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 商圈升级 这个黄金周,五马的瓯风古韵受热捧


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庭列五马,乡鞍金勒,故有五马坊;清时改坊为街,街两侧拥有14条小巷,格局沿袭至今。

作为古城“心脏”所在,五马街创新、开放、包容,商业文化、科举文化、建筑文化、东西方精神与物质文化相交相融。如今,一场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性开发使得文化复兴潮起泱泱,也让以五马历史文化商圈为代表的街区发生朝夕巨变。今年3月蝉街的改造提升为五马街区改造敲响了“开场锣”,至今,200多个日日夜夜,鹿城倾情倾力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攻坚,老文化回归,新文化共生,传统与现代的时空错位感于国庆黄金周展现于市民眼底。摩肩接踵的人潮,是对改造最直观的认可。

“走走我们的过去,看看时代发展的轨迹,也让年轻一辈感受我们那个年代的乡愁,更希望他们能在精彩蜕变后的街区内,找寻到属于他们这一辈人的乡愁。”市民如是说。

老字号回归受热捧 新业态入驻人气旺

谈起五马街,离市民最近的莫过于“商”字。清代至民国时期,百货店、铜锡器皿行、中西药店、钱庄等汇集于此,成就了五马街“浙南第一街”美誉,承载市民记忆。但时代的沿革,也让其不得不面临提高效益、更新业态、谋求转型的现实问题。此次改造,就表面而言,鹿城对商圈商铺进了面貌提升,修旧如旧;深一步看,则是老字号的“回归重生”以及新业态的“创新萌芽”。“五味和”和“一百·无料书铺”就是极具代表性和市民追捧的典型。

记者从五马街上的老商户口中获悉,在老温州眼中,把店开到五马街上,那就是叫得响的品牌。“五味和”、“老香山”等老字号就曾是五马街的金字招牌,但也遭遇过发展困境。因此,老字号保护活化工程成为改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于对街区改造带来新商机的欣喜及对情怀的坚守,“出走”两年多的“五味和”再次回归五马街,展现老味道、新面貌。

“让‘五味和’回归的呼声一直很高,我想这是温州人的一种情怀。但是,老品牌的回归怕就怕叫好不叫座,如果商家本身不适时做出改变,找到发展的新立足点,那么回归就没有意义了。”市民陈刚泽对记者说道。陈刚泽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所幸的是,“五味和”的门庭若市驱散了他的担忧。开门首日,“五味和”客流不断,市民提着大包小包进来购物,行走在人群之间犹如见缝插针。

考虑到历史印记,“五味和”商场的内部格局已经进行过整修,外立面恢复到原先民国建筑风格,曾经一度消失的楹联——“蜜饯海味各种药酒、南北果品罐头茶食”也回到众人视线,琳琅满目的货物陈列展柜让人目不暇接,本地特产及省内外南北货等一应俱全,比之以往只多不少。“规模也大了东西也多了,对外来旅客来说,是能够一个深入了解温州美食的平台。”市民吴先生说。

产品的新是一部分,此番回归,“五味和”还带来了新零售模式和新经营理念,准备“一展拳脚”。记者了解到,今后“五味和”将实施老字号“品牌+”行动,将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消费深度融合,做精时尚消费文章,打造“温州城市伴手礼”之家,重现老温州记忆中的温州老味道、老技艺。

据温州一百五味和商场负责人介绍说,商场将交由专业团队进行运营,如高端酒店一样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有平台、民营机制优势互补。商场一楼经营传统副食品、南北货,二、三、四楼引入各种餐饮业态,国庆期间迎来了巨大的人流量,工作人员每天从早忙到晚,销售额也比较可观。

五马历史文化商圈业态更新不仅引得老字号回归,也吸引到新业态入驻,为五马文化商圈注入了一股文艺清流——“一百·无料书铺”就是范例。

位于五马街上的这家书铺面积300多平方米,一层主要为书店等方面复合零售业态,以历史、文学心理学等偏轻阅读类书籍为主,二层主要展示文创产品,以“快闪”的方式出现。

“之前的五马街只能说是一条商业街,‘一百·無料书铺’给五马街带来的是文化新活力。”前来看书的市民陈捷对无料书铺给予极大赞誉,他告诉记者,经济和文化是相互促进的,温州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发展要注重两者的共荣共生,此次五马街改造做出了不少新尝试。

据无料书铺创始人张潇介绍,黄金周期间,书铺日均客流量上千人,带来十五余万元的营业额。他坦言,希望通过无料书铺,进一步激发五马商业街的生命力,吸引更多好品牌入驻形成联动效益。

历史老街玩“穿越” 邂逅瓯越文脉遗韵

与商共存的,是“文”,是城市的历史基因和人文要素。关于温州,不少人有着“文化贫血”的刻板印象,改造恰恰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让市民了解到一个文化味更浓的温州。

