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区作为温州市的中心城区,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简称:限上贸易)发展曾经优势明显。然而“十三五”以来,我区限上贸易销售额增速一直在全市靠后,三区两市末位,且增速水平与瓯海、龙湾相比差距不断拉大。总量差距逐步减小,甚至一度被龙湾超越。面对新城区的挤压和竞争,产业转移引起的产业空心化,经济发展能力退化,全区限上贸易发展相当缓慢,关停企业进一步增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如此现状,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立足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一、全区贸易发展概况 (一)总体情况 2017年1-10月,全区实现销售额910.21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环比下滑0.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滑0.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企业实现658.36亿元,增长5.3%;零售业企业实现231.09亿元,增长10.1%;住宿业企业实现11.18亿元,下降8.7%;餐饮业企业实现9.58亿元,增长18.9%。全市销售额与全区情况详见表1。 (二)贸易市场特点 我区当前贸易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于烟草类,石油及制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等支撑,生活必需品、生产材料等销售情况均表现不好。我区占比前十大类商品销售呈现五升五降态势,其中烟草类、石油及制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三大类商品销售额超过四百亿。合计占总销售额比重44.6%,同比增长6.8%。三大类商品两升一降。烟草类实现销售额139.58亿元,同比增长5.5%;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销售额137.58亿元,同比增长26.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销售额128.71亿元,同比下降7.1%。十大类商品销售情况详见表2。 (三)企业类型特点 全区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类型以私营为主,但龙头企业多数为国企。全区国有控股企业39家,实现销售额369.43亿元,同比增长7.2%,带动全区限上贸易业销售额增长2.9个百分点。销售额占全区限上销售额总量40.6%。集体控股企业8家,实现销售额6.25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亿元以上企业3家。 二、全市及周边二区两市发展特点 (一)周边县市区特色 从全市来看,生产资料市场增长强劲、餐饮市场逐步回暖,“贸易回归”效应显著。两区两市均有重点企业带动,龙湾区、乐清市市场特点是生产资料、金属材料等销售高速增长;瓯海区市场特点是商圈效应显现,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发展迅速,住餐消费高速增长;瑞安市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占比较高,发展良好。 (二)支柱企业带动发展 “温商回归”工作的持续推进,一批国内外、省内外的贸易税源大户落户温州,前三季度,以青山控股集团为龙头的6家金属材料贸易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额净增量229.91亿元,对温州市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速贡献率高达43.5%。龙湾区累计销售额实现五亿元以上限额以上贸易业企业18家,实现销售额560.32亿元,同比增长45.8%,拉动限上销售额增长29.1个百分点。重点贸易回归企业落户瓯海,浙江铁资燃料、温州迈德凯等企业销售强劲。1-9月,这2家企业完成限上销售额41.27亿元,同比增长497.3%,净增34.36亿元,拉动限上销售额增速25.6个百分点,对限上销售额增速贡献率达到了69.2%。乐(清)商回归单位对乐清限上销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53.4%。瑞安市去年引进的几家大型贸易回归企业的贡献显著。其中瑞安市华峰销售有限公司、浙江康川贸易有限公司、瑞安市大爱环卫设备有限公司三家企业,销售额合计40.9亿元,同比增长93.8%,拉动批发业增长7.7个百分点。 (三)生产资料、金属类普遍表现良好 在我区表现不佳的生产资料、金属材料等方面,周边县市均呈现较快发展。前三季度,温州市10类生产资料限上商品销售额1494.60亿元,增长49.6%。其中,化工材料及制品类销售额186.78亿元,增长29.2%;金属类实现销售额 740.81亿元,增长82.8%。龙湾实现金属材料类销售额432.48亿元,同比增长77.2%,金属材料类销售额占比达52.6%。瓯海区金属材料类完成限上销售额6.96亿元,同比增长447.9%;乐清市销售额居前五位分别为金属材料类、汽车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化工材料及制品类、五金电料类5个行业,共实现销售额150.0亿元,占限上销售额的71.7%,拉动限上销售额增长34.5个百分点;瑞安市建筑及装潢类实现增长率48.2%。 三、存在的问题 (一)新增企业少,关停企业多 当前我区在库贸易业单位697家,其中2016年年度新增限上企业89家,限上个体及产业单位9家,这为提高今年限上贸易的销售额增速奠定了基础。2016年全年月度新增13家,而今年到目前为止2017年月度新增仅5家,其中3家还在审批中,2017年第一批年度新增资料已报仅17家,限上贸易业“下转上”工作任务迫在眉睫。 2017年1-10月,全区限上贸易企业停破产39家,未停业之前完成销售额29.61亿元,同比下降41.7%,下拉全区销售额增速2.5个百分点。其中销售额已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有8家,累计销售额28.98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制度规定这部分企业退库可能继续作为2018年统计对象,仍将影响2018年限上贸易增速。 (二)贸易结构固化,市场缺乏活力 国有企业在全区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国企的不足之处还是不容忽视的。大多国有企业因政府长期大力扶持,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与创新精神。国企在我区实现的销售额占比达四成以上,导致我区贸易经济受国家宏观调控、价格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增加。全区在占比较大的生活必需品销售市场不断萎缩,新的增长点、贸易支撑产业尚未发现,导致我区市场活力不足。 (三)引进企业少,宏观收益甚微 前文以青山控股集团为龙头带动温州市金属类发展的6家金属材料企业没有一家落户鹿城,以至于这一轮金属材料价格飞涨时而我区收益甚微。新增企业中,今年1-10月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仅8家,实现销售额54.58亿元,同比增长1262.4%,拉动限上销售额增长5.9个百分点,作用远不及其它两区两市。新增企业中,销售额10亿元以上且正常经营的企业仅2家,全年合计销售额在35亿元左右,对我区全年销售额超千亿的限上贸易总体来讲,显然是小驴拉大车。 四、建议 (一)及时做好企业入库、退库工作 新增单位对提高限上增速作用很大,所以加强限上商贸业新增单位排查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建议由区商务局牵头,联合市监、税务、各街镇等单位积极排查摸底,形成合力,做好年度限上贸易业单位的挖掘工作。对已经达到限额标准的单位,要进行重点排查,发现企业达到限上标准,及时收集资料报批,争取第一批申报入库,严防错过两批年报入库时间,造成新增企业数据流失。企业退库年度审核登记工作正在进行中,建议各街镇对在库的企业进行深度排摸,及时报送退库清单,为明年销售额增速打好基础。 (二)培育增量,实现政企良性互动 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重点龙头企业的竞争。在全区“大拆大整、大建大美”之际,建议区商务、招商等部门围绕“温商回归”、“精准招商”的中心工作,要加大招商引企力度,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重点引进一批年销售额十亿以上的大型商贸项目,提高我区商贸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加快落地税源贸易企业。促使国内外、省内外税源贸易大企业落户鹿城,形成税源经济、总部经济。 (三)深化结构性改革,加快实体经济建设 建设现代化贸易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鹿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建议以产销结合,工业发展带动贸易发展,把发展贸易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企业分离商贸业工作。实施工业企业分离商贸业,将原属工业企业内部的商贸销售剥离出去,成立独立的商贸销售企业,促进商贸业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议区政府出台更加细化和优惠的配套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商贸业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