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舆情在线”监测系统显示,今日最热新闻事件前五名分别是:
□六部门公布职业教育体系规划 强化学历衔接 舆论:职教的春天来了? 《人民日报》24日消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要求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将打通体系壁垒,在培养人才上实现互通,可以转学、升学且职校生也可报考普通高校的研究生。 网民“刘运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系列的教育,在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别。允许职校生考研,只是给了升学深造的机会,能否把握、用好机会,实现职校生的研究生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仍旧期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迎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给广大职校生带来人生的美好希望。 网民“刘建国”:职业教育规划,需要汲取高校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力求在培养模式上与市场需求完全对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就是“按需培养”,找准市场的“胃口”,提前做到市场需求研判。从这个角度而言,就要求职业教育立足自身定位,理智看待发展前景。如何避免专业和人才的脱节,合理配置人才与市场需求的比例,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才是职业教育规划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人社部去年查出3.5万人冒领社保 追回1.2亿 舆论:不能止于追回! 《人民日报》24日消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天发布的《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显示,去年全国共清理收回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560亿元,查出3.5万人冒领社保待遇1.27亿元,已追回1.22亿元。舆论表示,冒领社保待遇问题不应被视为小问题,对它的处理,不应止于追回,而是要把篱笆扎牢。 网民“张国栋”:5万人的庞大数目,也说明一些地方的社保办理和监管存在漏洞。因此,打击冒领社保待遇的行为,不仅要追回社保资金,让大笔的惩罚金到账,更重要的是以“刑法伺候”,形成严惩的高压态势,让不法分子不敢伸出黑手。 《湖北日报》:既能查清并追回冒领的资金,那么在分配程序、分配过程中也当展现足够的监督,充分显示透明度;我们维护社保资金安全的法律有待完善,但绝不是找不到依据,那么在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理上可以依法提档升级,比如有的地方不再只是把钱追回来就算了,而是将冒领骗取社保纳入司法处理;政府是维护社会资金的最大责任人,遏制冒领社保“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是政府应当展现的能力。 河南高考替考案调查
【事件回放】 近日,河南省杞县高考替考事件经由媒体报道后,6月23日,河南省招办工作人员表示,替考事件仍处于调查阶段。据相关人员透露,替考的“枪手”多为急需用钱的农村大学生,且学习成绩优异。“这些品尝过高考艰辛的农家子弟,本应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却在金钱面前拿自己的诚信去冒险。” 【舆情传播情况】 图1.河南高考替考案调查相关舆情信息走势图 如图1所示,6月25日,河南高考替考案调查经《法治周末》报道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相关信息达到948条,“高考舞弊”、“农村学生替考”等热点舆情标签在报道标题中被强调;之后舆论有所降温。目前的总计舆情信息量约为2337条。
【舆论观点】 网民认为,替考行为有损高考的权威性、破坏教育公平,呼吁从制度层面和内部管理着手,铲除舞弊土壤。 @中青报曹林:虽然高考有很多弊端,但“公平”是公众最看重的高考红利;虽然潜规则充斥于各行各业,但高考仍然是相对最公平、最干净的一场考试。可想而知,当对未来充满美好想象的考生及家长们,从镜头中看到替考竟然以如此大的规模进行的时候,心理会受到多大的冲击。 网民“王冷”:必须要从法律、道德及制度设计等多方面管好,尤其是内部防守,唯有这样,外部的一切歪风邪气才不会侵入,高考的公平才能被坚定捍卫。 《新京报》:替考的“成功率”不仅取决于枪手的作弊水平,更取决于考试腐败背后组织者和策划者斡旋关系的本领。因此,从立法上加大对替考组织者、策划者和公务人员参与者的法律成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上加入相关罪名,在行政责任上加大处罚力度,使替考组织者和策划者得不偿失,不敢越雷池一步,才能真正杜绝“替考门”的再次发生。 也有网民认为,惩处涉事者、制度补缺固然重要,更应该加大力度处罚替考事件背后的权钱交易和腐败群体。 网民“王冷”:内部失守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利”字当头。“利”使这些人得意忘形,忘了作为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忘了作为公民应该遵守的法律规则;更忘了作为监考人,应当坚守捍卫考试公平的神圣使命。高考本是被众多寒门子弟视为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机会,然而替考使得本应公平公正的选拔成为“非富即贵”用金钱或职权进行的肮脏交易。 网民“杨耕身”:雇用枪手的“权爹富爸”,显然是耍钱弄权的高手,他们只不过是在子女过高考独木桥的时候,再次施展了自己权术与钱术的娴熟功夫。那么,在农家替考子弟“不会出事”的幻觉背后,是谁给了“权爹富爸”们可以搞定一切的错觉?在替考事件上,“农村学生替领导孩子高考”本身并不是最值得关注的现象,权钱能打点各方的实用主义才是。 网民进一步指出,部分“农家学子”走入替考歧途,值得同情却不可网开一面,法治社会理应坚持公平与正义。 网民“蒋璟璟”:替考产业对高考的渗透,非但是意识层面的误导,更包括对学生、教师的拉拢。从此角度看,农村大学生枪手,不过是这条产业链的终端受害者。他们被身边人云淡风轻的说辞所蛊惑,悄然间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尽管替考者农家子弟的背景无比刺眼,但这也许与所谓阶层割裂并无关系。其只不过说明,灰色的替考业,形成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招募体系和劝说策略。 网民“邓海建”:涉事“农村学生”的命运让人关注,但缺钱的农村孩子还有很多,这不能构成可以违法违规的豁免条件。公众可以同情他们的境遇,但不能要求法律的戒尺抬高一寸。还是那句话,一个法治社会、一个公民社会,早该学会抛弃身边标签就事论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