就建筑文化而言,它承载着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脉络与信息。民国时期,温州有座民国“万象城”,温州著名商贾许漱玉于1925年至1934年间,不断在五马街购地建造西式楼房,形成一座集经营与休闲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物,其营业额之巨、规模之大在当时誉满浙江。该建筑的出现,也为五马街整体风貌奠下基础。本次改造提升,我区对五马街修旧如旧,对整个蝉街则采用了“历史拼贴法”,从制定有关风格、样式、型制、材料、色彩等内容进行控制与再造。

又如新生的于园,现今其原址仍在。于园,俗称“吕宅”,建于民国初年,为三进两天井合院式建筑群。从纱帽河原大众电影院入口处,可看到三进飞檐斗拱古屋。从左边一屋拐进有一座三间两层楼房,原有亭台楼阁,回廊假山,雕琢十分古雅精致。几经变迁,这些旧居丧失了不少原来的风貌,只有从那些精致的檐角、迂回婉转的窗棱中,依稀可辨纱帽河当年文脉书香的遗韵。

“吕宅是一种古风的展现,包括木门砖雕、旧的砖瓦,我们使用的石板都是旧的材料。”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郑玮介绍,在改造时,我区还将其放置于整个街区的文化特色去考虑,展现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也增添一丝现代感。

但最令人意外与欣喜的,莫过于在蝉街施工期间发现的清嘉庆年间《修试院古碑记》。这块石碑是施工人员在蝉街教育宾馆东侧墙壁内发现的,正对着温八中广场位置。根据碑文内容记载,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在各方努力下,“麋白金五千五百九十两有奇”,修建试院。此次改造,重构了此处的文化空间,也让繁华五马街上多生了一处“闹中取静”之处。


来到温八中门前,记者看到,“温州师范学堂”的老墙体已赫然竖立,充满岁月感。新搭建的清末温州考试院的门台,老条石和老石板铺设的路上,复古景观就把游人带到了清末民初大兴新式教育的年头,而在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内,除有温州历代文武状元名录,状元故事、雕塑,还有浙江乡试《第一场》四书题和诗题等文物遗迹展出。一旁的王木亭更是古韵扑来,市民闲逛至此,可在亭子歇歇脚,更可深入了解温州两位状元的历史故事。

“让年轻人知道温州的历史及由来,从而不忘本,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面对浩远的历史及出土的文物,市民李利阳这样说道。现场,来自城南小学五年级的戴淑瑶向记者讲起自己的感悟,她表示参观考试院后感受到古代文人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看历史,更品历史,老城有了这样的新景,无疑多了一方‘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佳处。”市民陈先生说道。

非遗百工现街头 老少同乐忆乡愁

改造后的五马历史文化商圈风味百态,市民置身其间随时可发现喜人之处,让街区成为老少共同的乡愁。

开街后的五马街一隅一角皆有惊喜,年逾不惑的老温州人吴先生与五马雕塑拍下数张合影,兴味盎然:“你看,沿街建筑二层的黄色灯光映照在五匹马的前半身上,使原来蒙尘黯然的灰色雕塑重新有了一种古典美。”接着他又分享了一张五马街远景图,“你看这些店铺的招牌,舍弃了原来的底色,融入楼房的石砖材质,很像我小时候的老城区;我还注意到,通蝉街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做得非常矮,才一个人那么高,是在尽量减小现代设施对整个景观的影响,这次翻新能做到这么细致,非常触动我的内心!”

别具风格的非遗百工,也是街头一景。黄金周期间,馄饨担、鼓词、打铁铺、磨刀人、糖笼担、爆米花等温州老行当,以人体活态造型艺术的形式再次被“请”进街区内,古法造纸、油纸伞、活字印刷等传统手工艺展示和制作体验活动现场更是人头攒动。侨胞林小姐拎着一大袋在五味和买的美食,她告诉记者:“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真的以为童年记忆里的温州是无法重温的,这一路看到的却都是惊喜。”

非遗展示摊位前,涌动着青春洋溢的志愿者,他们都是温州实验中学“少年郎”国际文化传播志愿者,志愿为市民介绍温州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瓯窑手作等文化知识。“五马历史文化街区开街活动赋予了这个国庆不同的意义,能够成为一个小小的齿轮参与其中,我非常自豪!”就读于实验中学的志愿者张钧说道。他们的加入,让文化的新老传承有了接续点。

在市民眼中,五马街自古以来就承担着凝聚鹿城人心的重任,此番销去铁锈,不仅是重敛人气,更要重揽使命。在五马中心广场,市民何先生翻开“时代表情”架上的牌子,教孙女认读上面的字——“大建”、“大美”,随后祖孙二人又登上“时代列车”,回顾温州的重大事件。何先生说:“孙女是被地上彩色的矩阵吸引的,走近后我又看到那些牌子,上面写的我基本经历过,正好给孙女讲一段,帮助她了解自己的家乡。”以“大事记矩阵”“列车”“时代表情”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近代温州的历史发展脉络,历数家乡的建设成绩,可以有效深化市民的自我认同感和获得感。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