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死灰复燃源于监管“一阵风”


王琦琦

  两年前,“毒胶囊”事件震惊全国。近日,浙江省宁海县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并出售多达9000万粒“毒胶囊”的案件。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11人被批准逮捕。数量如此巨大的“毒胶囊”到底流向了哪里,目前,警方仍在全力追查中。
  
  2012年,央视曝光了《胶囊里的秘密》,一时间舆论哗然,政府部门对胶囊类药物的审查达到空前严密的程度。时隔两年,人们已经快忘记毒胶囊的存在,殊不知,它已再次出现在我们的周围。9000万粒下落不明的毒胶囊去了哪里,进入了哪些药企,生产了哪些药物,如何召回销毁,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
  
  仅仅两年,尘埃还未落定,死灰却已复燃。是巴掌打得不够响,不足以震慑犯罪,还是监管者在舆论后放松了缰绳?涉案的潘某仅用一套抵债换来的生产设备,就开启了毒胶囊的事业。低门槛、低成本,毒胶囊生产带来的高利润,怎能不让一些黑心商家铤而走险?企业生产本应建立在守法、诚信的基础上,但一些无良商家明知会给他人健康带来伤害,仍泯灭良心,图一时之利,终归害人害己。重典方能治疴,对此类无良商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杀鸡儆猴,给犯罪者一个响亮的耳光。
  
  再者,应切断毒胶囊生产的途径。相关违法生产的企业被查处后,生产有毒胶囊的机器流往何处?对此,相关部门应主动调查,对被查处的商家,可没收其制作工具、原料、机器等,不给违法者改头换面、卷土重来的机会,由此杜绝可能发生的危害。同时,每种药品均有产地、商家、批号等信息,方便出现问题时的溯源追查。同理,药品原料的买卖也应标注产地、商家、批号等信息,实行溯源制度。如此,不仅能把毒胶囊的生产扼杀在摇篮里,而且也能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快速找到问题胶囊的流通方向。
  
  对于食品药品的质量问题必须严格防范,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监管。如果没有民众的举报,毒胶囊是否仍在生产,仍在威胁着民众的健康?如此快速的死灰复燃,不得不让人怀疑相关部门的监管是否到位。死灰复燃的背后是监管的“一阵风”,带给其“春风吹又生”的机会。监管不能听媒体的令,今天喊一嗓子忙一阵,明天不喊就只当没看见。在2012年“毒胶囊”事件中,江西省弋阳县相关监管部门曾被检察机关以涉嫌玩忽职守立案调查。一些地方,因为企业带来财政收入而包庇或忽视犯罪。对此,政府应加强对相关玩忽职守部门及责任人的问责,督促其履职尽责,加强监管。同时,国家也应尽快细化、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让监管者、生产者、使用者有法可依。食药品监管应常治久治,莫坐等公众举报,要主动出击,紧抓不懈,加强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和资质审核,加强检查监管,如此才能让舌尖上的“毒物”无所遁形,保证民众的安全健康。
  
  

 (责任编辑:于洁秋)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