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全市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突出转型升级主线,着力抓改革、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取得积极成效,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健康,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处于合理区间,结构、效益持续向好,民生不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平缓发展。据初步核实,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GDP)761.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0%,比上年回升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5亿元,增长9.0%,其中工业增加值160.12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539.73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由上年的0.2:28.4:71.4调整为0.2:28.9:70.9。第二、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52.5%和47.4%,依次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为103154元/人,首次突破十万元大关,比上年增长3.7%,按年平均汇率(1:6.1428)计算,合16793美元/人。

 

市场物价在调控中回落明显。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8%,涨幅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和购进价格(IPI)均下降1.0%。

二、农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201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增速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2014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855亩,下降7.9%,亩产388公斤,增长12.5%,总产量17801吨,增长3.4%。

现代农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共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15家,2014年产值14.9亿元,税收2310.7万元,8家农业企业涉足电子商务,全年电子商务销售额8683.9万元,同比增长25%;同时拥有国家级专业合作社3家、省级3家、市级12家;扎实开展“三品一标”工作,已建设保障型蔬菜基地500亩,改造提升蔬菜基地2个,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1个,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产品15个、中国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产品6个、浙江名牌农产品3个,浙江名牌商标产品1个;此外,全年耕、种、收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69%,机耕作业面积3.45万亩,机耕率99%。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全年完成绿化造林面积2042.4亩(不包括城市绿化),实施森林抚育6008亩,建设森林绿道13.95公里,江心屿景区创成市级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119亩、规模流转率为5%,土地流转整村(社)推进数9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4年,全区工业企业总产值547.79亿元,同比增长4.7%,比上年回升9.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6.38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升11.8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各类企业增长均反弹回升,全区规上大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06亿元,增长2.0%,中型企业实现产值124.41亿元,增长4.8%,小微型企业实现产值102.92亿元,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82.12亿元,增长3.1%,其中完成出口交货值106.02亿元,增长4.7%,占销售产值比重为37.6%。分行业看,全区规上工业24个行业大类中12个行业总产值为负增长,12个行业总产值增速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主导行业中,鞋革制品业和服装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下降0.8%和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0.1%和14.5%。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1.06亿元,同比增长1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22亿元,同比增长13.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4.47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高16.9、20.6和12.9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56.58亿元,增长40.6%,比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高36.8个百分点,全区新产品产值率为19.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56亿元,下降5.0%。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5%,比上年下滑0.6个百分点。

    2014年,建筑业企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区拥有专业资质的建筑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161家,比上年减少6家,实现总产值337.65亿元,增长11.4%,其中在外省完成产值116.70亿元,增长5.7%,占总产值的34.6%,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签订合同总额618.21亿元,同比下降0.04%,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总额277.34亿元,同比下降14.3%。房屋施工面积234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全区实现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6.57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限上项目投资完成207.79亿元,同比增长21.4%,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4年,全区工业性投资43.98亿元,增长38.9%,工业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为14.3%,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完成36.5亿元,同比增长35.9%,占工业投资额的83%。服务业投资255.91亿元,同比增长13.0%,占全部投资比重的83.5%。2014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呈现向好态势,完成投资98.78亿元,同比增长7.4%,占投资总额比重为32.2%,比重较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所占比重上升,政府性投资依旧是我区投资的主体力量。政府性投资完成199.73亿元,增长27.5%,占全区投资比重为75.9%,民间投资完成95.26亿元,同比增长51.1%,占限上投资比重为31.1%,较上年回升7.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市平均31.6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201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76亿元,增长9.1%。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42亿元,增长5.5%。

 

外贸出口压力依然较大。2014年,全区外贸进出口额38.07亿美元,同比下降1.3%。其中,出口35.54亿美元,下降0.8%,进口2.53亿美元,下降7.5%。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我区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2014年,服装、纺织品类分别出口4.11亿美元和1.48亿美元,依次增长18.6%和12.8%,鞋类、箱包分别出口18.59亿美元和1.09亿美元,依次下降7.8%和2.9%,四类产品出口合计25.27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71.1%。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11500万美元,增长189.5%;全区共引进项目83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98115.64万元,完成市定目标任务数的126.34%,三区两市排名第一。其中省外回归引进到位资金490020.55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19.52%,市外房地产项目到位资金508095.09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33.71%。温商回归到位资金384137.57万元,同比增长159.43%。

