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舆情(9月03日):职务消费取消“特权消费”自亡?


  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今日最热新闻事件前五名分别是:

  

  序号

  题目

  来源/首发媒体

  参与数

  地域

  1

  赵白鸽同志卸任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网易/中新网

  100375

  全国

  2

  9000万粒食用毒胶囊流入市场 警方正追查去向

  新浪/央视网

  45446

  河北

  3

  东华理工大学原校长刘庆成受贿通奸被双开

  凤凰/新华网

  34369

  江西

  4

  北京被查交管局长用摇号牟利 儿子倒卖车牌

  新浪/人民网

  15754

  北京

  5

  央企职工自曝单位送礼清单 同事骂叛徒

  新浪/法治周末

  14898

    湖北

  

  □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取消  网民:给国企高管的“紧箍咒”

  

  《人民日报》3日消息,近日,《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获得通过,“《意见》实际取消了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提法。把原来合理的、必要的履职保障和合理支出确定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这意味着除了国家规定的履职待遇和符合财务制度规定标准的业务支出外,国有企业负责人再没有其他任何“职务消费”。

  网民“肖华”:取消职务消费是好事,但不能放在另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筐里,否则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要防止换汤不换药。业务招待费不属于三公费用,但对国企的业务招待费用必须要像三公经费进约束。首先要明确哪些可以作为业务招待费用,二是要有数字约束,三是业务招待费用要像三公经费一样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网民“张海新”:须认识到,包括职务消费失控在内的国企病,真正的病根并不在于其缺少外部的行政干预、权力管制,而在于,长期以来,国企与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独立自主的法人治理结构没能得到完善。天价薪酬也好,失控的职务消费也罢,与其外查不如内控——通过健全和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让企业领导人真正成为对企业负责、受所有人有效监控的职业经理人。

  □赵白鸽卸任红会党组书记  媒体:红会转型“在路上”

  中国红十字会官网2日消息,日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决定,赵白鸽不再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职务。经中央批准,徐科同志任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提名徐科同志为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人选,按《中国红十字会章程》规定办理。此消息一出,引发网民热议。

  网民“李克济:一个人的离去,或许也是一个新的开始。赵白鸽曾说“我有改革的决心和抱负”“希望大家给我们一点时间”。现在,命运没有给赵白鸽更多时间,那么能否给红会更多时间去实现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和自我救赎?我们拭目以待下一任“掌门人”徐科的行动,红会公信力重建路依然漫漫。

  《新京报》:红会形象所陷入的困局,其实是诸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道德元素在内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庞大的机构面前,个人的作为,终归有限,它的好,不是一个赵白鸽能够独力造就的,它的问题,也不是郭美美一个人就能够折腾出来的。败坏一个慈善组织的形象是轻松迅捷的,但形象的恢复注定是痛苦而缓慢的,不可能靠一两个“英雄”人物的力挽狂澜,而是需要机构本身机制以及相关制度的逐步改变和调整。

  

  “毒胶囊”死灰复燃引网民深思

  

  (图片来源:网络)

  【事件回放】

  综合媒体报道,两年前,央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2014年9月1日,浙江宁海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的案件,短短5个月,对外出售了高达9000万粒。目前,因涉嫌有毒有害食品,11人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

  【舆情传播情况】

  图1.“毒胶囊”死灰复燃引网民深思相关舆情信息走势图(不含微博)

  

  如图1所示,在媒体报道了“‘毒胶囊’时隔两年再次出现”一事后,立刻引发了舆论关注,整个舆情信息量呈现不断攀升趋势,9月3日相关舆情信息量达到1043条,“毒胶囊再现”、“毒胶囊死灰复燃”等热点舆情标签在报道标题中被强调。截至目前,总计舆情信息量约为1690条。

  图2.“毒胶囊”死灰复燃引网民深思相关舆情热敏指数图

  

  热度指数:衡量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的关注度,该值越高,网民关注度越高。

  敏感指数:衡量该事件的安全稳定值,该值越高,意味着危害程度越高。

  热敏指数:由热度指数和敏感指数加权而来,衡量一个事件是否应该引起重视。值越高,预警力度越强。

  (注:数据来源于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2014年9月03日)

  【舆论观点】

  网民质问事隔两年毒胶囊为何再次出现?

  网民“尤雪玲”:两年前毒胶囊事件发生后,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公安、监察、卫生、质检等部门配合办案,派出多部门组成的联合督导组,全面开展药用明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和产品的排查检验工作。而事隔两年毒胶囊再次问世,原因在哪?

  @长江网:按照常识,药品是用来治病救命的,对原料成分的检测标准应比食品还严格。然而,国家药典明令禁止使用的工业明胶,竟能一路畅通无阻生产成药品,并流入市场,究竟是“黑心”商家太聪明还是监管乏力?

  网民分析9000万粒毒胶囊流入市场,监管部门难辞其咎,医药部门从业人员的道德取向也存在很大问题。

  网民“倪倩”:药品生产监管应该是非常严格的,各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9000余万粒“毒胶囊”能畅通无阻地流入药品销售市场,监管部门难辞其咎。正是因为执法不严,违法成本太低,使得一些黑心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偏离了“良心”和道德。

  网民“希杰”:监管不力,与现行的监管体制有关。监管部门过多过滥,现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各部门间权责不清,管与不管,常常以利益驱动,导致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并存,给质量管理控制埋下了隐患。

  @刘深:“毒胶囊”是当做药物卖给患者,有销售药物资格的只有医院、诊所和药店。而这些医药机构的从业人员都是专业的医生和药师,他们对药物来源和药物质量,按理应该要严格把关?可“毒胶囊”死灰复燃再次表明,一些从业人员的道德取向令人质疑。

  网民建议,惩治“毒胶囊”事件还需政府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另食药品行业监管部门的专项打击和整顿不能一阵风,要常抓不懈,严防死守。

  网民“征服”:9000万粒毒胶囊事件的出现,再次敲响了药品安全的警钟,在事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面前,药品安全工作不容忽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也应积极参与监督,以确保患者服用的药品只治病,不致病。

  网民“警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大对药品生产销售领域的监督管理力度,要主动介入,而不能被动监管,更不能等着群众来举报。只有政府职能部门主动作为,主动去监督、管理和查处药品生产销售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后,我们的药品市场才会更安全,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商意盈:“毒胶囊”死灰复燃给各级食药监管部门提了个醒,必须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对重点领域严密监控,不能有一丝一毫松懈,这既是对消费者健康负责,也是对市场经济秩序负责。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