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舆情(9月1日):小驾照查出大腐败车考也疯狂


  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今日最热新闻事件前五名分别是:

序号

题目

来源/首发媒体

参与数

地域

1

车考腐败被曝光:临时工收受贿赂30万

网易/新华网

71560

河北

2

江西新余市委书记捡垃圾被偶遇

网民质疑真实性

新浪/南方都市报

21977

江西

3

四川规定官员去世后不得在公共场所

搭建灵棚

新浪/新华网

16616 

四川

4

金融行业薪酬乱象:高管干一天

柜员忙仨月

搜狐/新华网

12069

全国

5

人社部:职业资格无依据明年全取消

网易/新京报

9178

全国

  

  □央财教授辞职办私塾每年只招1到2个学生  网民:创新还是复古?

  京华时报8月31日消息,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黄震在微信朋友圈发表声明称,将放弃硕士研究生导师职务,开办私塾书院。黄震公布了自己对私塾学院的招生要求,“行跪拜之礼,且与其父母签约”,且每年只招收1到2个学生。黄震将探索以众筹方式建立私塾,用于进行纯粹学术的探索。

  网民“王传合”:透过央财大学教授开办私塾还应该看到,这个隔膜久远的陈年旧词之所以沉滓泛起,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现代教育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创新,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形式、录取方式等,都需要进行改革。但是,教育改革不等于复古,更不是回到私塾年代,这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

  网民“施姗姗”:教授辞职去开私塾书院,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能够理解的。这意味着要放弃一个稳定的工作,一切都得重新开始。但是,这是黄震教授由来已久的梦想。或许,会有很多困难,但是,创新会出错需要各方理解和包容。我们不妨以开放平和的心态,不妨支持他去尝试,让他放开手脚实现自己的想法,为我国的教育去探路。

  □车考腐败被曝光:临时工收受贿赂30万  网民:“雁过拔毛”

  

  新华网31日消息,近日法院审理查明,河北省石家庄市车管所第三分所在驾照考取各关卡中比如学员信息录入、预约考试到考试通过等环节不断索取贿赂,“雁过拔毛”,涉案人员多达20余人。其中,车管所所长受贿近300万元,就连负责录入的临时工也贪污了30万元。网民热议,一本小小的机动车驾照,背后竟牵出令人瞠目的腐败,如何防范“车考腐败”重演,强化监督成为关键。

  央广网:一本小小的机动车驾照,背后牵出的“车考腐败”令人瞠目结舌。车管部门权力过大、缺乏外部监督,必然导致“车考腐败”在各地不断发生。遏制车考腐败,不仅需要执法部门加强外部监管,更需建立公开透明的考试机制,缩小相关部门的权力寻租空间。

  网民“陈广江”:一方面,长期以来车管所内部比较封闭,缺乏外部监督;另一方面,车管所掌握着指标分配、驾考监管、考试通过等一系列权力。小小驾照频频牵出腐败窝案就不难理解了。要斩断驾考腐败链条、杜绝类似腐败窝案,必须拿出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打蛇打七寸,如何防止车管所一把手权力失控是关键。用铁腕手段扶正“上梁”,“下梁”才有不歪的可能性。

  

  网民: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亟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

  

  (图片来源:法邦网)

  【事件回放】

  《新京报》报道,8月,国务院取消了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太多、证书太乱的现象有望改变。人社部要求无法律依据准入类职业资格一律取消。

  【舆情传播情况】

      图1.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亟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相关舆情信息走势图(不含微博)

  

  如图1所示,在媒体8月31日报道了“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一事后,立刻引发了舆论关注,整个舆情信息量呈现较大起伏,31日相关舆情信息量达到顶峰899条,“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国家取消职业资格许可”等热点舆情标签在报道标题中被强调。截至目前,总计舆情信息量约为1626条。

  图2.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亟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相关舆情热敏指数图

  

  热度指数:衡量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的关注度,该值越高,网民关注度越高。

  敏感指数:衡量该事件的安全稳定值,该值越高,意味着危害程度越高。

  热敏指数:由热度指数和敏感指数加权而来,衡量一个事件是否应该引起重视。值越高,预警力度越强。

   (注:数据来源于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2014年9月01日)

  【舆论观点】

  网民表示,取消职业资格许可既释放了人才又有利于反腐,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

  @“于文军”:取消职业资格许可是依法行政、简政放权的进一步延伸,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一旦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工作,就会降低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成本、就业门槛,减轻经济负担。

  @谢伟锋: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厘清职业关系,是政府部门必须有所作为的领域之一。取消无法律依据职业资格认可,把人为设置的准入门槛降低,更看重具备真正实力的人才。从这个维度来说,无疑是释放了巨大的人才红利。

  网民“吴敏”: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有利于教育培训政策化、专业化、轨道化,有利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又注重了效率优先,有利于清除各种非法违规的社会阴暗面。

  有网民分析职业资格许可泛滥除了与考证背后的巨大利益有关,还与行政权力越位分不开。

  @张卫斌:职业资格林立、重复交叉,源于考证背后有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一些权力部门、行业协会与社会培训机构勾结,以考证之名,行收费之实。考证,实际上成为了权力的唐僧肉。这也是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乐此不疲的动力引擎。

  @洪绩:有些部门随意设立没有法律依据的职业资格,使资格认证演变成“就业准入”,资格证书成为就业“通行证”,不仅影响劳动者的劳动权益的实现,而且成为阻碍就业、滋生腐败的环节。

  网民“李迎春”:职业资格许可是在设置职业准入门槛,其本质是一种权利限制。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行政部门要做这样的限制,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否则就不能限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大量没有依据的限制,说明在这一领域,一些部门的权力僭越相当普遍。

  网民建议,职业资格管理还要进一步改革,不仅要打破政府主导模式,而且还要做到有破有立。

  @羊城晚报:基于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但须厘清该由谁来认证的“归口”问题。确有存在必要的职业资格认证,完全可打破政府部门主导的模式,改变政府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的做法,藉此截断部门行政权力通过认证牟利的路径。

  @冯慧文:有“破”,就需有“立”。取消了职业资格许可,接下来就需要在相应领域引入新的人才评价标准;政府逐步放开认定工作,就需要积极引导、培养和规范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使其能树立权威性,有能力长期承担起这一职能。如此,方能优化人才培养,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

  网民“毕舸”:职业资格管理还要进一步改革,如同其他领域的政府审批改革一样,指望其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尤其是改革踏入深水区总会遭遇诸多既得利益阻挠,恰恰需要根据改革进展不断深化完善配套举措,最终让职业资格管理的改革方向与宗旨相吻合。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