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权力在学术地盘上撒野


贾亮

  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在1月1日启动,这是自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两院为规范院士增选工作,均在去年12月底公布了新的院士增选实施办法或细则,其中“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候选人(军队系统参照执行)”等规定颇具现实意义。
  
  当选两院院士,可以说是每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梦想。当选的“硬指标”本该是学术成就,可增选规则的漏洞和当选院士后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让一些掌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想尽办法争当学术权威。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被查办,将两院院士增选制度、权力失控对学术殿堂的冲击、金钱开路学术不端等问题公开化。庭审中,张曙光供述,其6次收受2300万元的理由,是2007年、2009年两次参选中科院院士“需要花钱”。虽然最终仅仅“只差一票”,而将之拒之门外,但惨胜如败,学术尊严不能只在险胜和惨胜中得以捍卫。
  
  “仕而优则学”,“官员院士”一度成为院士制度改革中外界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些弊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此次两院院士增选,要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即是对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贯彻落实,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政干预的影响,拒绝让学术殿堂成为权力撒野的地盘。而对预防候选人材料作假、助选、拉票等违纪行为进行的明确规定及相关处罚措施,则将制度之笼越织越密。要知道,张曙光就是通过这些手段,一路成为有效候选人、初步候选人,直至进入最终票选环节的。
  
  对于这一规定,舆论表达出了谨慎的乐观。有专家提出,“原则上不作为候选人,这个原则能被执行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很多带有“原则上”表述的规定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甚而成为少数人借题发挥、规避原则的挡箭牌。
  
  “原则上”本没有错,是在维护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实事求是的表述。假如一个厅级官员真有院士的能力,难道就因为他拥有权力就拒之于科学大门之外,这何尝不是一种权力的滥用,是对科学的亵渎?“原则上”的灵活性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存在的,防止“原则上”被滥用才是应该做的。比如,对此原则上的自由裁量空间进行明确的规范和严格的限制,以减少具体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是可以为官为学一肩挑,还是必须二选一,都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
  
  科学与权力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就像政府与市场,关键在把伸得过长的权力之手管住。
  
  

 (责任编辑:于洁秋)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