旅游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2014年,全区接待游客达1022.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8.50亿元。全区现有旅行社105家,比上年增加12家;星级饭店25家,与去年持平,客房数4657间,比上年下降1.3%;饭店客房出租率62.6%,比上年上升7.8个百分点。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状况平稳增长。2014年,全区财政总收入41.39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55亿元,同比增长6.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1.8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营改增工作成效显现,增值税5.44亿元,增长14.7%;营业税6.52亿元,下降5.3%;但企业所得税仍大幅下降,企业所得税实现2.16亿元,同比下滑19.1%。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21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6亿元,同比下降22.6%,民生九大类支出总额22.27亿元,同比增长2.5%,占支出总额的77.3%,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民生类支出中,教育、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科学技术和节能环保等五类支出均呈现增长,分别增长5.5%、16.3%、17.2%、40.8%和66.9%。

 

金融存贷款运行较为稳健。2014年年末,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908.67亿元,增长2.3%,增幅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2378.41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个人贷款967.49亿元,同比下降0.8%,企业贷款1385.57亿元,同比下降1.5%。不良贷款余额116.14亿元,不良贷款率4.9%。

 

  深化金融改革发展。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运行平稳,成交总额破29亿。2014年全年成交9170笔,金额19.11亿元,开业至今累计成交15243笔,金额29.19亿元。全区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家,合计贷款余额15.46亿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1家,注册资本金1亿元,已累计投资达1.52亿元;农村资金互助会2家,累计发放互助金171笔,金融8586.9万元。

七、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

“六城联创”取得突破。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央测评组的实地考察和测评工作。2014年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3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8平方米,建成滨水公园10个、城区绿道24.2公里。城市环境卫生不断优化,全年组织环境卫生整治活动3.5万次,处理垃圾死角83.44万方,清理小广告334.9万处,处理生活垃圾36.71万吨。城区实施机械化清扫作业道路总面积549.25万平方米、总长度146.34公里,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100%。全年“数字城管”共受理各类案件13.0万多条,处置率 99.74%。市政建设得到维护保养,维修路面42.7万㎡;整治20条主次干道、68处农贸、车站等区域的架空管线;清除人行道非法停车泊位118个;新施划人行道临时停车泊位468个。加强公共自行车管理,现有公共自行车网点275个,投放公共自行车1.1万辆,全年总借车量1682.7万人次,日均借车量4.67万人次。

