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1865—1955)诞辰150周年,为纪念这位近现代中国画巨擘,着力推进雁荡山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18日(本周五)上午9:30,温州书画院(美术馆)将在该院展览厅举办 “雁荡风——黄宾虹专题书画展”,共展出黄宾虹与雁荡、浙东山水相关书画作品80余件,展期至2016年1月3日结束。展品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黄宾虹曾有语:“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亦深刻地反映在他的写生、创作活动中,凡先贤入画之山川水村、名胜古迹,他无不沿坡讨源,饱游沃看,以使自己充分理解和掌握客观内在的自然规律,将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历历罗列于胸中。黄宾虹祖籍安徽歙县,自号“黄山山中人”,黄山与黄宾虹的联系早已为众人所了解,然而对其创作起到深远影响作用的,除黄山外,雁荡山亦是其中之一。如潘天寿先生所说的:“山水画家,不观黄岳、雁山之奇变,不足以勾引心灵中之奇变。” 1889年,黄宾虹首次到温州,游览了江心屿,作纪游诗画。后又于1916年到访雁荡山,1918年与雁荡山人蒋叔南先生在黄山结识之后,于1931年受邀在蒋的亲戚及诗人吴鹭山的陪同下再作雁荡之游,1954年,年近九旬的黄宾虹又一次来到了雁荡。 早期黄宾虹虽以画名于世,但在他“外师造化”的过程中仍处于所谓的“写实写生”阶段,即力求结构真实,形态自然。而后期“写意写生”的状态,也就是为人悉知的“元气淋漓,浑厚华兹”的面貌则与雁荡之游不无关系,陆俨少称之为“墨法神奇,开了面目”。 早期作品如《浅绛山水图轴》,构图中可见明显古意,细节可看出悉心描摹勾勒之态,另一藏于温州博物馆的作品《设色锦江图卷》也是如此。在同样为雁荡题材的作品,作于稍早先的《水墨雁荡山图轴》,采取的便是写实写生的方法,画中的布局虚实,疏密浓淡,远近层次,以及屋宇安排的自然合理,少作主观上的加工取舍。《雁荡纪游》散页系列,不枝蔓,不繁杂,清秀中透着用墨的灵气。对比之下,《雁荡山色图轴》《雁荡山水图轴》《雁荡龙湫图轴》开始,则可以看出其晚年风格的影子,黄宾虹曾对人说“这次看山(指1931年,笔者注),给我印象极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万壑奔腾。” 《雁宕三折瀑图轴》则是其成熟风格的典型,作品经过取舍和概括,写出了景物之神气,具有了那种坚凝不可摧破的厚度,到达了“真笔墨,神山水”的境地,观众通过作品仿佛也感受到了他所说的雁荡山色“层峦叠嶂,不可名状”。 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说道:“有一种画,初入眼时粗服乱头,不守绳墨,细视之,则气韵生动,寻味无穷,是为非法之法。惟其天资高迈,学力精到,乃能变化至此。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学浅焉能梦到!”这段话仿佛就是为黄宾虹量身所作。又有人语:“绘画是手绘的,手艺第一,手艺之上,又是眼光第一,眼光分两层,一是指观察之眼,一个是指一边画着,一边你怎么判断自己这幅画,属于经验范畴。而观察之眼,是不可学不可教,是所谓天分”。黄宾虹正是带着他这双观察之眼遍历广观,搜尽奇峰打稿,寓沟壑于胸,用淋漓之笔写山川之神,开创了中国山水画雄浑苍茫、大气磅礴的时代。这一展事将黄宾虹与雁荡山的联系更丰富饱满地呈现于公众眼前,旨在让观众对温州历史人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