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舆情在线”监测系统显示,今日最热新闻事件前五名分别是:
□河南省招办回应高考舞弊事件 已查实127人替考 新华网17日报道,近日,媒体曝光了一起跨越湖北和河南两省的有组织高考替考案,河南省招办回应称,已向公安部门报案,请公安部门针对发现的高考替考案件立案查处,并派出工作组赴开封对案件进展情况进行指导督促,配合公安部门对案件进行查处。据悉,2014年河南省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 中国网:河南高考舞弊悬疑尽管有待进一步厘清真相,但三重追问无可规避:一者,考前刚刚发生过未遂的弊案,紧接着又让作奸犯科者故伎重演,高考组织者究竟要承担怎样的责任?二者,今日的高考监考,号称无缝监管,那么,替考轻易得逞,究竟哪些链条出现了“故障”?三者,河南屡屡“中枪”,违法者究竟是“看地下菜碟”还是小概率的误打误撞——问得更直白一点:这事儿,仅此一桩? 《燕赵都市报》:“考试法”迟迟不能出台,法律在打击高考舞弊上存有天然的缺陷。虽然泄露国家秘密、玩忽职守等刑法罪名,常常被灵活运用,却难免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终究不如“考试法”得心应手。此情此景中,如何能够指望高考舞弊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能够心存敬畏?当收益大于违法成本的时候,舞弊自然会成为共同的选择。倘若不能铲除舞弊土壤,不能弥合寻租空间,呵护高考公平只可能是一句空谈。 □“节俭令”引发演出市场洗牌 舆论:加快转型方能“突围”! 综合媒体报道,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及“节俭令”颁布两年来,演出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那些高度市场化的公司,因为从来靠无可靠,市场份额不降反升。当年那些靠政府买单和大型企业或团体包场,演出邀约多得接都接不过来的公司,开始在愁怎样保持演出量,怎样保证员工的工资,一批小演出公司轰然倒闭。 《广州日报》:国内演出市场并非遭遇寒冬,而是进入深度调整和洗牌阶段。特别是对于一些原本“不愁嫁”的国字号演出团体,更是加大力度进行转型的有利时机。市场才是演艺行业的真正试金石。借助权力之手、耗费财政资金制造的文艺演出盛况,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繁荣。只有参与市场竞争,摆脱靠“公款包养”的命运,演艺市场才能走向真正的繁荣。 网民“邵宇芳”:国内不是不需要高端演艺,而是这种高端的演艺行业必须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民间消费的基础之上。公款消费被限制,对于靠行政权力的“滥用”来支撑的演艺团体来说是冲击,更是机会。假如不积极去开拓民间市场,而是依旧把目光紧紧盯住公款消费,则注定在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最先受到致命冲击。这看起来相对残酷的过程,实际上却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环保部开出史上最大罚单
【事件回放】 6月12日,环保部开出史上最大罚单,19家企业因脱硫设施存在突出问题,被罚脱硫电价款或追缴排污费合计4.1亿元。除了罚款,环保部还要求这些企业在30个工作日之内,编制完成烟气脱硫设施整改方案,并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整改任务,逾期没有完成的将依法从重处罚。据悉,上榜企业中,我国五大电力集团华能、国电、华电、大唐和中电投,都有下属子公司上榜。 【舆情传播情况】 图1.环保部开出史上最大罚单相关舆情信息走势图 如图1所示,6月12日,媒体报道环保部开出巨额罚单,19家企业被罚逾4亿元,引发舆论关注。13日,舆情信息量达到441条的峰值,之后有所降温。17日,经济之声《天下财经》再次报道该事件,使舆情再次升温,并于18日达到299条。目前的总计舆情信息量约为1315条。 【舆论观点】 网民认为,环保部开出大额罚单,且对象包括央企,彰显了环保监管一视同仁和绝不手软的态度,释放了环境治理趋严信号,有助于提升社会治污信心。 网民“堂吉伟德”:治乱用重典。环保部此次开出史上最大罚单,对象包括五大电力集团等明星央企,无论对于涉罚企业,还是其他企业显然都有足够的威慑力,彰显出一视同仁和绝不手软的态度,对于提升社会治污信心,也可以起到强心针的作用。单纯就象征意义来说,其做法都值得充分肯定。 网民“滕朝阳”: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很好的原则和理念,但在以前,往往是或更多是适用于公民和微小企业,大企业和政府重点保护企业却似乎可以例外。如今,环保部门敢摸“老虎”们的屁股,可以见出环境恶化背景中环境治理趋严的态势,无论于法律尊严还是环境保护,都是可喜的进步。 也有网民认为,从被罚企业经济能力来讲,此次罚款依旧凸显污染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实,恐难达到惩戒污染企业的预期效果。 网民“何勇”说:对19家大型工业企业罚款4.1亿元,平均一家企业罚款不过2000多万元,只是小菜一碟,不伤筋,不动骨,惩治作用甚微。 网民“吴应海”:早在去年5月份,环保部就曾经对多家央企电厂的脱硫设施进行过公示处罚,但相关企业却依然屡教不改,足以看出这些企业对罚款的不以为然。 网民“苑广阔”:既然是央企,不管罚单有多大,被罚的钱说到底还是“国家的钱”,是“百姓的钱”,而不是企业的钱,更不是企业领导人的钱。因此,这些企业领导者根本不会把这笔罚款放在心上。如果不影响到他们自己的仕途前程,这笔“最大罚单”所产生的效果,恐怕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消失于无形。 网民建议打出处罚“组合拳”,将环保政策执行情况与企业责任人的考核、任用、薪资等挂钩,并做好事后整改监督工作。 网民“木须虫”说:在用经济手段的同时,更应强调国企的责任制约功能。比如,严格的问责制度和制约机制,环保政策执行情况与央企集团领导层人员的任用、考核挂钩,与央企集团所有人员的薪资挂钩等等,真正让违规有切肤之痛。 网民“杨兴东”:仅仅依靠罚款,不能解决问题。罚单要想给力,罚出效果,必须祭出配套组合拳,真正触动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利益蛋糕。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应明确国有企业管理者在环境污染中的责任,让罚单与国企管理层的待遇挂钩。而环保部门则应做好事后的整改监督工作,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有关部门,做好联合执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