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看鹿城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导语:从小村庄、小镇子变成繁华都市;从小市场、小作坊到大市场、大企业;曲折无序的小巷弄变为四通八达的平整大道,低矮杂乱的棚屋华丽转身为漂亮高档的住宅区……40年栉风沐雨,40年春华秋实。鹿城城市面貌、社会经济、百姓生活日新月异,美丽的人居环境铺就了幸福鹿城的底色,更是这座城市蝶变新生的开篇。

40年来,一代又一代鹿城人,中流击水、勇立潮头,以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勇闯能试,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浪前行。今日之鹿城,行进也迅疾,承载也浩瀚。城市巨变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变革图景,实现了历史性、根本性、全方位的跨越。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再出发,走前头——勇立潮头的鹿城人,正不断续写着时代新篇章,逐步向着“时尚智都、山水美城”大步前行。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恰逢八八战略十五周年,本网特推出“鹿城改革开放40年专版”,旨在通过一个个画面和一组组数字,重回历史现场,重温美好回忆,感受时代变迁,凝聚起再出发的勇气和动力,共同描绘未来崭新画卷。


城市全景


▲图为温州全景今昔对比图。在时光的长河中,鹿城城市面貌正逐渐蝶变。
五马街

 

 

▲图为五马街今昔对比图。五马街是一条温州市民再熟悉不过的街道,它历史悠久,相传始于东晋。这里商贾云集,是温州乃至浙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商业街。今年国庆,五马历史文化街区完成“蜕变提升”重新开街。
 人民路

 

 

▲图为人民路今昔对比图。现今的人民路是城区主要的交通通道,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大南门

 

 

 

▲图为大南门今昔对比图。自清末以来,大南门一直是老城区商业交通要道,水网发达,温州人可以沿解放南路西小河坐小船通向大南门大河及温瑞塘河。如今,大南门延续了千百年来的商业传统,形成了整体的大型综合商业区域。望江码头

 

▲图为望江码头今昔对比图。随着“大建大美”工作的深入推进,现今,瓯江两岸高大建筑楼宇披上“彩装”,绚丽璀璨,给瓯江夜色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南塘

▲图为南塘河今昔对比图。南塘河与南塘街的形成始于南宋,已有逾千年的历史。如今的南塘河,再现了“水清可渔、河岸可憩、街繁可商、景美可赏”的山水城市风貌。


数读 鹿城40年


改革春风吹满地。40年,于历史长河而言,或许只是转瞬一间,不经意即湮没于光阴;对一个城市来说,40年足够它完成蝶变,细致地描绘改革发展的精彩画卷。

回首鹿城经济社会发展40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组组增长的数据,以向上的姿态“昂首向前”,留下耕耘热土的光辉印记,走向繁花似锦的又一年。本报通过40年间的多组数据对比,带市民读懂鹿城这40年。


GDP总量从2.84亿向936.99亿攀升


踏着改革的春风,1984年鹿城建区之后经济蓬勃发展。1985年,鹿城GDP总量2.84亿元,仅占温州市经济总量的7.5%。1993年是鹿城GDP增长最快的一年,增长速度超过70%。2000年突破100亿元,2009年突破500亿元,经济总量稳步攀升。

2017年GDP总量达到936.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85年的78.5倍,占温州市总量的17.2%,占比扩大近10%。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鹿城抓住时代机遇,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高于温州市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

在总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1985年,鹿城区人均GDP仅626元。改革开放40年来,人均GDP以年均13.4%的速度快速增长,每增加一万元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1年、5年、3年、2年,经济水平提高速度不断加快,2014年突破十万元大关。2017年,鹿城人均GDP达到122827元,已超过高收入国家水准(目前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水平标准是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


工业总产值增长升至1985年的79.7倍


改革开放以来,鹿城区工业经济持续提升,不断转型升级,逐步实现工业发展新业态。1985年,全区工业企业仅有1927家。2017年,全区工业企业增加至4657家,是1985年的2.4倍,总产值338.09亿元,是1985年的79.7倍。其中,建筑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增加值70.44亿元,实现总产值327.26亿元,是1991年的1033.0倍,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22.8%。新产品发展态势良好,新动能不断蓄积。如今,全区形成了以制鞋业为主要支撑,文教、工美、体育、娱乐、医药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等多行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更是新增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三大新兴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鹿城区消费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多样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1989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亿元,1998年突破百亿元,2010年突破500亿元。2017年达945.42亿元,是1985年的386.0倍,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21.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商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7年,鹿城外贸出口213.67亿元,进口15.65亿元,诸多商品如鞋类、眼镜等大多出口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此外,2017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达8家,累计共引进项目61个。


初升高比率达99.42%教育医疗逐步完善


科技是驱动创新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目前,全区现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0家,集聚各类企业及团队400余家。专利总授权量达到398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17件。在教育方面,全区现共有区属初中8所,小学38所(含87个校区),幼儿园88所,义务段入学率、三残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率为99.42%。科技与教育的蓬勃发展,为鹿城强区建设送去“春风”。

医疗水平则是民生焦点,是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微观”窗口。目前,全区共有2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69所村卫生室。2017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587张,卫生技术人员1644人,实现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9.7%,国免检查人群覆盖率91.92%,高危人群随访服务率达100%,完成“两癌”筛查8121人次。


53米到333米“第一高楼”刷新城市高度


40年来,鹿城的城市高度不断刷新、突破记录。1985年,安澜码头前,一座高耸的大厦彩旗飘扬,前面挤满了看热闹的市民。这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温州“十三层”——高53米的东瓯大厦,成为当时温州市乃至浙江省第一高楼。1999年,温州电信大楼在飞霞北路拔地而起。这座156米高的大楼,被评为当年温州城市建设十大新景观之一,一举刷新了温州的城市高度。

迈入千禧年后,鹿城的高楼“一楼接一楼”,“一楼更上一层楼”。2006年,华盟商务广场建成,该楼位于火车站附近,总高度168米,顶楼拥有对于温州写字楼来说的首个停机坪。要说鹿城市民眼中的高楼“新宠”,要数主楼高达258米的置信广场了。此外,作为目前的“温州第一高楼”——世贸中心大厦,高333米,是一座集商业、观光、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办公大厦。未来,鹿城城市现代化格局还将不断升级。 

改革沐浴40年,鹿城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在这片改革开放的重要发祥地,鹿城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刷新着一个又一个的数字,续写着辉煌创新史。


 

 


改革开放大纪事


 

 

图文:苏巧将 陈增鑫 杨冰杰 陈辉 赵文文 婷玮 陈元元 王静 

《瓯潮逐浪》 《睿变》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