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曲又一局,看鹿城曲艺的前世今生



 

榕树下,河岸边,鼓词艺人左手执曲板,右手持鼓签,台案上置一把牛筋琴,便是一个世界,说人世间悲欢离合情,唱百姓家喜怒哀乐事。无论史学著作、历史演义、坊间传说,艺人们总能演绎得惟妙惟肖,听众们总是听得如痴如醉——鹿城曲艺,大抵与生俱来就有这样的文化魅力。



    千百年来,当鹿城从历史长河中跋涉而过、从历史烟尘中穿梭前行,曾经的小桥流水、江南小城被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取而代之,然而,传唱于民间的曲艺却依旧余音袅袅。

    瓯江川流不息、九山苍翠而立、塘河蜿蜒流淌,循着那一缕余音,去寻一段如烟的往事,去找几缕往昔的足迹。鹿城曲艺包含了鼓词、莲花、花鼓、龙船、参龙、弹词等大小曲种。

     

    曲艺声声,勾起谁的回忆?江南水乡夜雨多,在雨后放晴的清晨,暖人的阳光斑驳洒在河岸边的大榕树上,榕树下的一弹一唱随着水波荡漾开来,家家户户、三三两两循声而去,或席地而坐、或搬来板凳、或驻足聆听,如此美好的画面在老一辈人的心中定是挥之不去,那种幸福如今的我们未能身临其境,却能想象勾勒,一次次地追忆起人家巷弄的故事、满城花灯的热闹、世俗坊间的传说。

    带着曾经的光辉,经过时间的考验,不久前,在浙江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的2016年度“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活动中,鹿城区推选的表演艺术——曲艺榜上有名。

    如今,鹿城已身披“曲艺之乡”的桂冠继续前行,是为了文化香火的延绵不息,也为了鹿城人孜孜守护的“旧时光”。


 
 

追根溯源

古韵悠扬唱尽鹿城情

非遗讲堂“琴声古韵唱温州”开讲。


鹿城曲艺深植于鹿城悠久丰沃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把音乐,诗词、故事都包裹其中。通俗口语化的语言形式,真实的再现了社会变迁,世俗人情、人生百态,是基层大众最自然、最畅意的情感流淌,极大地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因而也成为鹿城民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遍布鹿城的街头巷尾,传唱不断。在鹿城种类繁多的地方曲艺中,温州鼓词、温州莲花、花鼓仍然响彻至今。

非遗讲堂“琴声古韵唱温州”开讲。


温州鼓词于明代民间曲调发展而来,保留了较多南戏的特点,特别是温州乱弹的声腔和传统曲目故事,因表演者多是盲人,亦称“盲词”。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用温州方言表演,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为多,唱词讲究押韵,音节谐和。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品其乐,甚觉民间曲艺可贵,品气人,尤觉民间艺人可敬。现在虽然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渐渐式微。如何才能使鹿城的曲艺重焕生命力,重新回归大众视线,这是亟需解决的事情。

 
 

文化瑰宝

薪火相传造名家名曲

在央视舞台演出。


鹿城与曲艺的渊源可谓深之又深。清嘉庆年间有“倾动一时”的最善词者白门松,民间有顺口溜唱道“林朝藩的劲、叶岳生的文、管华山的神、郑声淦的琴、阮世池的音”,被业界尊称为“莲花三老”的其中两位,徐邦忠、吴文高就是鹿城人,以陈志雄为代表的“陈派鼓词”仍旧活跃在词坛上。

在先行者的引领和激励下,鹿城曲艺界人才辈出,逐浪层高。陈忠达、戴春兰、林彩琴、陈向明等一批戏曲表演艺术家茁壮成长,频频获奖。

大榕树下唱鼓词。


花开一时,历经的是数十载寒冬。每一个鹿城曲艺名家的脱颖而出,除了与生俱来的先天条件外,更是因为他们对曲艺的痴迷,和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探索与革新,不断地获取前进的动力。虽然陈志雄已经八十高龄,但他精神抖擞、思维清晰,唱起曲来嗓音高亢清亮、韵味浓厚。从十三岁就开始学艺,因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5个月内就学完了5本词,一本词有3000多句。六十多年来,陈志雄一直致力于温州鼓词的演唱与探索,他在曲调和唱词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适合时代发展并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特色的唱腔,能适应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说唱。

在采访过程中,鹿城曲艺名家们不无表达了愿意为百姓大众放歌的心愿。“为老百姓创作新剧目,曲艺才会越来越有生命力。只要百姓乐意听,我们就有足够的信心把它保持和传承下去。”陈志雄说道。

 
 

普及发展

文化坐标再现当年情景

华盖词场。


每逢周末,位于华盖山东麓的华盖词场里,四十余平米的亭院早早地被“铁杆粉丝”占据,古朴的长亭走廊也坐满了人,甚至是亭外一圈的草坪绿地旁也满是围坐着的老人。人一多便少不了熙熙攘攘,吵吵闹闹,但是奇妙的是,鼓板“叮咚”一敲,人群就立即安静了下来,众人都换上专注的神情,认真聆听一段段英雄争锋、官场恶斗、爱情悱恻的故事。“现在退休了空闲的时间很多,又因为我喜欢听曲看戏,所以我常常会拉上朋友一起来,有这么个地方给老人休闲娱乐,真好。”正在看演出的廖阿姨笑着说道。

曲艺巡演。


此外,区文广新局推出“菜单制”,听众们可以自己“点单”喜欢的演出剧目和曲艺演员,同时还将适时增加演出场次和演出剧目。长盛不衰的华盖词场不仅填补了市区曲艺场的空白,还有效地传承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传统。市民潘朝南是词一位老词迷,在这里听词的场景总能让他回忆起那个遥远的年代:“也是这么多人围着,那时我还是小孩子,站后面看不到,恨不得爬到树上去。”年轻时的潘老伯因工作需要曾调到北京,一去就是十几年。现在,每天都能够听到重新被演绎的深情乡音,潘老伯不禁感慨,做新时代的老人确实是很幸福。

 
 

传承谋变

弯道超车探寻“回家的路”

陈忠达曲艺工作时授牌成立。


“一旦失去文化记忆,我们便难以找到回家的路。”鼓词、莲花、花鼓……这些老曲老调虽仍在群众耳畔响起,但正如上所言,这些起源于民间,保存着地方世俗风情与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显得有些支离破碎。曲艺发展至今,“死去”的远远多于“活下”的,而尚存的众多曲种,其生存状态也不尽相同。

曲艺的市场并没有消失,但逐渐走下坡路已是不争的事实,背后的隐忧也越来越多。“观赏群体越来越多地被其他文化样式分流,人才青黄不接,众多剧种及传统剧目濒临失传,宣传阵地亟需拓展……这些已经成为曲艺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鹿城区曲艺家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在小众人群中找到戏曲“回家的路”,并致力于将戏曲观赏人转变为戏曲传播人,甚至是传承人,实现“弯道超车”,这是鹿城面临的重大课题。

陈忠达曲艺工作时授牌成立。


作为一门说唱艺术,曲艺的传承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培养接班人、留住好演员的路上,鹿城走得相当长远。“吃透并落实非遗有关传承人政策,我们鼓励传承人开门收徒,并及时发放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激发艺人传帮带徒热情,变‘曲高和寡’为‘曲高和众’。”该负责人表示,目前,一批优秀青年词师在区文化部门的鼓励支持下,正积极地收徒授艺,曲艺的传承有了新生代。同时,鹿城还将加强与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市少艺校等艺术院校合作,建立温州曲艺传播教育基地。



图文:佳慧 慧丹 晶晶 卓如 树慧 单晓叶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