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舆情(6月9日):如何看待高考的“工厂模式”?


据“舆情在线”监测系统显示,今日最热新闻事件前五名分别是:

序号

题目

来源/首发媒体

参与数

地域

1

北京一大学生自曝参与异地替考

网易/北京青年报

28727

北京

2

教育部:为江西夺刀救人考生单设考场

搜狐/中国青年报

26255

江西

3

黑龙江安达快餐店爆炸案件告破

网易/新华网

20172

黑龙江

4

吉林3名副省级领导违规在企业兼职被查

新浪/中新网

17386

吉林

5

国务院将派员督察政令落实

搜狐/新华网

12697

全国

 

□“夺刀少年”获“补考”机会  网民:需确保高考公平

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江西省宜春三中高三学生柳艳兵和易政勇,因为在公交车上勇斗持刀歹徒受伤,而无法参加今年的高考,教育部表态将为因勇斗歹徒而错失高考的两名学生单独组织考试。有部分人担忧此举是对高考公平的破坏,但更多人认为,不能让正能量“吃亏”,选择“补考”而非“保送”就是公平的体现。

网民“刘建国”:见义勇为进名校,等于变相剥夺了其他考生公平竞争的机会,其他考生的合法权益面临被侵害的风险。选择补考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采取加分或其他照顾方式,则不会违背公平原则。对行为的肯定,不能以戕害其他考生的合法权益为代价,而是要兼顾多种权益的平衡,才是明智之举。

《环球时报》:有年轻人提出,坚持高考的公平比什么都重要,用对它打折扣来弘扬道德或实现任何目标都不合适。但见义勇为和维护高考公平是两码事,它们同样神圣。维护高考公平是庞大的社会工程,中国作为超大型国家必须有保持全国性制度严肃性的能力,同时也要能够针对具体案例做出人性化处理。分寸难以把握,但这不是两个高三学生的责任,不能让见义勇为者吃亏。

□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引热议  专家:公众对语言文化有热情!

综合媒体报道,历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也不例外。舆论对各地高考作文褒贬不一,既有职业编剧对命题的“拍砖”,又有网民翻出郭德纲、韩寒等名人的言论及照片进行调侃。专家认为,对高考作文的关注是好事,反映出国人对自己语言文化的热情,反映了我国公民对时代、对社会现实、对价值取向的思考,更是对语文教育的建议和建言。

网民“王旭明”:中国人必须学好语文,所以全民关注高考作文理所应当。其一,作文是语文教育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关心语文理当从关心作文入手。对作文题目的点评、议论和写下水文都体现了语文素养。其二,作文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考察的集中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生活和对自身生活的关注,在作文上都会有集中的反映。

红网:高考作文,因其较低的知识门槛与议题本身的公共性,衍变成各阶层人士的公共话题广场。既然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议题,每个人因其知识水平、认知标准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对每篇高考作文题目的评价,自然也就言人人殊而意见难以达成共识,其实也说明,这篇作文题目在答案设置上足够开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自由表达能力,是好事儿。

 

 亚洲最大“高考工厂

高考特辑:“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一座被高考魔化的城(组图)

【事件回放】

新华网65日报道,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偏僻得连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却被誉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高考工厂”,2014年度高考人数达12000人。有人把这里喻为“通往天堂的地狱”。每年有7000名高考落榜学生来到这里“苦修”一年,以盼“重生”。

在国内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像毛坦厂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还有很多,例如河北衡水中学、湖北黄冈中学等等。学校成为“高考梦工厂”,学生酷似“考试机器”,这样的教育模式引发舆论争议。

【舆情传播情况】

1.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相关舆情信息走势图

如图1所示,65日,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当天的相关信息达到606条,“超级中学”、“万人送考”等热点舆情标签在报道标题中被强调;66日,媒体解读和网民跟帖将舆论热度推至最高峰,相关信息达到787条,之后舆论有所降温。目前的总计舆情信息量约为2450条。

【舆论观点】

有网民认为,流水线式的应试培训是高考经济催生出社会病态产物,无益于人才培养。

@OY俊:这还是教育吗?不是更像培训产业么,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机构的各种评比,各种奖励吧,谁还真的关心那些十几岁的孩子能学到什么?

@chillax小妖:一方面不断涌现出“读书无用”的论调,大学生泛滥高校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学生拼了命的想考高分上名校,各类高考经济催生和带动经济机构产业发展。

《北京晚报》:这些神一样的高考工厂,对人的作用究竟是摧残还是淬炼?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应对过高考的考题之后,能不能真正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的最终目的,真的是要让无数鲜活的生命变成高效的机器吗?

也有网民认为,“高考工厂”的症结在于社会上升渠道狭隘,学历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硬性条件,寒门子弟唯有通过独木桥才可以“翻身”。

网民“张立美”:别给毛坦厂中学贴“高考工厂”等妖魔化标签,如果非要贴上,根源只能怪社会向上流通渠道太狭窄,逼得寒门子弟挤向了高考这一条道,而应试教育体制没改变,高考又完全唯分数论,而不是怪学校和老师太没人性。

@三木林三:高考越改革越严峻,为什么?用人单位以学历为硬性条件,能力为弹性条件,重重关卡,限制身份,阻拦进入,唯学历而用之。社会经验演变为教育压力,高考工厂,考试机器,正本清源难敌惯性思维,只能静观其变。

网民“丁阳”:尽管有着种种缺点,尽管可以称得上是“摧残人性”,高压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乃至“唯分数论”,也有其长处。在国内,高考作为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更是承载促进阶层流动,让低收入人群有机会“翻身”的使命,对于很多人和很多家庭来说,高考甚至是唯一手段。

网民呼吁尽快推动教育改革,只有打开多条成才道路,保证教育公平,才能让高考脱离“疯狂”。

网民“王磊”:什么时候,高考不再是只有死学苦学才能得高分,社会不再是唯重点大学的学生是举,高考不再是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只有教育越来越尊重人性而不是把人培养成统一模式,高考才不会有这种疯狂的状态。

网民“付彪”:终结“高考工厂”的神话,不能仅靠教育行政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需从健全公共政策上打开成就人生梦想的多条通道,纠偏社会对人才评定的标准。

网民“盛翔”:相比对“高考工厂”与“考试机器”的苛责,那些考场外的期待与吁求,才真正需要关注:录取指标分配能够改变不公平的区域划分;随迁子女能够平等就地参加高考;高校自主招生少一些“暗箱”多一点透明;高考加分政策少一点“猫腻”多一些人性。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