成为自觉、自主的研发投入主体。加大创新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同时发挥财政科技拨款的杠杆作用,通过创业投资引导、贷款风险补偿、成果转化奖励等形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 打造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持。一是根据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开展招才引智,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二是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培养人才的作用,结合产业升级计划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委培,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三是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城区生活环境,为科技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帮助解决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问题。

  4开展专项服务,壮大产业规模。一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共享科技创新成果。二是打造特色小微企业园,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优化政府服务,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形成特色小微企业园比较优势,吸引高层次人才入园创业创新,推进企业孵化器培育。三是优先解决在鹿高新技术企业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同时鼓励温州大企业在中心城区建立研发中心,支持回归温商创办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促进鹿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