污染减排与治理深入推进。深化重污染行业整治,淘汰关停27重污染高耗能企业,规范提升10家企业。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07天,优良率为84.1%,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61.72分,升幅为18.1%,全省排名从第83名上升至第39名。“五水共治”掀起热潮,建立全国首个区级环境监察重案组,强化涉水污染行为打击,重点河段水质实现常态化监测,九山河(内河)、瓯江(郭公山至杨府山段)达到可游泳标准,七都、仰义、藤桥污水管网建设全面铺开。温州西片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量达到11.3万吨/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0.7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1.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各项减排指标取得预期效果,据初步测算,2014年全区化学需氧量(COD)削减率1.5%、氨氮(NH3-N)削减率1.5%、二氧化硫(SO2)削减率2.0%、氮氧化物(NOX)削减率4.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4.3%,单位GDP能耗降低率4.0%。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省级教育现代化区加快创建。全区现有初中9所,在校生0.45万人;小学43(含66区),在校生6.5万人。义务段入学率、三残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率为99.0%。完成百里路小学勤奋路校区(新桥头小学)、鞋都三小、洪殿小学、新田园一小主体工程,同时,相继完成了少艺校综合楼、蒲鞋市小学桥儿头校区、南浦小学西校区、十八中综合楼、仰义一小综合楼等改扩建工程,年内均已投入使用。学前教育再创佳绩,现有幼儿园105所,在园幼儿3.3万人,幼儿入园率100.0%,2014年新创建1所一级幼儿园,12个公办园区参加一级复评;新创建4所二级幼儿园,新创建5所三级幼儿园,等级园占在园幼儿园86%。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区顺利通过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复核,创成鹿城专用设备制造业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新增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3个市级特色产业科技园,全区累计拥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特色产业科技园8个。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81家,各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3家,科技企业数量实现大幅增长,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5家,科技型企业192家,企业研发中心68家。8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44项科技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省重大科技专项、市激光光电专项等市级以上科技部门支持,网上技术市场征集技术难题27项,达成签约项目23项,全年交易额达2.964亿元,同比增长209.4%。发明专利申请415件,同比增长14.6%,发明专利授权156件,同比增长40.5%,培育新增国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企业1家,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示范(试点)单位3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3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艺下基层演出133场,放映公益性数字电影1629场次,送书下乡4万余册。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南塘“印象舞台”,全年累计送演出103场。开展区域间文化走亲活动8场。着力编织文化服务网络,全年建成2个街道(镇)(滨江街道、藤桥镇)综合文化中心、2个图书馆分馆、1个警营图书流通点、9个“百姓舞台”、21个文化礼堂及25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同时建成了1个“浙江省文化示范社区(村)”、1个温州市文化强镇和2个“温州市文化示范社区(村)”。积极打造文艺精品,共获省级奖项12个、市级奖项30个。温州莲花《阿婆洗脚》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小品《非常病患》荣获第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文化主管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704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614家次,立案查处78起,结案77起,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9663册,光碟3821盘。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稳定持续发展,全区共有2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78所村卫生室、34个医疗服务点。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创成第二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成省级卫生强区,创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正式投入运行,7个街镇创成市级卫生应急示范街镇。创成1家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省级甲等卫生院;创成5家“省三星级”、3家“省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村卫生室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率达到82.86%。全面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全年共签约74567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51319人。着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医,全年共引进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2个(深蓝医院、美生医院),5千万项目2个(拜耳口腔医院、叶同仁中医院)。区属民办医院床位占比达63.44%。区人民医院及区精神卫生中心主楼顺利结顶。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国际赛事上,我区运动员共获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2枚;在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我区共有130名运动员代表鹿城区参加了25个大项的比赛,获87.37枚金牌,205.87枚奖牌,2564.87分的团体好成绩,团体总分和奖牌总数均为全省第一;制定出台《鹿城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实施意见》,设立100万元的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指导完成创建浙江省体育先进社区3个,浙江省村级体育俱乐部7个,体育示范幼儿园2个,省级职工体育俱乐部1个,新建健身苑点15个,小康体育村10个,健身步道5条,拆装式游泳池2个,沙土门球场改建4个,乒乓球室14个,公益性篮球场2个,健身公园3个;完成浙江省第二届全民体育节鹿城区19项赛事,参与人数达3万人,国民体质测试3800名,培训25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新注册运动员274名,新增训练点3个,向省、市优秀运动队输送38名运动员,引进优秀运动员1名。

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14年末,全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0.21万人,比上年增加3.1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7.59万人,比上年增加0.7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2.94万人,比上年增加0.8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57万人,比上年增加0.8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数23.0046万人,比上年增加1.0149万人。

就业帮扶体系进一步健全。2014年新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37%,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42人。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全区新增养老床位数150张,累计4576张,每百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58张。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全年优待优抚对象2618户,低保对象1054户4869人,城镇低保对象月标准从每人580元提高到705元,农村低保对象月标准从每人450元提高到515元。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4719.24多万元;发放困难群众物价补贴160.76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119.38万元,惠及4709人次。办理结婚登记5675对,离婚登记1549对,办理事实收养57件。全年全区慈善总会共募集资金1131万元。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2014年,全区辖7个街道、1个镇,80个社区、141行政村。全区土地面积294.38平方公里,年末户籍人口74.32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6.86万人,女性人口37.46万人;非农业人口56.3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85万人,死亡人口0.41万人。年末暂住人口61.16万人。

全区当年出生人口计划生育率91.01%,当年含往年出生人口性别比107.82(女性为100),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87.22%,累计有2307对单方独生父母领取二孩准生证。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98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434元,增长10.6%。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优化为1.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872元,增长1.0%,恩格尔系数为29.2%,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290元,增长3.1%,恩格尔系数为35.5%,比上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